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虑、没压力?你离好生活还差得远!快和孩子一起构建积极人格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如何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好一点儿呢?

我们下班之后,也喜欢刷刷抖音、看看综艺节目,希望借此让自己放松一下。

很多杂志、文章……都会分享一些消除压力、降低焦虑的方法。

确实,生活中难免遇到悲伤、焦虑、痛苦、失望、烦躁等负面情绪,如果有一些方法能够消除这些负面情绪,我们的心情当然会变得好一点儿。

但是!

注意了!

只是好一点!

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

消除负面情绪,并不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道路。

过去,一谈到“心理学”,人们多半关注的是如何消除抑郁,如何消除压力、如何消除焦虑……

一说到去做心理咨询,就联想到:“他最近遇到了什么不好的问题?”

可以说在整个20世纪,“消极心理学”模式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

可是,就算我们消除了焦虑,消除了抑郁,消除了悲伤……消除了各种负面情绪,我们的生活也并不会很好,它只是“不坏”而已。

那种生活的“最高追求”,也不过就是指望着“不受罪”、“不痛苦”罢了!

可是很显然,我们自己的追求远远不止这样吧?

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也远远不止这样吧?

我们不仅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下一代不受罪、不痛苦,我们更追求快乐、幸福,以及生命的意义。

因此,在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以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契克森米哈赖为主导,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塞利格曼说:

“让生命变得有意义的,远远不只是没有负面因素。”

在塞利格曼看来,要获得幸福,最有效的长远策略是积极培养幸福感。

构建幸福感,有以下几个组成要素:

P=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E=投入(engagement)R=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M=意义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A=成就(accomplishment)

具体说来,一个成年人,可以生活中进行下面的练习:

一、找出标志性的优势

相对于改正自己的缺点,了解自己的优点才是更加有益的。因为优势可以增加人们的自信和乐观的态度。

我们可以列出自己认为的最强的5项优势,然后再问问自己“这是我突出的优势吗?”

接下来,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有意识地围绕着它们来组织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二、寻找生活中的三件好事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留出十分钟时间,写下一天中真的很顺利的三件事,以及它们发生的原因。

不一定是什么改变人生的大好事,哪怕就是“今天老公给我买到一杯超级好喝的奶茶”也行。

这个练习看起来好像有点“傻傻”的?为啥要做呢?

因为进化的原因,我们的大脑有负面偏好。

大部分人对好事的思考能力都远不如对坏事的分析能力。

那些整天为一些好事沾沾自喜、疏于准备灾荒的人类祖先,是活不过冰河世纪的。

因此,为了克服大脑中天生的负面偏好,我们需要提高并练习关注好事的技能。

三、感恩练习

“感恩”这个词,这几年好像有点被用烂了。

经常有关于小学举办感恩会的报道,让我们觉很矫情,很形式主义。

事实上感恩的目的,绝不应该指望别人“报恩”,而是为了传递真善美,帮助我们提升对生活的满意度,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我们对人生中好事的美好回忆能让我们身心获益。同时,表达感激之情也会加深我们与别人的关系。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他的学生曾经办过一个“感恩之夜”活动,要求每个人都邀请以为在自己的生命中很重要,而自己却没好好感谢过的人过来,每个人都要上台说说自己为什么要感谢这个人,而这个人事先并不知道。

这个感恩夜影响极大,相关的测量数据表明,所有参加这次活动的人,在随后的几天甚至几个星期内的心情都显著性地更好。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人在感恩夜感谢了别人,而那些人对自己的好一直涌进他们的意识里,这些积极的思想引发了他们的幸福感。

一次“感恩行动”能大幅提升快乐、减少抑郁症状长达一个月。

4、积极主动的回应

当你在乎的人和你分享好消息时,要做出“积极的、有建设性的回应”。

也就是说,别表现得不屑一顾,也不是随意地敷衍“哦,还不错”。而是表现出真正的激动。

举个例子:

爱人与你分享好事:

“我做的项目谈成了”

积极主动式回应:

“太棒了!我为你骄傲老公!我知道你特别在乎这个项目!快跟我说说你怎么做到的?你们怎么谈的?对方说了什么?你怎么回应他的?晚上我给你做好吃的庆祝一下!”

积极被动:

“真是好消息,这是你应得的!”

消极主动:

“那你以后更忙了吧?接下来你都很少回家吃饭了吧?”

消极被动:

“晚上吃什么?”

在这一点上,父母和孩子之间通常做得很好。比如我们常常跟宝宝说:

“妈妈最爱你了!”;

宝宝也常常跟爸爸妈妈说:

“妈妈(爸爸)我好想你啊!”

和孩子表达感情的时候,我们完全不会不好意思,但对着自己的爱人、父母就会含蓄很多,这真的有点可惜。

五、做好事

想象一下,我去超市买东西,收银员算错帐了,少收了10块钱。我内心稍稍挣扎了一下,然后告诉收银员:“你少收了10块”。

这时候你的自我感觉会不会非常好?

这并不是我们突然间发现了自己诚实的品质,而是为我们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而骄傲。

而且,这个事还有一点点困难,毕竟我的内心也稍稍挣扎了一下。挣扎之后做出的正确决定,让我们更加骄傲。

简单地说,当我们用意志力去做一件好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高兴。

因此,做一件好事,除了让他人更快乐,还会增强你的积极情绪。

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构建积极情绪?

孩子嘛,当然难免发脾气、大哭大闹、打架……爸爸妈妈一对上这些事儿,心里一着急,很想赶紧有个万能的方法“制住熊孩子”

但事实上,主动帮孩子构建积极的情绪和人格特质,比时刻想着如何化解消极情绪更加重要。

分享几个帮孩子构建积极情绪,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一、玩同步游戏,让孩子觉得自己有影响力

啥叫“同步游戏”?很简单,宝宝做什么,爸爸妈妈也跟着做同样的事情就好了。比如:

宝宝敲了两下小鼓,我们也跟着敲两下。宝宝可能会抬起头来看我们,然后自己敲三下,我们也跟着敲三下,宝宝就会笑得很开心。

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会学习到:我的行为能影响到别人,我是很重要的!

二、“是”和“不”

“不”这个词在孩子的生活中,确实很重要,因为它表示限制和危险。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么重要,“不”才不应该被滥用。

说“不”的时机很珍贵,尽量留到需要制止真正危险、或面对原则性问题的时候再说。比如:

不能玩火、不要在马路上疯跑。

然而有时候,我们脱口而出的“不行”,是为了避免孩子给我们大人带来不便,而不是真的为了避免孩子发生危险。比如:

孩子想自己拿饮料杯喝饮料,妈妈却大声说“不行”。

妈妈其实是怕孩子打翻杯子,弄湿衣服地板,从而给自己带来不便,但对孩子来说,并没有真正的危险。

所以,这种时候,爸妈应该提醒自己用替代的言辞和方案,比如:把饮料杯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或是说:

“小心点,妈妈帮你扶着。”

为什么要少用“不”?

想想一下,如果孩子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都是父母愤怒、焦急的“不要”、“不行”、“不可以”……那在进入一个新情境的时候,要接受一个新挑战的时候,孩子心里的声音是“不”,还是“是”呢?

三、重视睡前最好的时光

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具也高级,不一定就能感到快乐。

真正和快乐有关的,是孩子的小脑袋里有多少积极的记忆、期待、信念,每天有多少好的想法,有多少坏的想法。

匹兹堡大学有两位心理学家曾经统计过人们拥有的积极和消极想法的比例。他们发现:

▪抑郁的人:积极想法和消极想法为1:1

▪不抑郁的人:积极想法和消极想法为2:1

爸爸妈妈们可以利用睡前最好的时光,来塑造孩子的积极心理比例,并希望它们能内化到孩子的生活中。比如:

睡前,妈妈和宝宝抱在一起,妈妈问问宝宝:

亲爱的宝贝,今天你做了哪些很喜欢的事情?

于是妈妈和宝宝一起回忆今天遇到的开心、愉快的事情。

接着还可以问问宝宝:

宝宝今天有没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呢?

如果宝宝跟妈妈讲述了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妈妈可以先对宝宝的心情表示理解,然后,再把这件不好的事情,解释为小范围、偶尔发生的事情(这很重要,否则,孩子会觉得不好的事情随时都会发生,还会长久地追随自己,就不太可能乐观得起来了)。

最后,和宝宝分享一下解决办法。

比如:

宝宝:琪琪把我的小黄鸭抢去玩了。

妈妈:哦,这真不好,你当时一定很生气吧?

宝宝:嗯,非常生气

妈妈:我也不喜欢琪琪抢你的小黄鸭,不过琪琪还小,她喜欢你的小黄鸭,却不知道怎么跟你说,等她大一点,就会知道好好跟你说,而不是抢你的小黄鸭了。

宝宝:或许是吧。

妈妈:看来你今天过得不错,有8件好事,才有1件坏事。

宝宝:啊!一天有8件好事啊!

心理学家Barbara Fredrickson 就指出:

良性的情感,会拓宽我们的精神关注点。

喜悦、有兴趣、满足这样的情感,会给人创造出游戏的迫切需求,让人变得更有创造性,使生活更有滋味,去寻求心的体验、整合以及成长。

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必须一直都很积极。人总会有消极难受的时候。

忧虑、悲伤、愤怒以及其他类似的“沮丧之情”,存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中。

可如果总是看到“杯子只剩下一半水”,不仅有碍身心健康,还会抑制住一个人抵抗压力、重焕生机的能力。毕竟,压力、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是不可避免的。

但即便是在承受压力的时候,良性的情绪,也使得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更有创造性,从而更主动地应对逆境,而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而停顿下来。

每一位爸爸妈妈,都需要找到方法,来度过所有令人沮丧的时刻,并成为一个为自己孩子而存在的父母。毕竟育儿真不是一项简单轻松的工作。

因此,当我们谈论自己为教育孩子付出的很多努力,谈论各种育儿方法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关注一下自己。

我们可以停下来,认识到每个人都在挣扎,这些感觉是正常的,我们要为孩子构建积极情绪,也应该为自己构建积极情绪,而不是评判和责备自己。

要相信:健康可以被视为一种生活技巧,如果勤加练习,你其实会有进步。

而花一点时间,来学习产生积极情绪的技巧,有助于我们变成更健康、更合群、更具复原力的人。

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在孩子7岁以前,这种积极教养孩子的方式,主要在于增加孩子的积极情绪,改变孩子对生活的看法,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好消息,而不是消极消息。

到7岁以后,爸妈们就可以看到孩子的优势凸显出来了。

"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