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相处感觉无聊,常有冲突?提升游戏力,亲子相处有趣又和谐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为人父母会发现,当孩子处于婴儿时期,我们是很容易跟他建立亲密关系的,我们每天通过给他喂奶喂水、抚触、拥抱、唱歌哄睡、讲故事逗他开心等等,无间的亲密感就会在自然而然中产生。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离开我们的怀抱,再到孩子自我意识的产生,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似乎开始慢慢变远。


以至于到了后来,我们常常是尽量在忙碌中,抽出时间来想和孩子亲近,却发现在跟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无趣感时不时袭来,甚至还会发生分歧和冲突。最后,好好的亲子时光,大家不欢而散,不仅没有加强与孩子的亲密联系,反而因为冲突和无聊感,让亲子关系变得更远。

如果你已经陷入这样的困境,你可能需要放下焦灼和急躁,尝试换一种方式去跟孩子相处,给你的亲子关系增添一些活力和乐趣。美国著名儿童游戏治疗师劳伦斯·科恩博士提倡的“游戏力养育方式”,建议父母通过提升自己的“游戏力”,尝试与孩子在痛快的游戏玩乐中重建联合与亲密,让亲子关系少一些枯燥、严肃和焦虑,多一些乐趣、活力和情感交流,让父母拥有更多的育儿激情,并与孩子建立并保持稳固的情感纽带。

一、那么,什么是游戏力?

很多父母可能以为,游戏力等同于游戏。劳伦斯·科恩却认为,游戏力,源于游戏,但其内涵却比游戏更为丰富。游戏力不只是游戏而已,而是让父母能够以游戏或更感性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互动。所以,不管是在做家务、做运动、做作业、看电视时,还是想跟孩子制定规则,甚至将要发生冲突时,都可以进行“游戏力”。

游戏力养育,其实是基于“玩耍式游戏”的养育方式,是重建亲子之间深情联结的桥梁。游戏所激发的活力和所产生的亲密感,不仅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而且可以帮助父母进入孩子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正如劳伦斯·科恩所说,孩子如果在游戏中玩得尽兴,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以更感性更幽默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吧,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二、游戏力养育方式有哪些作用?

在进行游戏力之前,为了刺激我们学习和运用游戏力的积极性,我们有必要了解游戏力的价值:

◎作用一:帮父母与孩子建立联结,培养亲密感

劳伦斯·科恩认为,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和孩子建立联结,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结状态,是一个由联结到断裂再到重新联结的动态循环过程。

对此,科恩还做了一个形象的说明,他说,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就像一个空杯,不断需要蓄水。不断蓄满孩子的杯子,是亲子关系联结的根本。

它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要通过细微的日常互动,并坚持多年。而给孩子提供安全依附感的关键点在于,与孩子互动,并对他们的需求做出迅速回应。

婴儿期,父母对婴儿深情凝视、拥抱、轻声说话,按照他的节奏带他认识世界等等,都是游戏的原型,也是之后亲子之间欢乐时光的开始,比如捉迷藏、谈心和外出游玩等,而游戏和倾听、拥抱一样,关键都在于创造亲密而有意义的联结。

有时,重建联结比较简单,比如大哭后的深情对望,难过时的一个拥抱,谈判后的握手言和,而有时重建联结需要游戏来帮忙,因此我们需要放下身段,来和孩子们做他们喜欢的事。


◎作用二:让亲子相处更有趣,有助于赢得合作,化解冲突

游戏最基本的功能是带来快乐。但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孩子要自我,要探索,而家长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成长,会对他们提要求,讲规则,双方难免会发生冲突。

与其用命令或吼叫的方式,让孩子配合,与孩子发生冲突,还不如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快乐与你合作。而你可能仅仅是做一个夸张的表情,用怪腔怪调说话,假装摔一跤,没准孩子就会在哈哈大笑中,跟你合作了。

而每次冲突过后,与其担心,自己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后,是不是给他造成了心理创伤,还不如在事后,直接跟他玩一场有肢体亲密接触的游戏,问题就解决了。

◎作用三:让孩子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

科恩认为,不只是那些心灵受过严重伤害的孩子,即使是那些得到最充分关爱的孩子,当他们感到害怕、被压制和被冷落时,也会感觉孤独和无助。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每天面对复杂的世界,他们也会产生很多困扰和情绪,比如孩子被带去打针后会恐惧,得不到喜欢的玩具会生气沮丧等等,回到家,他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会大哭大脑,会骂人打人,甚至把自己锁进房间里。

这时,找一个适当的时机,引导孩子玩一玩医生给病人打针的游戏,就能平复他恐惧的心理;而假扮他的知心朋友,就能将孩子从封闭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修复孩子的情感创伤重建联结,游戏是最好的方式。

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游戏力,陪孩子更轻松地进行游戏呢?

1、在日常生活中,以游戏或更感性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互动

首先,父母要改变认识,理解和孩子玩游戏,并不仅限于在规定的“游戏时光”,和孩子玩被设计好的主题游戏,比如书上经常提及的老鹰抓小鸡、狼吃小羊、枕头大战等。

因为被限定的游戏主题和时间,很容易减少乐趣,也影响自由发挥的空间。甚至会让有的父母因为想不到合适的游戏主题,而放弃与孩子进行游戏。

在科恩看来,父母们大可不必这样,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天生热爱游戏,在他们2-3岁时尤为明显。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里,孩子可以毫不费力自由出入。游戏是孩子交朋友、体验生活以及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游戏在生活中可以随心随性进行。

为此,科恩分享了一个自己女儿的例子,在他女儿3岁生日当天,他在公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游戏,且拿出心理学家的看家本领,把这些复杂的游戏步骤跟孩子们讲解。可孩子们听完之后,却傻傻地看着他,毫无反应。

正当他无计可施时,他的妻子帮他解了围。她一来就说,“好啦,现在,所有人冲到草地的那一头,再冲回来”。结果,孩子们就这样笑着叫着玩乐起来,冲过去,又冲回来,开心极了。

就是这样一个随性想起的游戏,没有了繁琐的条框,却适应孩子的天性,简单易操作,他们反而很快从中获得了乐趣。

而还有很多父母,经常觉得有很多阻力让自己无法进行游戏,比如自己觉得太累、太困、不知道怎么开始等等。即使如此,也是可以找到对策的。

比如,不知道怎么开始,就越简单越好,做个鬼脸,装傻,拇指对抗,甚至跳个夸张的扭臀舞等等,都可以。

太困了,就和孩子做“打呵欠”比赛吧,或者干脆躺下,像猪一样“打鼾”,孩子也会开心的。

太累了,就干脆躺下,和孩子玩“躺尸”游戏,让孩子在你身上揉捏吧,就当按摩了。

此外,想更容易赢得孩子的配合,也可以巧妙利用游戏。比如我就曾用游戏的方式改掉了女儿不少毛病。比如:

*她不爱吃蔬菜,我就用蔬菜,在碗里帮她摆成“蔬菜娃娃”,让她从头到脚吃掉它。吃完后,我再继续摆,到她吃饱为止。

*她不想洗澡,我就拿上玩具,跟她说,我们去澡盘里玩“咕咚”游戏吧,她就爱上了洗澡。

当然,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随性开发出各种生活游戏,不用太拘泥于主题和形式,只要能让自己与孩子相处时更幽默、更感性,更有激情就可以了。

2、主动放下身段,跟随孩子进行游戏

很多父母,对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存在顾虑和抵触心理:他们要么觉得自己事情没做完,要么觉得孩子太幼稚,甚至觉得自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玩,让他们更独立。总之,他们觉得加入孩子的世界毫无必要。

所以,要让父母与孩子愉快进行游戏,父母还必须“放下身段”,这里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俯下身子,与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二是,心态上要降低高度,以适应孩子的方式,跟随孩子玩什么,怎么玩;三是,意味着父母要加入一些自己根本就不认可的游戏,比如暴力游戏、攻击性游戏等等,因为,即使我们的目标是想阻止孩子,也得先跟随孩子,再主导。

跟随孩子游戏时,通常大人可以在游戏中扮演以下这些角色:

安全员:确保游戏中孩子的安全,在孩子需要时能够出场;

欣赏者:欣赏他们的动作、笑话,比如我女儿经常办成小红帽跳舞,她会要求我当她的观众,她才会跳得更起劲;

“伴奏”或“客串”:比如你正在拖地,但是你的孩子正在玩买菜的游戏,你就可以边干活,边偶尔“客串”一下台词,“哟,买菜回来啦”、“这菜多少钱呀”等等。

美国家庭教育咨询师帕蒂·惠芙乐曾说,游戏就是孩子向我们诉说生活的方式。因此跟随他们,用他们希望的方式玩,就是我们真正聆听孩、了解孩子和联结孩子的好方法。

3主导游戏,为游戏增加互动、主题等

当然,单纯跟随孩子,孩子有时可能会陷入无力感和孤独感。这时,就需要大人来引导孩子从困境中走出来。

但主导游戏的前提是,先跟随,后主导。只有跟随孩子一段时间后,才能找机会介入和引导。父母可以通过加强互动、提问题、增加肢体接触、为游戏加入不同的主题等方式来主导游戏。比如:

*游戏开始前,孩子感觉很无聊,你可以提议,我们一起玩脱袜子游戏、冰冻人游戏吧。

*游戏中途,你可以提问,比如“然后我们咋办呢”,来增加孩子的兴致;若游戏因分歧陷入僵局,你可以提醒孩子相互之间进行握手、拥抱之类的身体接触,来让游戏继续。

主导游戏的目的,是让游戏过程成为双向的交流,而非单向的平行,比如孩子正自己用立体彩片制作孔雀,不理你,你可以把彩片都拿过来,让他跟你要,或者你自己跟着做,假装不断出错,让他教你等。

此外,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花更多心思,在游戏中加入更多不同的主题,让游戏发挥更多作用,比如:

◎加入力量对抗游戏,帮孩子建立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自信力主要源自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孩子婴儿时期得到很好的照料和及时的回应;第二阶段,孩子在自我意识成长期,受到尊重,在边界范围内得到自由发展;第三阶段,孩子在寻找自我位置时期,自信力得到很好发展。

若在这些阶段,孩子的自信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孩子在成长中,又遇到各种困扰和挫折,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无力感、孤独感和挫折感。因此,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提升力量感的游戏,帮孩子重建自信。比如:

*和孩子玩身体对抗游戏、追赶游戏,从这一头跑到那一头,让孩子突破父母力量的阻挡,或逃脱,或超越,让孩子发现自己身体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慢慢增加力量,偶尔可以让孩子用尽全力。如果孩子中途气馁,可以用鼓励或激将法,让他继续坚持。

*陪孩子玩竞赛游戏,对于经常会输的孩子,在玩时,父母要注意看情况,偶尔让一让,让孩子有机会赢,从中感受自己的强大和力量,在游戏和笑声中建立自信。

*孩子年龄较小时,喜欢说脏话和骂人,以感受自己语言的力量。大人可以自创一些语言来代替脏话。比如,我曾用“毛线”、“臭屁”来让女儿换掉了一些脏话。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力量感,又能转移孩子说脏话的注意力。

在玩这些游戏的过程中,要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力超强,通过游戏去转移无力感。

◎加入打闹游戏,化解攻击冲动

很多家长都会排斥打闹、对抗及类似攻击性的游戏,但科恩认为,几乎所有孩子,无论男孩、女孩,性格活泼还是文静的孩子,玩这种游戏,都有益处。

因为孩子对抗和打闹,不仅是为了考验自己的体能,还是为了寻开心的同时,可以更好约束和控制自己的好斗行为。那些到处惹事生非的孩子,需要有人专门指导他们怎么玩打闹游戏,把他们的冲动和愤怒情绪合理释放,而不是在犯错后给与他们处罚。

对抗和打闹的花样非常多,比如,相互压倒对方,相互冲破对方的防线,相互抓住对方让对方奋力挣脱等等。和孩子对抗打闹,可以帮他们找回真正的自我。

当然了,家长可以根据需要,赋予游戏更多的主题,以便让孩子在遇到失去朋友、秘密被揭穿、被嘲笑等难题时,可以在笑声中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并学会从容应对的技巧;此外,父母还可以在游戏中加入自己不喜欢触碰的主题,比如对抗、攻击、死亡、性教育等。总之,任何孩子需要掌握的主题,游戏都可以起到协助作用。

4父母也需要蓄满自己的杯子

最后,育儿过程,难免让家长烦躁困惑,甚至想退缩逃避,每当这时,很多父母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继续紧抓孩子不放,从孩子身上寻找复原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抽离出来,用其他方式,先蓄满自己的杯子,再回到亲子关系中来。

最简单的方式,是找一个倾听者,比如其他父母、配偶、朋友;其次,可以多找其他父母吐槽,通过交流,你也许会发现:做父母的,气到吐血挺正常,想打孩子也不只是你才会,厌倦到想逃离也是“亲爸亲妈”。

只有父母自己满血复活,才能更好地践行“游戏力”,让亲子关系重焕激情、乐趣和活力。

关注@艾羊育儿,我们一起探讨亲子、育儿问题。


"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