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一则“爸爸欲装监控儿子报警”的新闻,令人唏嘘不已。
14岁男孩,经常熬夜打游戏,爸爸为了更好地监督孩子,决定在儿子房间装监控。
没想到,儿子强烈反对:侵犯我的隐私权,你们这么大还不懂法,文盲!
为了阻止爸爸的行为,愤怒的孩子报了警。
而父亲也毫不示弱,他认为装监控是为了提示孩子,不要玩游戏,他们常年在外做生意,没办法监督孩子,只好如此。
评论区里,网友们炸了锅,一部分认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隐私权,爸爸做的不妥;
而另一部分则认为,孩子游戏成瘾,家长确实应该管教。
作为一位中年老母亲,很能理解为人父母的心情,孩子游戏成瘾,的确不可取,可是父母的这种处理方式未免太过简单粗暴。
近年来,因为孩子玩游戏,导致家长和孩子纷争的不在少数。
前段时间,印度一个男孩,在连续玩了6小时游戏后猝死,据家人描述,男孩非常迷恋游戏,甚至以绝食来抗议父母删除游戏。
杭州13岁男孩,因玩手机游戏,被父亲劝阻,一怒之下从自家阳台跳下,脚部骨折。
深圳11岁男孩因为给游戏充值,花光家中3万元积蓄。
网络游戏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可怕?让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站到了对立面。
儿童心理学家李雪说:孩子每个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孩子的问题行为其实是他在努力地弥补内心的黑洞,他在努力的寻找自救的活路。
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依靠安装监控、切断网络的方式,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吗?
2游戏并非洪水猛兽、不懂自控才是元凶
人民日报曾对电子游戏发表评论:游戏不是洪水猛兽,其危害在于沉迷。
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说,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
她曾主动“怂恿”女儿圆圆玩电脑游戏,她认为玩游戏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智力投入,游戏可以让孩子熟悉电脑,和同龄人之间有更多交流的话题。
圆圆开始玩游戏时,也很痴迷,课外书没时间读,二胡也没时间练,尹建莉非常着急,但是并没有过于干涉,去站到孩子的对立面。
相反,她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分享游戏的快乐,在孩子因为游戏耽误练琴遭到老师批评时,孩子很沮丧,尹建莉没有急于责怪,而是耐心的教会孩子如何协调时间,注意做事效率,并提出自己的希望。
孩子在愧疚和自责中,逐渐学会了自我调整、自我控制,减少了玩游戏的时间,做事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游戏本身没有问题,而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乐趣,缺乏精神寄托,缺少自控能力,才使事情变得很糟糕。
3 教育孩子,堵不如疏
杨澜在《世界很大,幸好有你》里面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互联网无所不在的世界里,大部分功课也要在网上完成,要想成天坐在他们身边“监视”着不太可能;同时完全不允许他们玩电脑游戏也不合情理。试想,课间同学们都在聊某款流行的游戏,如果连句话也插不上,是不是显得有点不合群!
我绞尽脑汁,决定跟孩子进行“谈判”。我先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玩游戏的种种好处,然后,我再请他们帮我分析一下沉溺于游戏的坏处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合理的边界在哪里吧⋯⋯后来约定,周一至周五不玩游戏,周末每天可以玩一小时。就这样达成君子协定,拉钩为凭。
有时候,他们有小小的“违规行为”,就私下点拨一下:“那个,最近是不是有点超时啊?”孩子都有自尊心,被妈妈这么一说,不好意思了,基本都能“按章办事”。
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并能遵守承诺,也是他们与别人相处的重要原则哦。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禁果效应”----是指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
与其对游戏严防死守,家长们不妨理性思考: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直面游戏的诱惑,保持高度自律,做到有节有度。
给与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李雪说:你在任何人身上看到问题并且产生烦恼,都不去控制或改造对方,而是反躬自省,修缮自己。这是你能够给孩子的最伟大的教导
孩子沉迷游戏看似是孩子的问题,但实际上往往是父母的问题。
在对网络成瘾的孩子共性研究中发现:对孩子有重要影响的是父母关爱的缺失,缺少爱和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电子游戏。正因为现实充满了烦恼和不如意,他们更容易转向虚拟的游戏世界,来找到认同和快感。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他们最希望的,是当自己满心期待地看向父母时,得到的是父母及时的回应。
如果不想让孩子继续沉迷游戏,父母可以多陪伴孩子,拉近亲子关系,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并回应孩子对爱与关注的需求。
而这,也才是孩子获得爱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扩大孩子的兴趣点尽可能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尤其是阅读的兴趣。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阅读可以在后天改变孩子的大脑,凡是读过,大脑就会留下痕迹。
当身边的同学痴迷看电视、打游戏时,闺蜜家的孩子却觉得有很多事比游戏有意义。
闺蜜说,孩子爸爸会经常抽时间陪孩子去图书馆看书,带他打球,游泳、爬山。孩子每天过的丰富多彩,自然想不起来玩游戏。
兴趣能很好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精神富足的孩子很少沉迷游戏。
理性沟通,为孩子建立自我价值观前段时间,一则“妈妈代练王者,高三儿子高分上重点’的新闻获网友怒赞。
高三学子王希来,因为不能玩手机,就拜托妈妈替他代练游戏保级,最终他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妈妈也圆满完成了保级的任务。
学霸的背后,有一位高情商的妈妈,王希来的班主任说:他的家庭氛围很好,在玩手机游戏这件事上,母子俩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达成了协议,妈妈没有采取堵而是巧妙的疏。
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理解和沟通,王希来才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奋力拼搏。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
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打压和贬低孩子,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在孩子需要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帮助,孩子才会信任父母,很多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有网友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暑假,为了让孩子不玩游戏,妈妈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班,在假期的第14天,孩子突然崩溃大哭:我好想痛快地玩游戏,玩个够,上学时候办法玩,放假了也没有玩够。
实际上,孩子每天都会玩10到20分钟的游戏,但是妈妈没有责备孩子,而是认真听孩子哭诉,最后母子俩达成协议,妈妈不干涉,孩子可以选个时间玩个痛快。
孩子在痛痛快快玩了4个小时后,居然主动关了电脑,跟妈妈说:一直玩也没什么意思,我以后每天只玩20分钟,妈妈你监督我。
妈妈惊讶的瞪大了眼睛,从这以后孩子也确实没有长时间玩游戏。
自律需要内驱力,也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坚守,孩子的内在需求达到满足后,对抗情绪没有了,压力得到释放,孩子才更能遵守和坚持,由他律变成自律。
每一种挑战,都伴随着契机。被孩子沉迷网络困扰的时候,不妨把它当成孩子成长的一个机会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