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会遇到这样的窘况:孩子面对他人的帮助或赠予,不能表达应有的感谢;不管家长怎么教,孩子总是一声不吭,显得很不礼貌。
这时,很多家长可能会采取两种方式:
1、退让一步,帮孩子道谢。
2、对孩子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逼孩子说。
第一种方式逃避了问题,孩子下一次还是不会向别人道谢。
第二种方式后果更严重,孩子即便说出“谢谢”,也是因为受逼迫,不是发自内心。而且。在家长的暴力强压下,孩子更难以表达;以致性格因此受到损害。
那么,孩子不会感恩他人,该采取什么方式才有效呢?
下面,咱们来读一个故事,让故事为我们揭秘:
公园里,一个6、7岁的小女孩独自坐在长椅上,埋头抽泣。两只肩膀一耸一耸的,两只手紧握在一起使劲揉搓。
她刚刚被妈妈骂了一顿,被罚在这里反省。
5分钟前,女孩和妈妈在长椅旁的池塘边玩,她们熟识的张阿姨从旁经过,给了女孩一个苹果。女孩接过苹果,径自啃起来。妈妈让女孩跟张阿姨说谢谢,女孩只是埋头啃苹果,不说话。妈妈急了,觉得很丢面子,又是骂女孩没礼貌,又是逼她说谢谢。女孩情绪低落,更加不肯开口。妈妈生气地夺过她手里的苹果,让她坐在长椅上反省。
这时,一位年轻女士经过女孩身边,女士手里拿着刚刚用棕叶编好的蜻蜓;无意间瞥见小女孩,本来觉得是陌生人,还是不管的好;但被女孩的抽泣触动,想帮她缓解情绪。女士蹲下身,看着小女孩,轻声问:“你怎么了?”
女孩只是看了她一眼,抬起的眼睑又垂下去,一声不吭。
女士又问:“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呢?”
女孩还是不说话。
女士捏了捏手里的草蜻蜓,突然有了好主意:她左手握着草蜻蜓,右手放在左手上,掩住蜻蜓,自顾自地说:“哎呀,还在动!”
女孩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她汪着一眼泪盯着女士的手。
女士两手捧着蜻蜓在女孩眼前晃了一圈,突然松开手,左手伸向女孩,像变魔术似的,草蜻蜓晃动着露出头来。
女孩的眼睛里闪出一丝喜悦的光。
女孩的眼睛里闪出一丝喜悦的光
“喜欢吗?”女士微笑着问。
女孩点点头。
“送给你。”
女孩摸了摸草蜻蜓,女士轻轻抓起女孩的手,将草蜻蜓交到她手里。女孩不再流泪,抽泣声也小了。
女士觉得心里轻松了很多,站起身准备离开。但突然想起了什么——女孩还没跟自己道谢。女士并不奢求女孩感恩,只隐隐觉得女孩这样的状态不太好。但怎么做呢?要求女孩跟自己道谢?不,即便是轻声细语地要求,对于情绪低落的女孩来说,也是一种强势的道德胁迫。
女士这样想着,想法很多,但是时间只过了一两秒钟。
有了!
女士再次蹲下身,对女孩说:“对了,我刚刚忘了告诉你,这蜻蜓还有个名字呢。它叫——谢谢。”
“我起的。”女士得意地说。
“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它的名字哦。”女士放低了声音说道。好像生怕别人听到似的。女孩怯怯地看了女士几眼,玩弄着蜻蜓。此时,女孩的抽泣声已经不引人注意了。
女士问道:“它叫什么名字?”
名叫“谢谢”的蜻蜓
“谢谢。”女孩微微启动嘴唇极小声地说。
女士心里一阵欣喜,女孩终于开口说话了。
“嗯?什么?”女士假装没听清,将耳朵凑近小女孩问。
“谢谢!”女孩看着女士,认真地说。她的声音大了些。
女士握住女孩的手,欣喜地站起身来,大声问道:“它叫什么名字?”女士的语气里有难掩的兴奋和赞赏,也许女孩受到了女士情绪的感染,也许女孩明白了女士的用意。她也大声说:“谢谢!谢谢!”女孩咯咯笑起来。泪水未干的眼睛里像是嵌着两颗银光闪闪的星星。
“不用谢!”女士欣慰地拍了拍女孩的肩膀,心满意足地走了。
真是让人惊喜而讶异,女士是怎么做到让小女孩开口说谢谢的?而且说得那么轻松而兴奋?
首先,女士是蹲下去与女孩对话。这会让女孩放松,没有被“居高临下”的压力。
其次,女士的态度和情绪都较柔和,甚至有些兴奋;这都会逐渐感染女孩。
再次,女士坚持要纠正女孩不说谢谢的行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女士“将道德转化为游戏”。女孩的母亲让女孩说谢谢,仅是出于“道德”、“礼貌”;是为了满足别人,成全自己的面子。这样的心理和做法,会让母亲忽视女孩的情绪,变成强制要求。
而女士让女孩说谢谢,是为了满足女孩——让她学会感恩,同时也从低迷情绪中走出来;这样的心理会促使女士关注女孩的情绪,采用女孩能接受的方式来教她。
女士的方式太高明了,竟然想到给蜻蜓取一个叫“谢谢”的名字,转移了道谢的锋芒,女孩可能一开始觉得奇怪,但后来会慢慢明白——这是女士的创意!
这一点简单地说,就是关注女孩的情绪,用她能接受的方式来引导。
本文的方式,不仅适合教孩子道谢,如果孩子有其他需要引导的地方,本文的方式同样适用。
总结一下就是:
1、蹲下去。
2、态度柔和。
3、坚持纠正。
4、体察孩子的情绪,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引导他(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