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一起带娃外出,一路上本是欢歌笑语。小家伙们因为好久没见,玩得很开心。到了目的地以后,本想着可以让他们几个小孩在一起玩,我们可以在旁边休息会。可没过多久,小雨和小宣就闹起了脾气。原来是两个人因为玩游戏而闹僵了。
小雨妈妈跑了过来,“小雨,你把小宣怎么拉?他比你小,你要让着他。”小雨不开心了,“他朝我扔沙子,我也扔了他。”小雨妈妈,“你都这么大了,还扔沙子?“小雨一听,开始闷闷不乐了。
孩子在一起玩,哪有不打打闹闹的?当孩子的行为超过了父母可接纳的范围时,父母往往会对孩子发脾气或者训斥孩子。虽然很多父母都知道这样的育儿方式对孩子不好,但还是会忍不住。因此这也让亲子关系陷入越来越僵的状态,那么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状态,父母得从根源开始。父母可以想想:为什么孩子错了自己指出来反而会引起孩子反感呢?是不是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模式出了问题?
为什么孩子错了,父母反而说不得?其实,多数父母陷入了这样的误区,他们在用一些主观意识或行为去指导孩子,这也难免会引起孩子的不满与反抗。就像小雨妈妈一样,她一开始就觉得,小雨扔沙子是不对的,他不应该这样做。但小雨心里也许并不这样想,他觉得他们只是在一起玩闹,他也没想过会对小宣好与不好。因此,妈妈种不考虑他感受的训斥方法,他不大容易接受。
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这类言语,是造成孩子无法听父母说下去的原因
发号施令式
你给我把这些收拾好你赶紧去睡觉你快去把作业做了威胁式
你不把作业写完,就别想看电视你在幼儿园再跟孩子打架,我就不去接你了你再这样不好好吃饭,我就不管你了说教式
下次不要再这样了用了的东西,记得放回原位你能不能站在妈妈的角度考虑下,要是你是我,你会怎么做?很多父母都以为,这些话语是对孩子好,孩子自然会知道自己错在哪了。但其实这样的方式陷入了一种误区,更多的只是让孩子不愿意跟你交流。当你给孩子下达命令时,孩子很可能会在想,我自己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了,你没必要命令我。当你以为吓吓孩子,他们就能乖乖地按你所说的去做时,你其实已经错了。孩子不但不会被吓到,反而会变得更加叛逆。当你给孩子说一大堆道理时,孩子也许会觉得,父母很烦人。
为什么在父母眼里这些话能督促孩子,而到了孩子那,这些就变成他们叛逆的理由了呢?其实多数是父母的言语出了问题。
那么父母该如何跟孩子沟通,才能让孩子听进去呢?在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作者托马斯·戈登就提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当孩子的行为不被父母接纳时,可以用“我”开头的面质的方法来与孩子沟通。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面质?百度百科上可知:面质是咨询者当面指出来访者自身存在的情感、观念、行为的矛盾,促使其面对或正式矛盾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面质除了被用于心理沟通领域,也可用于亲子之间沟通。
美国心理辅导专家伊根曾说,面质的意义不在于否定对方,贬低对方或训斥对方,而在于启发对方,激励对方。而在《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用“我”开头的面质方式,意在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开头就指出孩子的毛病,或者威胁孩子。因此,这种面质方式,更能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尊重,而不是受父母控制或被父母责备。
“我“传递信息的方式是怎样的?
在《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父母如果用”我“做开头来描述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样,我们先用”你“和”我“分别做开头来对比下这两种方式传递给孩子的感受,这样我们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别。
比如孩子很晚了还没有去睡觉。
妈妈:你怎么这么晚了还不去睡觉?(指责孩子)
相反,如果妈妈说”我看你不去睡觉,是有什么事吗?明天要读书,我担心你会起不来,而且也可能会耽误我工作的时间。“(担心孩子,并表达对自己的影响)
又比如妈妈看到孩子没有把玩具收拾好。
妈妈:你玩了玩具要记得收拾好。(说教)
相反,如果妈妈说”看到你的玩具摆在地上,我有点失望。因为我不得不重新再收拾一遍。“(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用”你“开头传递给孩子的往往是指出了孩子行为不对外,还评价或责备了孩子,因此这样很可能引起孩子反感。而用”我“开头,既陈述了事实(孩子的行为),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且没有带有任何责备孩子的意思,因此这种沟通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使用”我“开头的面质技巧要避免哪些误区?误区1:看似用”我“开头,实际还是在用”你“开头
举个例子,妈妈看孩子很晚才开始做作业。
妈妈:我感觉,你最近是不是变得拖拉了?
孩子:为什么?
妈妈:就拿今天做作业这件事来说,我觉得我有点气的是,你本来可以回家后就把作业完成,但你并没有这样做。我觉得这样的你做事有点懒散了,因此我内心感到不舒服。
在这段话中,妈妈虽然用了”我“开头,但是其中传递很多孩子的缺点,也让孩子感觉到他是有带标签的。因此,这样的”我“开头,实际并不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还让孩子感觉到了父母对他们的负面评价或责备。
误区2:用”我“开头,重在让孩子感受到消极情绪,而没有积极情绪
比如孩子看电视看得太久。
妈妈:我觉得你今天看电视看得太久了
孩子:没有呀
妈妈:我看到你看电视看太久,就会感觉你没有把心思花在学习上。而且我会因此而担心你,我也会变得不开心,因为你违反了我们制定的规则,所以我也会感到特别失望。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传递给孩子的因为孩子看电视太久,她会担心孩子没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但同时,她也表达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她对孩子感到失望了。这种虽然以“我”开头,却也让孩子接受了妈妈的消极情绪,因此这种方式,也可能会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
误区3:父母急于想尝试用“我“来表达感受,却不曾想把自己压抑的情绪通过抱怨或愤怒表现出来
比如妈妈带孩子去游乐场玩,突然不见了孩子踪影,孩子找到后,妈妈除了表示担心,还把刚才找孩子时的害怕、恐惧甚至是愤怒全部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妈妈:还好,终于找到你了。我担心你走丢了。
紧接着妈妈又来了句:你怎么到处跑?你知道我有多害怕吗?
或者妈妈说:不是跟你说过不要乱跑,走丢了你叫我怎么办?
虽然妈妈一开始也用“我”开头来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担心,但很快妈妈又把“你”开头的语句用上了。这样,其实跟最初用“你”开头来责怪孩子并没有多大区别,因此,孩子最终也会陷入自责和内疚中,并会因此而闷闷不乐。
当父母学会了正确用“我”开头的面质方式来与孩子沟通后,你会发现,多数孩子都会因此而惊讶。原来以前,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如今通过这种交流,孩子懂得了父母的想法,因此这也更加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