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老师虐童的事情,是任何一位家长都无法容忍的。
愤怒之余,我们一定希望对那个虐童者以暴制暴,方可解恨!
但同时,令家长更担忧的是:我们该如何保护好孩子,不再受伤害?
不管是被虐待的孩子,还是目睹整个过程的其他孩子,他们都是受害者,心理影响是巨大的。
5岁以下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害怕的症状:
毫无征兆的大哭大叫,异常粘人,食欲减退,做噩梦,尿床,吃手,专注力减弱,认知退化……
虐童事件后,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去做心理疏导了,但很多幼童会再次经历二次创伤,而这常常被忽略。
如果父母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痛苦和情绪宣泄里,这比孩子经历的创伤本身更可怕。
很多人童年时的心理阴影,不仅仅是因为当时经历了什么,更多的是源于父母当时的情绪水平。
孩子是依靠父母来获得支持和安全感的,当父母出现愤怒、以暴制暴时,孩子会困惑、害怕、焦虑。
所以要治愈孩子,父母首先要治愈自己,内察自己的情绪,避免卷入情绪漩涡。
我们可以自问:
我的情绪为什么失控呢?
因为愤怒。
是的,我可以愤怒,但我更需要冷静下来,因为我的孩子更需要我的帮助。
我为什么害怕呢?
我害怕无法时刻保护他。
嗯,害怕很正常,但害怕无法解决问题,我要带着孩子一起面对,化解这个危机。
我为什么内疚呢?
早知道,当时我就不该这么早送她去幼儿园,早知他当时不肯和老师打招呼时,我就该更加敏感。
可是这些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要做的就是要解决问题。
当了父母之后,我们就该知道有些时候除了坚强,我们别无选择,因为孩子最重要的治愈来源就是我们。
治愈了自己,接下来我们要用知识和接纳让孩子安心。
当孩子受伤后,我们要积极回应,给孩子身体抚触,如拥抱、亲吻,还有用眼神接触来回应孩子的情绪:
“我知道你很害怕、很悲伤,爸爸妈妈在这里,会保护你的”。
反复坚定又平静地劝慰孩子,让孩子安心。
如果孩子可以表达了,等到孩子情绪慢慢稳定,你可以试着鼓励孩子说出来发生了什么?
这对孩子的自我修复特别有帮助,也能够让父母了解孩子是如何解读这件事情的。
比如这个事件中如果孩子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酱,说明这对孩子的冲击力是很大的。
那么,我们要试着和孩子一起复述这个故事:
“是的,那天老师给你吃了特别辣的酱,你很不舒服,你大哭。我知道你特别害怕,现在有爸爸妈妈在这里,我们会保护你。”
另外一点也是值得反复强调的,就是要一直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爸爸妈妈还有很多很多人都爱你。”
我们需要利用一些策略,让孩子自己找回力量:
首先,直面焦虑
孩子的情绪波动,不仅时间持续久,常常过了几个月还会出现,而且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其他行为,比如出现打人、咬人、尿床等。
我们要帮助孩子理解他现在的各种反应都是正常的,特别是对于出现行为倒退的孩子,他们常常在害怕的同时,会伴有自责内疚。
所以,我们要对孩子说:“你的焦虑,和开心、生气是一模一样的,焦虑时我们的身体会不听指令,因此你尿裤子了,这很正常”。
这不仅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更能消除羞耻感。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我知道这个经历很痛苦,但是相信妈妈,不管接下来发生什么,我会陪你一起面对”。
第二,提供一个“树洞”
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在家里打造一个“树洞”,让孩子随时随地可以安全地倾诉感受。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用画画来表达,那就提供画笔和纸张;
有的孩子喜欢和父母一对一讲,那就在家里布置一个温馨私密的角落,比如小帐篷;
有的孩子喜欢过家家,那就陪他扮演角色来消化负面情绪的影响……
很多时候,创伤之所以持续时间长,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经历创伤后的无助感。
要让孩子感受到有“靠山”(父母)的安全感,才能滋生出自愈的力量。
第三,尽快恢复日常
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孩子会有很强的不安感,而让孩子恢复信心和安全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尽量让生活恢复日常。
确定性,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当一个幼童可以预见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就不用过于担心了。
恢复之前的生活作息,一如既往地执行家庭规则,多安排孩子之前喜欢做的事情,多和孩子玩耍。
让孩子享受当下,用这些愉悦的记忆重新覆盖,让孩子明白,生活还是在继续的。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具备帮孩子修复心理创伤的能力,做那个帮他们打开心门的人。
虽然虐童事件不一定会完全消失,但请相信更多的是那些兢兢业业热爱孩子的教育工作者。
或许我无法顾全孩子的一生,但我要教会他们治愈自己的力量。
生活就是阳光照亮阴暗处,但愿我们都能够心里有光,手里有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