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小周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新学期她被分配到3岁的小班教学。
“学前班那些混世魔王们终于进入小学了!”小周老师上学期教的是6岁的学前班,半大的孩子最累人,用她自己的话说,“进入学前班一年,皮都掉了一层”。
“小班孩子也不轻松吧?”
我的话马上得到了小周老师的赞同:“是呀,人小鬼大。”
3岁的孩子正经历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鬼主意”当然很多了。
“叛逆期”通常指12~16岁的青春期,其实早在这之前,孩子就经历了两个叛逆期:2~3岁以及4~7岁。在这三个阶段,孩子越来越独立,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少。
三个叛逆期中,第一个叛逆期往往被忽略,原因是很多父母认为孩子3岁时候的哭闹、任性是完全可以对付的,孩子不听话就吼叫甚至打骂。 这样做,孩子的逆反情绪会更加严重,于是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更加喜欢和自己对着干,怎么管都管不住。 如果这时还没有进行引导,将问题留到了第二个、第三个叛逆期,孩子的脾气、性格往往变得更糟糕,并且已经非常难纠正了。因此,父母在孩子3岁叛逆期时,就要让孩子形成一个好性格。
“叛逆”简单地说就是孩子做的事情与父母所要求的结果是相反的。孩子2岁时,活动能力极大提高,已经可以很好地独立行走,手也变得极其灵活,同时心理上也感觉自己能够做得好了,于是开始坚持“我的意见”了。身体主观能动性的增强,自我意识的发展,让孩子对父母时指令表现出了抗拒性,教育学上叫作“恐怖的2岁”。
经过一年的成长,逆反情绪在3岁达到了顶点。这时的孩子总是喜欢做出自己的选择,但又很难坚持自己的选择。 比如他会说“我要牛奶”,当你给他准备好时,他又不要了;又比如他表示“我要橙汁",当你给他橙汁时,他可能又要牛奶;再比如,你好不容易说服他去洗脸,当洗脸水准备好后,他马上就不愿意了。
这完全是在考验父母的耐性。耐性好的父母就一直被孩子左右,孩子要什么就给他准备出来,孩子不想做什么事情也不强求,一直陪孩子玩这种 “你猜我下次要什么"的游戏;耐性不好的父母可能就会吼叫起来,“什么都别喝了",将东西全部扔回冰箱;“必须马上洗脸”,把孩子拽过来就是一顿揉搓,结果是你大叫、他大哭的剧情。
3岁孩子的叛逆行为确实让父母感到头疼,很多父母往往采用以下三种管教方式:
第一种:冷面君主威吓株式。
不尊重孩子,不接受孩子的选择,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如果孩子拒绝,就进行吼叫、禁闭甚至棍棒惩罚,最终造成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孩子的性格要么更加叛逆,要么懦弱。
第二种:婆婆妈妈唠叨式。
这种父母跟在孩子的身后,不停地对孩子说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吃这个、不要吃那个,既是唠叨,又是哀求。虽然父母很有耐性,但是根本没有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选择。 这根本就是在做无用功,孩子越大就越会反感这种方式。
第三种:放任自流不作为式。
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漠不关心,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会变得懂事,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是变相的纵容和溺爱。 当孩子对插座感到好奇时,你的不闻不问会让孩子受伤;当孩子挑食时,你的不管不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当孩子抢小伙伴的玩具时,你的放任不管会让孩子形成自私,任性、霸道的性格。
3岁的孩子尽管不听话,这也想做,那也想做,但是对父母有一定的依赖性,父母的严厉管教会让他感到害怕。 知道了孩子的心理困境,父母在教养3岁叛逆期的孩子时,一定要把握分寸,既不能过分纵容娇惯,也不要过分严厉,避免因为管教过严而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意识。
父母可以用转移注意力法、体验法、鼓励赞扬法、提前约定法等教养方式,合理引导孩子的叛逆情绪。
比如面对孩子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等生活习惯问题时,一定要与孩子经常做好约定,如果到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再与孩子纠缠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再比如,孩子和小伙伴因为抢玩具闹得不愉快时,如果父母强硬灌输分享的观点,孩子肯定听不进去。 他的注意力都在玩具上,不妨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
彤彤妈妈就是转移注意力的高手。彤彤和乐乐抢同一个玩具的时候,彤彤妈妈就会“发明” 出好多新游戏吸引彤彤。
有一次,彤彤和小朋友玩一套厨房做饭玩具,她们都看上了番茄酱,抢来抢去。 彤彤妈妈赶紧说:“彤彤你可以去买一瓶新的番茄酱,妈妈来当超市老板,你还可以买点别的。”这样,彤彤妈妈就带个两个小朋友玩起了角色扮演的游戏。
具体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父母有耐心,真正尊重孩子,体会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就能在父母的引导下,变得性格开朗、乐观自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