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火的《哪吒》讲的是一个很多人眼中“坏孩子”如何变成“好孩子”的故事。关于这部影片的影片
这部影片我从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老母亲兼正面管教讲师,我想数一数这部影片中
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丧失了信心的孩子正面管教有一个很重要的工具——错误目的表
“错误目的表”能够帮助我们通过自己的感觉,找到孩子挑战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并帮助我们用“温和与坚定”并行的方式解决孩子带来的挑战。
“错误目的表”的第二列和第三列 -- 家长的感觉和家长行为 -- 是关键线索。
家长只需在第二列中找到和自己感觉最接近的那一组词,通过第三列核实自己的行为,就能确定孩子的错误目的(第一列):过分关注?过度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然后按图索骥,根据第四列、第五列 -- 孩子的行为和想法,进行确认。第六列(孩子的心声) 是解决问题的方向;再根据第七列(家长可以做)的建议,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并采取具体行动解决问题。
寻求关注--->过度权利--->报复--->自暴自弃
哪吒已经到了自暴自弃的阶段,因为他被伤透了心,一个三岁的孩子是多么失望,才选择了自暴自弃。他不就是想有所归属、有点价值、得到大家的认可吗?
鼓励好在,哪吒有一个爱他的妈妈,他自暴自弃,可是他的父母并没有放弃他,就是在他自暴自弃的时候,妈妈对他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你是灵珠转世,需要好好修炼。”那一瞬间,我们看见,他的眼中有了一丝灵光,他相信自己身世不凡,可以修炼成仙。是的,当我们面对一个个“问题孩子”的时候,如果我们都能用心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去肯定他,给予他希望与目标,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向上、向善的信念。
贴标签哪吒生下来就被贴了标签“魔丸”,那就是个“坏孩子”,这是他的命,改不了了。所有人视他为妖怪,没人愿意跟他玩。“既然你们都把我当妖怪,那我就当妖怪给你们看。”每次闯了祸,他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是非常在乎,他也想找机会证明自己)。我们真的是标签那样的自己吗?还是因为有了标签,越来越像标签中的自己?
拥抱当小哪吒最初使用蛮力大闹陈塘关的时候,所有人都开始请求父亲能立即杀掉这个妖孽。而这时,妈妈一个温暖的拥抱,却让这个顽劣的“小魔头”瞬间融化成一个奶声奶气的孩童的模样。
无条件接纳孩子当小云云问“哪吒是你什么人”时,李靖一句“他是我儿”,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无条件的爱!不是你优秀我才爱你,爱你只因为你是我儿!
给孩子爱与支持,而不是一有问题马上撇清关系,表现好的时候是我儿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是你儿子,正是李靖夫妇这种无条件的爱,最后感化了哪吒让他得到蜕变,他们知道哪吒也是善良的,他也是想有人玩,想的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
哪吒海边大战海夜叉,却被村民误会是绑架小女孩,哪吒的父亲选择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且私底下去寻找真相和证据,而不是讲“你不好好想想别人非要误会你”,李靖夫妇用行动告诉孩子,哪怕全世界都嫌弃你,爸爸妈妈依然爱你,依然愿意相信你,这不是说我们要放纵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是要把每次犯错都当做是学习的机会。
归属感与价值感无条件的父爱,哪吒他返回灵珠制造的“灾难现场”,让他找到了归属感,让他跪谢父母,让他变身时不忘把项圈变成镯子约束自己的魔性。
“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这是爹教我的道理。”
父亲的话让他明白了: 自己的价值不需要依靠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来认可。自己的命是自己决定的,自己的价值是要自己去努力实现的。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
有心理学家曾说过:“你对孩子怎样描述,他们就怎样以你的描述成长。”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影子,如果此时,他的身上出现了某些问题,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指责和批评他,而是首先反思我们自己哪里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多从正面教育他,那么,他们就会按照我们描述和期待的那样,朝着这个方向成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