认识一个朋友,因为婚后与丈夫的感情不是很好,双方曾经一度想离婚,但是因为已经怀孕,最终还是没有离婚,感情也不见缓和,就这样僵持了2年。
后来朋友生下了一个女儿。孩子刚出生时,丈夫基本没有回过家。直到女儿2岁了,开始懂事了,才基本一两个周左右能见到丈夫。
孩子虽然很少见到爸爸,但是每次看到爸爸都有一种既陌生又兴奋的表现。我想,这就是一种来自骨子里的亲情吧。
作为爸爸,朋友丈夫也明白,大人的事情不能影响给予孩子的父爱。
所以,每当朋友丈夫回家看女儿时都会买很多女儿喜欢吃的、玩的给女儿,或者带孩子去游乐园,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以证明自己对孩子的爱。
其实,不单是这样的家庭情况下,父亲会出现这种现象。
在中国普遍存在这种“父亲讨好孩子的现象”,因为平时工作较忙,没时间陪孩子,所以往往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父亲就会想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以表达对孩子爱的缺失的弥补。
其实,这很不适合对父亲形象的建立。
母亲在给予孩子的爱中更多表现出的是细腻和温柔,而父亲则是相反,更多的是一种深沉和刚毅的,这是一种对子女性格健康的互补。
女孩的性格会更倾向于母亲,男孩的性格则更倾向于父亲。而一方的严重缺失往往就会给孩子导致孩子性格健康养成的缺失。“妈宝男”就是父爱缺失的典型。
作为父亲不要因为接触孩子的时间较少,就去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更应该的是有节有度有分寸的表达自己的爱。建议采用沟通的方式,孩子要求三次,满足一次的方法。
父亲对孩子的爱相对于母亲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严厉,而孩子对父亲就应该是一种敬爱——尊敬而爱戴。而不是毫无威严的无条件的依赖,特别是对男孩来说。
为什么要“慈母”在美国,孩子的出生证明中是没有父亲的名字的。
为什么呢?
因为,在美国,因为他们只认识孩子确实是从母亲的身体中出来的,而并不能直接证明孩子的父亲是谁(除了亲子鉴定)。
曾有一句话:父亲是最没用的母婴产品。
在孩子的一生中,父亲相对与母亲接触孩子的时间要远比母亲少。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就像自然界中,动物往往只有母亲而没有父亲一样。而作为人类,又不同于动物。
母亲,陪孩子的时间最长,那么母亲一定不能过于严厉,否则孩子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
孩子刚出生,至少到3岁,孩子几乎不会对父亲有太多的情感依赖。因为这个时间段孩子和母亲属于一种共生的关系。
如果这时的孩子与母亲相处的时间最长,而情感依赖得不到满足,那么孩子从小可能就会形成一种沉默沉默寡言的习性,甚至会导致孤僻和抑郁,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性格的成长,更别说学习。
无论孩子多少岁,孩子的性格都有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如果孩子从小能有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环境,无论是在孩子性格方面,还是学习方面都是最好的成长催化剂。
“严父慈母”是孩子成长中家庭环境营养平衡,只有保持这种平衡孩子才能长成父母眼中参天大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