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忧心忡忡地来问我:“老师说我家孩子在幼儿园爱打人怎么办?我和他爸顶多拌拌嘴也不动手,也没有给孩子看特别暴力的动画片,这小子怎么会暴力呀?”
目前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宝宝,在上幼儿园前,我们很难发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家里,每个小祖宗都有堆不下的玩具,只有他一个人玩,当然也不会因为争抢发生打人的情况。
可上了幼儿园就不一样了,初入社会环境,尤其是3岁刚入学的孩子,会面临着各种人际摩擦。在集体生活的时候,抢椅子,争玩具,甚至排队是不是站第一都能引发一场“海啸”。
为什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呢?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会通过模仿家庭环境或大众传媒里的暴力产生攻击性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模仿效应“。
曾有一项在5个国家开展的研究,考察了电视暴力和儿童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小学一年级儿童收看电视暴力节目的数量和时长可以预测他们长大后的更严重的攻击行为。
可是,像前文提到的我朋友,她和老公并没有家庭暴力,也不给孩子看暴力的动画片,教养方式也是比较积极的,孩子怎么也会在幼儿园出现攻击性行为呢?除了模仿因素,家长还要知道有其它原因会导致孩子行为暴力。
只有模仿才会导致攻击性行为?错!这两个因素也要重视因素1、遗传基因和生理功能
父母看到肯定会惊讶,攻击性行为遗传?是指如果爸爸妈妈爱打人,孩子也就容易打人吗?不要着急,这个锅肯定不能让父母背。
这里指的遗传不是行为的遗传,而是兴奋型的神经系统,容易激动的情绪的遗传。定量遗传学认为MAOA基因的转录功能和表达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神经质地活性产生变化,从而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荷兰有研究显示,在同一个荷兰家族里,那些长期具有冲动型攻击等反社会行为的男性个体重存在着MAOA基因缺陷。
还有另一个实验是研究人员敲除雄性老鼠的MAOA基因后,这种老鼠的攻击性和侵犯性行为增强。
另外,有研究表明,攻击性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相比,大脑两半球均衡发展与协同功能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认知能力弱。这种生理因素是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和心理基础。
简言之,有的孩子天生就会因为基因和生理原因,导致容易激动的情绪,脾气暴躁易怒,攻击性行为。如果是这种情况的孩子,父母在管教的时候一定要更有耐心,千万不要“以暴制暴”。孩子的攻击性种子已经埋下不可改变,我们做的就是不给它合适的土壤和机会萌发。
因素2、孩子的社交能力差
在幼儿园里,一定会有个别孩子坐在旁边看别人搭积木,搭好了就跑过来把别人的成果推倒。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研究发现,与受欢迎的孩子相比,攻击性儿童对冲突性社会情境的解决办法较少,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很容易受到同伴的排斥。因为被排斥,所以就更会暴力去解决问题,陷入死循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莱的“补偿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
补偿理论:指当个体因缺陷致使目的无法达成时,就会用其它方式来建立自尊,缓解焦虑。
当孩子想要加入到别人的游戏中,不敢开口或者不知道怎么开口,又或者是被拒绝的时候,就会用暴力攻击方式显示自己的能力,来缓解焦虑和不被接受时的伤心。
如果幼儿园老师反馈说除了有一定攻击性行为外,孩子在学校里的比较孤僻,那家长就要从改善孩子社交能力的方向提高孩子的社交信心。
善用以下3个方法,可以帮助家长减少和改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找对方法,孩子从此不再“暴力”1、从角色扮演游戏培养孩子社交技能
家长可以在家庭中实施角色扮演游戏,教孩子如何解决冲突等社交问题。比如在孩子新入园前,父母可以假装是孩子的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在过程中制造冲突,然后和孩子示范一下应该做的方法。
另外,由心理学家梅钦鲍姆和古德曼提出的“自我指导训练“也是经研究证实,有利于改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治疗方法。这个方法是需要孩子独立完成,家长只能起引导的作用。总共分为6个步骤,如下:
1. 定义和理解人物的性质:
如目的是要加入同伴们一起玩。
2. 形成完成任务的可能的方法:
比如可以请求地问伙伴或者直接加入
3. 选择一个策略并用其完成任务:
如选择礼貌的问伙伴是否可以加入,在同意后才可以加入
4. 对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进行自我监控:
如可以多想一下自己还可以怎样说
5. 自我评价与自我奖赏:
如让孩子评价一下刚才的方法是不是对
6、选择一个替代方法,但这种方法是不能完成任务的:
如让孩子再试一下如果是采用攻击行为是否可以加入游戏
经过这个方法,孩子可以做到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表现。
2、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是指孩子的同理心,是否能感受到他人痛苦的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移情能力与攻击性行为相关。移情能力越低,越容易产生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曾有实验对130名智商相同的学习进行了40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0%移情能力更高的人有了相对更高的社会成功,情商也更高。
如果孩子可以意识到他打人,或者其它暴力行为会伤害别人,比如同伴哭会有同情心,理解他们的痛,那么孩子也会相应的减少攻击行为。
家长在家可以给孩子读一些关于情感的绘本,让孩子建立起同理心。比如维尔·威廉姆斯的《妈妈的椅子,《熊猫先生礼仪课堂》等,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开始重视发挥的作用。
3、发明家庭游戏,引导合理宣泄情绪
精神分析家佛洛依德认为,为了防止冲到聚到一定水平爆发,应该鼓励人们表现攻击性冲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实际进行进攻、想想攻击行为和观察他人攻击都有宣泄作用。
我们虽然不鼓励孩子用攻击性行为发泄自己的怒气,但是如果让他们憋在心理也不利用心理健康。家长们可以想几个家庭游戏,比如打沙包,扔水球,或者斯废报纸等活动,来定期排解不良情绪。
最重要的一点,对待有暴力行为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要比孩子更火爆,更不耐烦,耐心教导才是真谛。
我是正在备孕的壹姐,师大学前教育专业,MBA深造,国内国外多年幼师经验,愿和各位父母探讨育儿真谛。"
教育是条荆棘的路,但仍然初心不改。
佛系求关注,谢谢支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