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当大宝看到妈妈一天24小时围着二宝;当爸爸下班回来先亲二宝,洗漱完毕才想起来这个大宝;当大宝在饭桌上看到把东西弄得一团糟的二宝……
无数次的失望后,大宝忍无可忍喊出:“我讨厌弟弟/妹妹!”
无限的沉默过后,你的反应很重要。稍有不慎,大宝自此会视二宝为眼中钉,即使成年也无法释怀。
如果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只是生气道:“怎么可以这样说弟弟/妹妹,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他,你再这样,今天晚上妈妈就不陪你读故事了。”接下来,问题绝对会无限升级,大宝生气跳脚,二宝不甘哭闹,家里瞬间一团糟。
更合适的方法是什么呢?抓住大宝爆发前的时刻,主动强化他的自我认知:“你今天帮妈妈照顾二宝真不错,让妈妈省心不少,真是个好哥哥/姐姐,说明你长大了,不会再跟二宝吃醋了,今晚妈妈要多和你读半个小时的故事,好吗?”
接下来,相信大宝的心一定会被妈妈融化,妈妈看到了他的付出,认可了他的付出,并且妈妈并没有忘记还有我这个大宝,妈妈今晚会多陪我一会儿。好开心~ 弟弟笑了,他看起来也没那么讨厌了呢~
同样的情形,就是把“不可以”变成“可以”的说法,结果瞬间不同。
在育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需要我们制定规则、奖励、惩罚的方法,如何做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其实是有内在的原则的。
今天,小编就要给大家推荐一本新书《孩子的大脑》,也是上面那段故事发生的理论基础。
标题看似是二孩家庭相处问题,然而把“我讨厌”后面的文字换成任意孩子不喜欢的东西,折射出来的其实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很多网络爆文都有自己的答案,然而,小编始终相信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毕业后由于从事的是教育行业,但本身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对于这种教育、儿童成长类的图书非常关注。
最初,已经毕业的我跑去买了一大堆诸如《教育学导论》《教育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教科书,但是回家后才发现,这类书虽然权威、科学,但内容枯燥到实在是让人头大,完全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后来,我又转向很多非专业学者写的育儿书籍、育儿类公众号碎片化阅读,企图迅速入门,掌握方法。然而,买回来仔细阅读却觉得这些市场化的书籍虽然内容精彩、实例充分,标题也起得极具蛊惑性,但在理论支撑上却又有些欠缺。最关键的是,很多图书的教育理念南辕北辙,但都宣称自己是有效的,让人难以信服。
后来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其实国外有很多科学家都在从事自己研究相关行业的实践、科普工作,由他们写出来的书,往往兼具科学性和可读性。书中不乏给实验观察和数据,又有非常具体的实践案例,内容有理有据,非常有说服力。
最近读到这本觉得质量还不错的书:《孩子的大脑》
首先,作者是西班牙的一位神经心理学家,曾经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和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兼具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人。果不其然,书中作者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他的理论、方法,非常实用。
再来看这本书的架构,非常清晰,总—分结构,有理工男写论文的特色,哈哈~
开篇点明整本书的核心理念——教育的本质是要让孩子的大脑充分发育。
遵循的逻辑线:
所有生物都有充分发育和生长的自然趋势,我们的大脑已经设置好了一个顺利长大的程序,而我们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为了让这个已经设定好的“程序”顺利发育。
所以,父母需要了解大脑发育的原则,让孩子的大脑能够正确顺应自然发育的趋势,就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为此,书中提供了具体方法。当然按,本书的这些方法是主要针对情商、智商两种能力的。
全书一共分成4个部分:
一、充分阐明大脑发育的原则,或者说是一些有关大脑发育的基本知识。从战略层面进行了解释。
二、为了让大脑充分发育,我们可以采用哪些通用的工具。提供了具体的战术。
三、如何提高情商。将情商拆解为亲密关系、自信、勇气、笃定、乐观。
四、如何提高智商。将智商拆解为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视觉智力、自控力、创造力。
从具体的内容上来讲,这本书的核心论点确实是我之前没有听过的。
很小的时候,跟妈妈讨论过一个话题:要是所有小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安装好一个芯片,里面包含所有的知识,不用再学习,可以直接去上班赚钱有多好。
看到这本书的论点:人类有自我实现的功能。瞬间就觉得这不就是当初的戏言!只不过现实没有芯片那么简单,多了一个步骤,需要父母正确“引导”,给予正确的环境。但是这也比给一张白纸让我们去自由发挥简单不要太多,瞬间降低教育的心理压力~
在讲到大脑发育的原则时,书中提供了非常基础的一些神经、心理学微观原理,包括神经元连接的形成,大脑的哪部分负责直觉、哪部分负责理性,它们分别在什么样的年龄进行发育,都需要我们采用或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等等。这些理论也是我信任这本书的基础。
而且,身为一个科学家,作者非常明白,科学是在不断发展中的,很多理论之间存在矛盾,而且很难证明自己就是完全正确的。所以,读者在选择理论的过程中,最好是学会“中庸之道”,不要走极端。例如,今天看到“医生建议在养育婴儿的前几个月要做好奶嘴的消毒工作”,明天就恨不得给宝宝创建一个无菌环境。
适当放松自己,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充分信任孩子有充分发育“好”的本能,才是最重要的。
仔细研究了一下作者提供的帮助大脑发育的几个工具,我认为基本上是围绕“奖惩”以及如何设定奖惩“规则”而来的。作者把它进行了细分,怎样奖励、惩罚,如何提前制定规则并且让规则顺利运行。非常有条理,而且步步深入,可操作性很强。
而且,积极引导与替代惩罚,其实说白了就是让所有的规则都通过“正向”的话语阐述出来。不要用“不可以”开头,而是用“可以”开头。
除了开篇小编举的那个例子,其实,它还可以变得更通用:
当孩子做了某一件我们不喜欢的事情A,我们要制止他。这时候我们如果说“如果你再继续做A,你就不可以做B(某个孩子喜欢的事物,当然尽量选择正向好习惯)了”,那很有可能孩子会瞬间跳脚。更合适的方法是什么呢?抓住孩子听话的片刻,然后强化他的自我认知“你今天没有做A,表现很好呀,说明你长大了,不会再做A了,那我们等一下一起做B吧。”
类似的例子在书中有很多,可以让我们更深切的体会、掌握。是真的可以“掌握”方法哦~ 比如上面这个通用模版,就完全是小编自己概括出来的,并不是书中现成的例子。哈哈哈,很有成就感~
书中还贴心的给了一个适合孩子的“奖励表”,告诉我们在育儿过程中哪些是有效奖励,哪些是无效的坑。
而后文提到让规则顺利运行的方式之一,所谓的共情、同理心,也契合了我们成年人的沟通技巧:用“我们”而不是“你”,能够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让听话的对象降低抵触感;正确地理解并表达出对方的情绪、所思所想,能够更顺利地达成谈判等等。
全书都是这样,非常实用。
再到后面讲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方法,更是既有双商发育的理论基础,又有各种实操工具、案例……不能多说了,再说感觉我就要剧透干净了。
提一个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点吧~
由于我自己小时候是个不自信的孩子,所以对这方面不自觉地关注。在讲到自信的时候,作者提到一点:让孩子的决定生效,能够培养出自信心。
忽然发现,我就是这样!小时候,妈妈管我很严,致使我一度不敢跟她提一些想法。记得一次出门旅行,看到了一把我超级喜欢的扇子,当时妈妈从我眼睛里看到了渴望,主动提出要给我买一把。而我条件反射似的违背了自己的内心,说不用了。
当时妈妈很讶异,因为我之前经常会跟她提要求买扇子(对扇子的喜爱貌似是我的一个特殊癖好,现在也是这样)。所以,回到旅店她就问我,怎么现在都不找妈妈买东西了呀。我当时,又一个条件反射瞬间出口:“反正你也不会买给我。”
这话一出来,我们两个人迎来了长时间的沉默。当时已经上初中的我意识到,原来我已经被压抑至此。而妈妈也意识到,原来女儿的内心是这样看她的,这中间好像产生了误会。
自此,她开始转变自己的态度,慢慢学会肯定我的想法。其实不是为了帮我建立自信,而是她发现原来的教育方式并不能正确表达出她只是不希望我“乱花钱”的态度。但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的好像慢慢建立起了自信,性格、成绩双双有了转变。
如今居然找到了理论依据!
总而言之,一本靠谱又实用的育儿书籍,值得拥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