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邀答:现在的教育理论太多了,到处都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看的眼花缭乱,但实际用的时候,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特别想知道,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有什么能力是孩子排在第一位必须要有的?
答:谢谢您的信任和邀请,您的提问质量很高,相当值得探讨。我个人的答案是很肯定:孩子必须要学会、家长绝对要教会的第一位能力的是:生存能力!孩子的生存能力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个人生活”生存能力,第二是“社会生活”生存能力。
第一层面:“个人生活”生存能力什么是孩子的个人生活生存能力呢?简单概括就是吃喝拉撒睡。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差不多也就10岁左右吧,不论男孩子女孩子,都必须熟练并且精通掌握这些技能。
1、先说“吃”吃饭是基本生存保障,但在污染横行无孔不入的背景下怎么健康的吃?是所有父母必须得替孩子提前谋划的。10岁的孩子关于吃,得掌握两个本领,一是学会自己做,二是学会自己点菜。
▲先说孩子“学会做饭”这事儿(或其他任何技能),家长如何做?怎么教?
学会自己做吃的,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实践起来是不容易的,需要父母亲持续而耐心的、以科学的步骤和方法去教。教会10岁以下孩子学习一项技能,至少得拆分成五步走,以西红柿炒鸡蛋为例:
第1步,父母亲全程演示一遍。全程演示的过程,要从菜市场开始挑选成品西红柿开始,再是洗菜、剔除西红柿蒂、切西红柿、打鸡蛋、锅里放多少油、油温要烧到怎么一个程度、先炒什么、后炒什么、混合炒时候调料怎么放、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各样儿需用量应该是多少……等等,全程演示过程中,一定要“动作+口述”,将每一个细节都叙述到。
第2步,将全程演示过程拆分为两个阶段再次演示。一是前期准备阶段,二是后期加工阶段。对两个阶段彼此交叉如何安排、时间如何统筹、次序如何调整等,要重点进行陈述。
第3步,孩子自己上手操作。孩子操作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全程陪伴观察,但绝对不要指手画脚、说东道西。哪怕他将鸡蛋炒成了糊糊、刀工太差将西红柿一剁两半扔进锅里,都不要发表任何意见、不要批评指责或指教,笑眯眯乐呵呵陪着就可以,像玩一场过家家游戏那样。成品菜出来之后,请全家人品尝,请孩子自己提出改进意见。整个过程气氛一定要保持温馨和谐、平静安暖。
第4步,孩子根据以往吃西红柿炒蛋的经验及家长全程演示的经验,指出了自己哪个环节做的不好,但实际操作时候依旧不得要领,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自己的意愿决定怎么选择哪一种方式帮助他,或者是孩子自己继续试验,或者是家长再次进行示范讲解。
第5步,孩子再次全程操作。第五步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哪怕需要改进的只是其中一个极细小的环节,西红柿炒蛋全程的哪个步骤都得由孩子亲力亲为亲手做,家长千万别抢着显摆自己能耐或嫌麻烦替孩子去做。
重要提醒:一是整个西红柿炒蛋的学习过程,不一定要在某一次、某一天学习完毕,可以按家庭食谱有计划的分布在一周两周或一月两月之内;二是一定要同时交叉学习西红柿炒蛋、蛋炒饭等相关度较高的家常食谱操作。
▲再说孩子“学会点菜”这事儿,家长如何做?怎么教?
教会孩子会点菜、点好菜是个长期的、综合的个人能力素养,简略说两类:
第一类是在餐厅点菜。
餐厅现场点菜,荤素搭配、营养搭配、色泽搭配、冷热搭配、主食搭配以及就餐人员个人偏好搭配、民族忌讳搭配等等都是孩子应当学习并熟练掌握的。
第二类是点外卖。
点外卖这事相对容易,掌握了餐厅现场点餐的搭配法则之后,叫外卖自然而然就能成为行家里手。区别无非是,点外卖需要孩子重点掌握并熟练应用手机APP或其他现代生活服务网络软件。
强调一句非题外的题外话:家长们教10岁以下孩子学习任何东西,最好都遵从西红柿炒蛋的“五步定律”。“个人生活”生存技能或“社会生活”生存技能本身都没什么难的,孩子之所以迟迟不能够掌握,最主要是家长教授的过程、方法和技巧不到位。
2、再说“住”教会10岁以下孩子独立打理自己生活的过程中,“住”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包含的内容相对庞杂。比如临睡前的换衣、洗澡、刷牙及卧具整理,还需提前准备好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所要用到的衣物、鞋帽等生活用品。
有些小孩子,晚上入睡前习惯了听父母讲故事。若需要练习自己独立入睡能力又无法很快适应的话,可以给自己挑选并设定10~20分钟的睡前童话故事语音播读,帮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得到更妥贴的安顿。
虽说10岁以下的小孩子出行大部分由成年人陪伴,但不能因为有成年人陪伴,就放弃对孩子独立出行等安全注意事项方面的培养——大人确定能陪他一辈子?确定能时时刻刻在他身边陪伴?确定就算在他身边孩子也不会走散?所以,孩子独立出行的“两不要、两要”,一定一定要持续耐心地教会孩子!真诚地说:十岁教都有点晚了,最好提前到四五岁就教会他们!哪“两不要、两要”呢?
▲“一不要”:绝对不要上任何陌生人的车。
绝对不要上任何陌生人的车!这不只是小孩子需要掌握并深刻于心的第一安全线,大孩子和家长们自己最好也严格遵守,
绝对不要上任何陌生人的车!哪怕那个陌生人说的怎么样周密周到、真实可信,也绝对不要信、不要上车;
▲“二不要”:绝对不要乘坐“黑车”。
绝对不要乘坐“黑车”!“黑车”许多成年人都知道,但大部分小孩子不注意。所谓“黑车”,就是指没有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办理任何相关手续、没有领取营运牌证而以有偿服务实施非法运营的车辆。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黑车”有不同的称谓,黄鱼车、野鸡车什么的,都属于“黑车”。
为什么绝对不要乘坐“黑车”?
一则,跑“黑车”的司机什么人都有,其道德品质良莠不齐,你怎么知道你抬脚上的那个车是犯罪分子开的还是普遍市民开的?二则,“黑车”司机开车水平没个定数,你怎么知道他是有证驾驶还是无证驾驶?你怎么知道他是刚刚拿上驾照还没上过路的新手还是老手?三则,“黑车”的车况、保险及各种手续都属于未知数,行路途中各种意外状况频出、危险系数极高、安全隐患极大。
▲“三要”:要尽量选择城市公交、地铁等安全系数极高的交通工具。城市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安全系数极高,这安全系数不仅仅是指交通工具本身、司机本身,还包括它们有专属的通道或轨道。
▲“四要”:要选择有行业标识的正式营运出租车。
如果孩子所在方位找公交站或地铁站不方便的话,就选择搭乘出租车——绝对要选行业许可运营的正规出租车!家长需要教会孩子的是:一要懂得辨识行业许可正规出租车的标识;二要在上车之前将出租车号牌拍照发给父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三要在下车之后第一时间告知所在地点及是否已安全进了家门或校门。
总之,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生活细事,都需要父母高度重视、耐心教导、持续训练,才能帮助孩子在10岁前真正实现“个人生活”生存能力的独立。
第二层面:“社会生活”生存能力孩子必须要学会、懂得并拥有的第二个层面能力,是“社会生活”生存能力。未成年人的社会生存生活能力,至少包括四个要素。
一是思想孩子必须要学会、懂得并拥有的“社会生活”生存能力,位列第一的应当是“思想”。
什么是小孩子必须要学习并使之渗透于血液、烙刻于心中、指导于日常的思想呢?简单说就是三个字:真、善、美。
“真、善、美”是人类生而为人最原始的、最本质的、最真实的、最真诚的、最亘古不变良好品质的集合。虽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共同构成人类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但就一个人一生基本品质的“铸基塑魂”工程而言,家庭教育及家长的榜样作用几乎是100%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如果说,小孩子必须要经过家庭、学校、社会三道“工序”才能够被加工为一幅最美的图画,那么家庭教育及家长的榜样作用便是第一道、也是决定图画最终品质及成败的第一工序,即“打底色”——决定孩子能走多远、能飞多高的人生核心“底色”是什么?真、善、美!
二是人际孩子必须要学会、懂得并拥有的“社会生活”生存能力,居于第二的当是“人际”。
什么是人际?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交往。
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是不是能够抵达亲密、融洽、协调的境界,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培养——智商也许是先天硬件,可情商却是养育者后天模样作用下的被动习得。小孩子第一位要学会的人际关系,就是如何正确对待并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其次是正确对待和处理与小伙伴、同学、老师等人际往来关系;第三是学会准确判断并灵活处理与其他陌生人的人际关系问题,比如去门口小商店买一袋盐、购一瓶醋与店员打交道,出门坐车与司机打交道,出去就餐与服务打交道……如何与陌生人有礼有节打交道,是小孩子人际关系课的重中之重。
总之,所有人际关系的良性建立与互动,要诀只有一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小孩子管理好自己情绪的步骤,第一步是学会准确辨识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第二步是认同、接纳并合理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第三步才是管理和控制这些因情绪而引发的脾气——“管理好情绪”是一个人能够立身于世、如鱼得水的关键所在。
三是仪表孩子必须要学会、懂得并拥有的“社会生活”生存能力,排在第三该是“仪表”。
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趋于正向建设性呢?还是趋于负向破坏性?其实在见面的第一秒就注定了。而第一秒的这个注定,决定性因素便是“外在”的仪容仪表——“内在”有多美、灵魂有多有趣,那是后话了。如果在初见的第一秒将你打入了“冷宫”,之后要想翻盘让人家“看见你美丽的内在和有趣的灵魂”,得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
所以,小孩子应当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及基本的着装审美能力。任何时候都出现于人前都能够仪表整洁、神清气爽,是一项了不得的能力——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遇见的那个人会不会是你生命中的贵人或者爱人。“仪表”这个东西,真的很神奇。有的小孩子,能够使每一个熟悉的或陌生的大人与他说话都笑眯眯亲切和善,遇到难事难题了也总会有大人自告奋勇、积极主动伸一把援手。有的小孩子则相反,人们遇到他老远就绕开,他有什么难题难事即便开口求助也很少有人回应。为什么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别对待呢?主要原因就是“仪表+气场”。“气场”是个什么东东呢?看不见摸不着!实质上吧,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气场,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仪表”来弥散的。
四是语言孩子必须要学会、懂得并拥有的“社会生活”生存能力,排在第四的必然是“语言”。
语言这东西,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最好也最坏的东西。语言用得好,便能是太阳或月亮,可以温暖、滋养并照亮一切;用得不好,就是杀人的刀——一句话使人笑,一句话使人跳。语言杀伤力到底有多大?一位高考发挥失常的姑娘,在极度悲伤和痛苦之时,父亲一句“考得这么差怎么不去死啊”,就真的断掉了一个18岁女孩子活下去的念想,她从三十三层高楼上纵身而下。
家长有意识的指导并带动小孩子学会灵活而准确的运用语言,既可以有助于良性人际关系的建立,又可以展现自己落落大方的个人魅力,还可以积累并提升口头作文能力,以及个人魅力指数直线飙升的临场演讲能力。
小孩子超水平发挥语言魅力的神奇钥匙是“称呼”。“称呼”是口头语,书面语应当叫做“称谓”。小孩子看见年轻漂亮的大姐姐却喊人家阿姨或奶奶,人家不锤你就不错了,又怎么可能帮你?碰见呆萌可爱的小弟弟小妹妹,连声招呼都不打,扑过去掐人家水当当的小脸,人家小孩子和家长不把你当狼防才怪呢,又怎么可能做你的亲密小玩伴?对待最熟悉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是一样——“开口说话,先有称呼”,这是小孩子充分发挥语言魅力与魔力的八字要诀,适用于一切场合,通杀于一切人类。
小结:生存能力训练,宜早不宜晚父母之于子女,爱与溺爱的唯一区别在于父母有没有“红线意识”。比如严格甚至严苛的系统化生存训练是绝对不可少的,因为孩子怕苦怕累怕麻烦不乐意学就心疼迁就随他去,这就是溺爱——“溺爱=杀子”!家长不能因为心疼孩子炒菜会烫伤手、独自出门会被人贩子拐走而将孩子守护得密不透风,死死地抓在手里,永远在自己身周围的一寸之地,这绝对不是爱,这是一心一意要把孩子养废的节奏。家长对孩子的“个人生活”生存能力和“社会生活”生存能力训练,宜早不宜晚。还记得那个韩国妈妈么?当她知道自己胃癌晚期只剩不到半年生命的时候,狠下心来把一个六岁小女孩训练的像一个二十六岁大女孩儿那样,做饭洗衣、打理家务、照顾自己样样儿不在话下。
当然,生存能力训练是最基本的能力,之后的进阶升级训练也不要懈怠,比如审美能力训练、情感能力训练、文化能力训练等。衡量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有两个标尺,一个是物质标尺,一个是精神标尺。如果基本生存能力训练是对孩子“物质所需”的夯实过程,那么文化学习、艺术熏陶等则是对孩子“精神所需”的升级过程,即所谓“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祁云:擅散文,善评论。专注于家庭教育、写作辅导、华夏大语文教学研究。
原创版权: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plqiyu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