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泣了该如何应对?
劳伦斯.科恩所著的《游戏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一书,给了我们答案。
眼泪,是最好的朋友。当我们用哭泣来释放难过、失落和悲伤的情绪后,我们会感到舒服很多,能够更理智地思考,并最终复原。而假如此时,有一个关心你并理解你的人在身边,复原的效果将尤其明显。在多年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我一直努力帮助成人恢复哭泣的能力,以便让他们从创伤中有效复原。然而与此同时,我却一度是个想方设法来让孩子“不哭”的父亲,我身边有很多父母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似乎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哭是孩子主动要求关注和主动表达情绪的唯一方式。我们似乎认为,如果你能让孩子“不哭”,那么你就消除了他们痛苦。事实恰恰相反:你阻止了的,是孩子天然的疗伤本能,而伤痛也正在他的内心逐渐积压起来。我认为哭得越多,伤痛才会越少。我知道这种观点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但这是事实:痛快地哭,将为孩子蓄满杯子(*此处的杯子指爱的杯子),尤其是在哭的时候能够有人拥抱和安慰。
对于婴儿,哭泣是第一种沟通方式,哭泣之后他们会凝视我们的双眼,微笑着发出其他声音。原始的哭可以代表任何意思,包括肚子饿、生气、尿布湿了等。因此,阻止他们哭泣就好比叫他们闭嘴。当然,如果他们哭泣是因为肚子饿、尿布湿了或者累了,那么你就需要喂奶、换尿布或者哄他们睡觉。一旦舒服了,他们就会停止哭泣。婴儿常常通过哭泣来表达自己,或者释放他们由于经历一些新变化而累积的挫折感和紧张感。
前面讨论“发脾气”时列出的几个问题(*孩子发脾气了怎么办?这是我见过最好的方法),在这里也适用于哭泣:你觉得孩子想用哭来表达什么?哭过之后,他是否更开心并且与我们更亲密?你是否曾经想方设法地阻止哭泣,例如斥责、威胁、命令他走开,或者诱惑、转移注意力等?如果这样做过,那么结果怎样?你家的文化中,哭的人是否会被嘲笑和捉弄?孩子见过你的眼泪吗?孩子哭时,你是否会全心全意地陪伴他、倾听他,直到他毫无保留地表达完感受?同时,我也请父母回忆自己的童年:小时候哭泣时,自己的境遇是怎样的?是不得不独自趴在枕头上哭?还是根本不被允许哭?或者,有幸能有一位长者或朋友在身旁相伴?
关于如何应对孩子哭泣的问题,如果只让我给出一条建议,那就是:请不要让他自己哭。眼泪,是加强两人关系的绝佳机会,特别是亲子之间。想一想,安抚一个哭泣的婴儿直到他在你怀里睡着,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情景更令人满足了。假如你总是想切断眼泪,或者孩子一哭你就慌忙把他甩给别人,那么你将无法拥有这种幸福并满意自己的体验。
有一个现象,说明眼泪与联结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偷看”的小动作,即个人刚刚一直大哭、一直大发脾气或者一直把头埋着不想看你,但是此时会偶尔向外“偷看”一眼。这是一个美妙的小动作。孩子哭了一阵子后,往往会“偷看”你,而目光相触时,如果他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关爱同时又镇静放松的大人,那么他就会回去继续哭。孩子继续哭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看到了你而增加难过,而是他确认了“自己很安全,可以再继续哭”。最后当他们不再偷看时,就会与你相互凝视了。如果孩子没有“偷看”的动作,那么我们可能需要给予更多的联结:抚慰地对他说话,轻轻叫他的名字,与他更紧地依偎在一起或者小心翼翼地去看他的眼睛。如果你急于叫孩子别哭,那么你就享受不到这些过程。
不要把“偷看”和孩子的假哭混为一谈,孩子假哭时偷偷往外看,是为了看大人对假哭的反应:这可以帮我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吗?假哭常使大人们感到困惑(如果不是生气的话)。有些孩子假哭,是因为他们知道大人对哭泣会有强烈的反应。但是对于更多的孩子来说,假哭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亲密感来释放真正的眼泪,他们想用假哭来测试:如果真的哭了,自己是否会被接纳。孩子的这种测试逻辑确实不够明智,因为大人对假哭的反应通常是生气和拒绝,而孩子也由此得出错误的测试结果:如果真的哭,大人同样会生气和拒绝。因此,对待假哭的最佳游戏反应是:“嘿,我猜你是在假哭,你害得我好难过,呜呜呜!”或者“我知道你在假哭,不过我愿意跟你一起玩游戏。”如果孩子在内心确实隐藏着真实的眼泪,那么快乐的游戏时光和更多的亲密感,可以帮助他在将来把眼泪最终倾泻下来。
”这么大了还哭”是一个害人的常见用语,它暗示着哭泣是软弱和幼稚的不良表现,这种暗示具有相当大的破坏力。确实,有些孩子似乎总在哭,而且不知为什么。但是,我们不知道孩子哭的理由,并不表示他就没有哭的理由。情绪的出现是不会没有原因的。我们最好不要擅自决定哪些眼泪值得同情,而哪些应该忽略。孩子经常哭,很可能是因为在哭够之前总是被中途打断,于是他只好努力从头再来,因而落入了哭泣的循环。在父母和同伴的眼里,他们确实是爱哭的孩子;但是在他们自己心里,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完成过一次哭泣。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谈话中你很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总是被打断;这时你要么放弃,要么执着地从头再来,但是结果发现,从头再来的时机却越来越不恰当。
孩子心中经常充满难以宣泄的深层感受。有时,真实的情绪过于强烈,让他们感到很难面对。因此,孩子选择一些小事情来借题发挥。有一次,我向朋友爱丽丝解释什么是“借题发挥”,可是当时我无法说清楚,因为3岁的艾玛在一旁吵着要吃冰淇淋。我们走进一家餐厅,点了艾玛要的蓝色冰淇淋,我告诉爱丽丝,艾玛的妈妈最近工作很忙,我觉得艾玛有点难过,尽管她表现得满不在乎。艾玛坚决地否认:“我才没有呢!”然后蓝色的冰淇淋来了,艾玛一看到却立刻哭了起来,说她要的是另一种蓝色,不是这种蓝。她爬到我的腿上啜泣不停。爱丽丝懂了:“哦,借题发挥吧。”她的眼泪与冰淇淋的蓝色毫无关系,而是想念妈妈了。
你的孩子有没有借题发挥的时候呢?
作者:劳伦斯.科恩
图片:网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