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儿黄金计划(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中国的教育现状和教育问题一直是全社会的焦点,也是每一个家庭最关心的问题。“一切为了孩子”,已经成为所有父母为之“奋斗”的目标。
近些年关于家庭教育的影视剧也是纷纷搬上银屏,通过嬉笑怒骂的方式反映出现阶段的中国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
前段时间热播的《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以及最近热播的《小欢喜》等,都真实的反应了现阶段大多数家庭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
这些影视剧中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现阶段另一个家庭教育的现象,那就是“中国式陪读”。
“中国式陪读”并不是现阶段家庭重视教育的产物,早在古时就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这就应该是最早的“陪读”了吧。
买学区房、辞高薪工作,家长眼里的“陪读”就是牺牲自己
为了孩子的教育,买学区房、辞职、报各种补习班、找名师一对一补课……平时看着一个个普通的家庭,可是在孩子学习上,父母们出手“阔绰”,毫不手软,毫不犹豫。
在物质方面付出的同时,有的父母还不忘在孩子面前“记功”的说:“孩子,我们这一切可都是为了你啊!一定要好好学习,否则真的对不起我和你爸的付出啊!”
为此,孩子们欠下了父母一生都换不清的“债”!
“中国式陪读”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成本都是高的离谱!
暑期档的《小欢喜》被推上热播,整个以高考为题材的电视剧将所有的焦点全都放在了父母和孩子的身上。
观众们在观看《小欢喜》的同时,有的感同身受,有的提前“预热”,有的却感受到了因竞争紧张给大家带来的深深的焦虑。
《小欢喜》这部影视剧就是淋漓尽致的将当前的中国式教育展现给大家,尤其是其中体现出的中国式的陪读,真的就是父母们的真实写照。
说到陪读,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买学区房”,甚至在父母结婚买婚房的的时候就为了后代的教育考虑,选择学区购房。
有亲身经历的父母说起选购学区房一定有数不尽的辛酸史,无论多破、多小、多贵的房子,只要是“学区房”都会不惜重金买下。
很多的家庭都是舍弃原来100多平的大房子,一家三口居家迁移至三四十平的小房子“蜗居”。
甚至有的父母还会辞去高薪职业陪读,仅仅就是为了孩子能吃好、有人陪,甚至不惜夫妻分居、丢下生意等代价,可以说为了孩子父母们搭进了一生。
除却这些,陪孩子补课,给孩子做美食补身体相比,这些真的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考上像样的大学。
然而,带给孩子的没有积极引导,只有喘不过来气的“压力”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的“陪读”更多的是“一厢情愿”,也可以说现阶段更多的家庭都是父母单方面的付出,初衷就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可是这种“单方面”却是在忽略孩子感受的情况下的自发的产生的,父母们却不知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就像《小欢喜》中的“学霸”英子,爸爸的观点就是一个女孩子家家为什么非要考清华北大?而妈妈的观点就是必须考,而且高考目标分数必须在700分以上。
这样本事学霸级别的英子过的很不快乐!要说英子的妈妈,在我们家长的眼中绝对是合格的母亲,精心制作一日三餐,日常的“加小灶”更是小菜一碟。
英子妈妈逼着英子在心愿气球上写“目标是高考高于700分”,却直接逼哭了英子。
有与理念的不同,母女之间的“战争”可想而知,母女关系的紧张更是可想而知,而英子妈妈也不知是不是在自我安慰,常常说“熬过了高三这一年,人生就圆满了”。
而对于那些毫无家庭背景的家庭来说,“高考”更是让家庭脱胎换骨、鲤鱼跳龙门的改变。
《小欢喜》中学渣的父母说:“我们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就指望你了,通过高考鲤鱼跃龙门了,你这个龙门要跃过去,你会改变你一生。爸爸妈妈能做什么呀,我们做这些是为什么,我们不是为我们自己,我们就是为了你。”
中国的家长,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只要孩子没有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那么错的就一定是孩子,就是孩子没努力,让父母失望了。
有专门的调查显示:67%的人认为,父母陪读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大。
有专家表示:陪读经济投入高、家长期望大,这会导致孩子紧张、焦虑,尤其孩子们都处于身心各方面发育的阶段,孩子也需要有自我的成长的空间,父母的过度干预很容易产生亲子矛盾。
有多少家庭为了陪孩子读书,让本应该是世界上最亲密的人,变得疏离和冷漠,甚至到了不可修复的程度,这才是父母们”心甘情愿“付出后最惨痛的代价。
家长要明白比“陪读”更重要的是“陪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其实,究竟要不要“陪读”应该要量力而行,取决于家庭的实际情况,取决于孩子的实际情况,“理性”看待陪读很重要。
与其说“陪读”,更感性的说法应该是“陪伴”,这个词语更符合亲密的亲子关系。很多父母认为“陪读”就是“陪伴”,这就大错特错了。
“陪读”只是陪孩子读书学习,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而“陪伴”却是陪孩子成长的过程。
01父母的陪伴才是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来源良好的亲子关系才会让孩子在身心发育上得到良性的发展,人格和心理才会发展成健全的人。
成长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便父母妥善安排也未必能避免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和烦恼,那么父母要做的不是保护者的角色,而是支持者的角色,引导孩子去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成长。
02父母“陪读”不是挟制,是做孩子的坚实的后盾过分强制性的“陪读”,智慧让孩子内心中深深的厌恶,厌恶父母对自己的挟制,认为是“看管”。会让孩子忽略父母的辛苦付出,而单纯的认为父母爱的就是自己考出的分数,这也是往往为什么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孩子看不到,换来的是孩子的冷漠。
所以父母要更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内心的成长和变化,成绩和缺点只是成长的一部分,多和孩子聊天、交心,和孩子做朋友,成为孩子身后坚实的后盾。
03成长是让孩子学着走向“独立”,父母要学会放手无论孩子学业有多重,都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很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瞒着孩子,即便身体重病也选择不让孩子知晓。
“给妈妈考上大学就是给妈妈最好的回报”,真的是这样吗?难道我们养育一个孩子的最终的目的就仅仅是让他们考上大学那么简单吗?
让孩子独立,就是从参与做家务开始,这也是让孩子有被重视,被尊重的心理变化,这样才能避免将孩子培养成“高分低能”的人。
孩子终将会自己走向社会,“独立”才是孩子立足于社会最根本的技能,而不是“高分”。
一代又一代的父母面对孩子的学习,总是报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心态,中国式陪读的成本已经高到无法用单纯的数字来计算了。
《小欢喜》中的父母典型就是社会中形形色色“陪读大军”的真实写照,对于任何一种选择和付出,父母们都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或者经验去评判“值不值得”,而陪伴孩子的成长又怎么能用单纯的“值不值得”来定义呢?
今日互动:如果是你,你会选择陪读吗?你是如何看待家长陪读的?欢迎留言讨论。
————————
新手爸妈们,看我的文章,分享点赞,和我一起制定育儿黄金计划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