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儿园大班的莹莹总喜欢与小朋友打架,老师向家长反映这孩子脾气有些执抄,家长也明白自家宝宝身上的问题。于是,莹莹的父母与幼儿园老师共同制订了一项镇密的“改造计划”。
在“连环计”的威逼利诱下,莹莹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变乖了。
没承想好景不长,莹莹虽然性格温顺了不少,却又落下了一个尿床的毛病,床单每晚都潮乎乎的。
父母带着莹莹去医院做检查,查来查去也没查出啥问题,于是大夫建议去看心理医生。
亲子关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大系统,孩子一落地就与父母建立了无法替代的特殊关系。通常而言,父母认为亲子关系就是孩子要适应家长,实际上是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亲子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但生活在两个世界里。这类
似同一列火车上的两节车厢,一节装着过去,一节装着现在:它们看似同步,内容却大不相同。家长习惯按“同步思维”定义问题,于是往往会发生越祖代厄,甚至“关公战秦琼”的闹剧。
孩子的性格中有遗传因素,案例中莹莹的那种“执抄”,可能就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性格很难改变,有时候也没必要改变——如果硬把它看成问题,重新洗牌,很可能整出一个“四不像”来。莹莹的父母试图扭转莹莹的天性,结果是按下葫芦起来飘。
行为的形成有“遗传论”和“习得论”两种说法。我们先不管孩子的行为源于哪种原因,家长育儿的第一课应该是“如何适应”,而不是改造。
有些家长可能会反驳:难道对孩子的不良性格要袖手旁观吗?
当然不是。我们都希望别人顺应自己的意志,但真正能实现的却极少。当然,孩子还是要修正的,但要讲科学方法——那就是“先跟后带”。
这里所说的“跟”指的是认同和关系的建立,“带”指的是影响后的带动。改变一个人基本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去影响别人。
这里讲一讲怎么改变莹莹的问题。家长不妨先表扬莹莹的“勇敢”行为,让她感觉父母、老师跟自己站在一起,从而放下敌对和戒备的情绪;然后再寻找她打架的原因,跟她解释打架会造成的后果。
所以,莹莹尿床是被逼迫后的焦虑所致,而焦虑源于压力——父母和老师都想“改造”她。这其实是一个取得对方信任的过程,孩子觉得你没逼迫
他,讲得有道理,他就有可能慢慢地改变。
记住,建立关系既是前提也是重点,剩下的就成了纯技术问题——只要你掌握了几个技巧,改变孩子并不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