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妈妈在宝宝群里说,她每次一要求孩子要吃蔬菜,孩子就不吃。于是她开始想尽各种办法,听说,要多夸夸孩子,孩子才会听话,于是她就“夸奖”孩子:“吃蔬菜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爱吃蔬菜的孩子最乖了”……
当发现,虚假的表扬不起作用后,这位妈妈开始给孩子讲道理:“不吃蔬菜,身体就会缺乏营养,就会得病,就没法出去郊游啦……”最后,孩子听不进去道理时,这位妈妈生气了,就开始严厉的批评,当然,结果也是不起作用。
用她自己的话说,“夸也夸了,骂也骂了,道理也讲了,但就是不吃,我还能有什么办法?他不吃,我又不能塞他嘴里。”这最后一句话,仿佛这位妈妈想告诉我们问题的症结:食物是没法强塞的。
但是,她却不知道另一个症结,你给他的“道理”,也是没法强塞的。那么,为什么给孩子讲道理,孩子总是不听呢?“讲道理”的教育方式,到了今天,到底还行得通吗?
教育界专家、“家长教育”理论提出者齐大辉教授,他认为,你的每一句话都很正确,你的道理也很正确,但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只能说明你讲道理的方法不对。为此,针对孩子大脑接收信息的过程,基于特定的心理学原理,齐大辉教授设计了一套简单、有效的4D1K沟通法,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
什么是4D1K沟通法?为何齐教授的方法特别有效?想知道这个答案,你需要先了解,一般的讲道理方式,使孩子听不进去的原因。
二、为什么讲道理总是让人听不进?孩子不听家长讲道理,原因大抵可以归结为四类,分别是,总要求、总夸奖、总批评、总讲理。
1、总要求:孩子不一定理解
坦白最容易博取别人的理解。 —— 汉威尔
直接对孩子提出要求,但又对“为什么”解释含糊,甚至没说为什么,直接使用强硬态度,孩子就很难理解你,自然也不愿意执行。想让孩子这么听话,只能建立在孩子有意愿、或者有一定理解力的基础上,这种情况其实很少,尤其是进入叛逆期以后。
2、总夸奖、总批评:信息接收有偏差
夸奖和批评,也经常没用,即便有时有用,但也只是暂时的。之所以不起作用,是因为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出现偏差,孩子没有对位接收。
比如,前文所述的妈妈,对孩子夸奖:“爱吃蔬菜的孩子最乖了”,这样的夸奖,孩子不明白这是在夸奖,没接收到夸奖的信息。
如果孩子吃下了蔬菜,妈妈对他夸奖,这样或许有点用:孩子会明白这样做至少能得一句好话。但是,这样做的问题在于,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被妈妈夸奖感觉还不错,但是吃蔬菜感觉很糟糕。”但我们想发送的信息是:“吃蔬菜对身体很好,我夸奖你是因为你懂得爱惜自己身体,自觉吃蔬菜。”
同样,批评也是,经常对孩子的批评,孩子都无法接收到这些“批评”当中的信息。
比如,“你真不听话!怎么能不吃蔬菜呢?”这句话里,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不吃蔬菜,所以妈妈批评我,现在,我只好在‘吃蔬菜’和‘被批评’两种糟糕的感觉中选一种。”但我们想送出的信息是:“因为不吃蔬菜对身体不好,所以我要批评你不吃蔬菜,我想让你吃蔬菜,是为了让你身体更好”。这也是指责式的教育失败的原因:信息偏差往往特别大。
3、总讲理:既没有心理准备,道理还干巴巴,孩子就觉得好罗嗦
按理说,孩子在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后,只要他们先做好了心理准备,是听得进道理的。但是,从实际操作上,孩子不可能时刻准备着接受你的说教。
比如,你一开始就没耐心,直接提出要求,可能会引起孩子反抗,接下来你尝试的夸奖和批评,都没能改变孩子想法的话,此时你再讲道理,孩子已经都不高兴了,有了反抗心理,自然也听不进去。
又比如,家庭生活中,其他的家庭成员,如果经常把这样的口头禅挂在嘴边:“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或:怎么这么调皮等等)”,那么,他们的第一句话就已经把孩子惹急了,正所谓,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你觉得,你跟在这样的语气后面讲道理,孩子愿意听吗?
而如果,孩子本来就没有听话的准备,你讲的道理还“太干”的话,就更难起作用了。
三番五次,频频讲理而无果,那么,每当孩子一看到你准备滔滔不绝地讲理时,不管三七二十一, 直接先捂住耳朵,这一点都不奇怪。
三、4D1K沟通法:简单、有效的沟通方法针对以上几种无效的原因,以及孩子大脑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根据心理学的原理,齐大辉教授设计了简单、实用的4D1K沟通法,即:
1D:好的:首先肯定对方,“好的”2D:你的:确认对方的意思,“你的意思是?”3D:我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我的看法是……”4D:咱的:挖掘共同价值,“咱的目标是……”1K:可以吗:尊重对方选择的权利,“这样做可以吗?”这个好用的沟通法,具体是如何实施的,又为何这么有用?我们来一探究竟。
1、“好的”: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以便接受你的说教,是亲子沟通的关键开头。我们在亲子沟通中,不管你认不认同孩子的想法、意见,我们首先回复对方:“好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心理学上的“名片效应”,迅速拉近沟通双方的心理距离,帮助孩子敞开心扉。
名片效应,指的是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为此,先打造一张对方更能接受的“名片”:首先向交际对方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对方产生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
就比如前面说的,不吃蔬菜的问题,尽管孩子有很多你不认可的理由,诸如“蔬菜不好吃”等,你都先给他一个肯定地回答,孩子就感受到,你在认真倾听,你给了他初步的认可,而且你站在他的一边,这样,一个和谐的沟通氛围就被营造出来了,孩子就做好了接收信息的心理准备。
2、“你的”:让信息正确接收和发出
我们倾听孩子表达自己,实际上包含两个过程:孩子的自我表达(发送信息),以及接收我们给他发送的信息。所以,多问一句:“你的意思是……?”,以便确认孩子的意思,从对方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确保信息的正确对位。
1) 孩子表达得对吗?我们理解对了吗?
孩子不一定能表达准确,比如:
“我不想起床。”“已经7点了,你该上学了!”
这是普通的沟通法,时间匆忙的早晨,家长往往没啥耐心。
其实,孩子不想起床,含有十分巨大的信息量:可能是困,可能不想上学,可能和同学关系不好,可能在学校里被人欺负了,可能今天有考试,可能今天公布成绩……
这么多情况,都需要我们去观察,甚至需要调查,所以我们应该询问:
“你的意思是,你现在很困,不想起床是吗?”
2)我们想发送的信息都对位吗?
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不能认同我们说的“道理”,同样这个例子:
“今天要考试,我不想去上学,我不想起床。”“但是已经7点了,已经很晚了,你该上学了!”
家长的想法其实我们能理解:既然到点了,你就应该乖乖去上学,不管你什么理由,这是普通的沟通法。
但是,家长发送这样的信息,并不解决孩子的问题。也就是说,信息的发出和孩子的接收,是不对位的。所以,在下一步“讲道理”之前,请你务必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校验你准备的“道理”是否有用:
“你的意思是,你害怕考试失败,所以不想去上学,是吧?”
此时,你应该清楚,接下来你要说的,应该要帮他疏导考试压力,并且,按他目前的情况,你不能像普通的沟通法那样,再给他加压。
3、“我的”:开始讲道理
在前两步“好的”、“你的”做足充分准备之后,孩子的心扉已经敞开,他随时做好了接收你的信息的准备。同时,你也已经确认了他的问题所在,并且你能确定,你准备好的道理,能解开他的困惑,发送和接收都已经对位了。那么,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你可以阐述你的观点了。
同时,不妨让你讲的道理更生动一些,试试打比方,或者讲故事来作为例子。
比如上文的例子:
“考试没什么可怕的,孩子,你可以把考试当成一次做作业,做错了,就是一次发现问题的机会……(加上现身说法)我以前也做过学生,也经历过好多考试,那些考试,时间越久远,影响就越小,最后,不管考得好,考得差,都跟现在没关系了。”
4、“咱的”:求同原则,帮助孩子吸收信息
在孩子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孩子可能有不理解的地方,有反对意见,这是正常的,毕竟说服别人从来不容易。
“可是,这次考试,我要是考不好,我会很难受。”
此时,千万可不要像平常一样否定孩子:“难受个啥?……”,这么做,沟通就陷入一个僵局:孩子和你争对错。你的否定,会让前面营造出的和谐氛围功亏一篑。
我们提出另一个话题:“咱的目标是……”,引导孩子吸收我们所讲的道理,同时发挥这几个作用:
1)聚焦问题,不要争对错
告诉孩子“咱们的目标”,孩子就会认为:与其争对错,不如想想,我目标是什么,如何达成?兴许大人的说法是不太对,但是没准解决问题还挺好用。
2)挖掘共同价值,“我也在帮你”
在普遍的人际沟通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求同原则,求同是化解矛盾,沟通、合作的基础。
提出“咱们的目标”,让孩子感受到,他和我们大人有着共同利益,并且,在咱们共同的目标(或者利益、价值)下,你是支持他的,你正在努力。
3)同理心感召,“你也得努力”
既然有了咱的共同目标了,那么在这个目标下,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如果你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你正在努力了,那么,这时用“咱的目标”感召他,启发他的同理心,让他看到你做的一切,这样自然也能理解你说的一切。
比如在前面的例子中,你可以这样尝试说服孩子:
咱们的目标,不是为了把这次考试考好,对吧?(聚焦问题)咱们的目标,是在将来能做好自己的一番事业,是吧(共同价值)?而且,我也一直也在为你的这个目标努力呀(“我在帮你”),我尽我所能让你得到优质教育(同理心感召),而你如果不去上学,我的努力是不是就白费了呀(“你也得努力”)?
5、“可以吗”:让孩子自主选择,化解压力
到“咱的”这一步,大多数都孩子已经能听得进道理了,虽然这值得庆祝,但是还是有可能发生这个情况:
“道理我都懂,但是我不想这么做。”
为什么孩子总会反抗,即便知道自己是不对的,也知道什么是对的?
答案是,这些道理说出来轻松,做起来难,他们感到了压力。这时,我们问他一句:“可以这么做吗?”,既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又表明了尊重,很好的化解了压力。并且,他们会觉得,这是自己做出的选择,而孩子很少觉得自己选择失误。
依然前面的例子,你可以这样说:
“现在,你可以放下包袱,去参加一场不用担心结果的考试,你也可以继续睡觉,当然,以后还是有考试。你自己来决定怎么做,可以吗?”
孩子在感受到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会更加愿意遵照大人的意见,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有效的沟通取决于沟通者对话题的充分掌握,而非措词的甜美——葛洛夫
虽然“讲道理”作为一种稍显生硬的管教方法,并非对所有孩子,或在所有场合都能奏效,但是,只要能掌握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还是可以大大改善沟通效果,让孩子更愿意听话。所以,当你对孩子没有更好的方法,只好跟他讲道理时,不妨试试4D1K沟通法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