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吵架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不一定!有些情况下“吵吵更健康”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如果你去百度一下“父母吵架”这个问题,基本全是负面内容,标题也挺吓人的,比如:

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有哪些影响,看完你还敢这样做吗?

看哭了,父母吵架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远比你想象的大!

生活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

不得不说,这些内容很有道理,父母吵架确实很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下面这个研究:

对99个9到11岁的孩子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评估,判断出孩子父母平时的争吵频率以及孩子对于父母婚姻的乐观程度,并根据评估情况将孩子分为两组。

研究人员给孩子们展示一组照片,并让他们判断照片上的夫妻是“快乐”、“愤怒”还是“既不快乐也不愤怒”。

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对照片的判断普遍准确。

而父母经常争吵的孩子们只能识别出“快乐”和“愤怒”的夫妻,对那些没有表现出明显情绪的夫妻(中性情绪),他们要么是误读为“快乐”或“愤怒”,要么就是坦陈自己“分辨不出”。

对中性情绪的误读会导致两种结果:

将中性情绪理解为“愤怒”的孩子会表现得过度警觉,而将中性情绪理解为“快乐”的孩子则对不太强烈的情绪表现得不敏感。

这个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爱丽丝( Alice Schermerhorn)说:

童年时期任何“不愉快的小事”,比如父母争执,对于孩子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不过同时,爱丽丝也说:

“矛盾很难完全消除,但是我们有必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即便发生争执,也依然在乎着彼此,问题总是能够得到解决的。要让孩子对父母的婚姻有信心,这一点至关重要。”

看到爱丽丝后面的这句话,我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啊!看来不用活的那么憋屈啊!情绪激动起来,想吵两句还是可以吵两句的啊!”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希望孩子能在一个和睦、安全、有爱的环境里长大,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

因此我们不让兄弟姐妹争吵,自己吵架时也会关起门来,尽量不当着孩子的面。

但是!

但是!

但是!

尽量让孩子永远不接触争吵,真的好吗?

家庭成员之间时不时争吵两句,难道就不和睦、不安全、缺乏爱了?

事实并不是这样。

有一位研究婚姻关系的著名学者,名叫John Gottman,他研究发现:

夫妻之间发生冲突的频率,与他们的夫妻关系是否健康发展无关。

意见经常不一致的夫妻,并不会比“不吵架”、“不冲突”的夫妻更容易离婚。

若夫妇的关系稳定和满足,夫妇的正面和负面互动的比例最少是5:1。

不管两个人的婚姻中有多少矛盾,只要夫妻之间的积极互动比消极互动多4倍,那么婚姻关系就会健康长久。

这说明啥?

说明关系再好的夫妻也是会吵架,会有冲突的。

说明有冲突并不可怕,如果你和你的家人从未有过任何争吵、冲突,那么很可能你们都在逃避问题。

就算不扯婆媳关系、亲戚邻居这些复杂的人际问题,就拿小小的三口之家来说,难道从来没为孩子的问题发生过不同意见?

这些常见的育儿冲突,你家发生过吗?

1、前后矛盾

父母的规则,以及对孩子的期望通常不大一样。

妈妈可能会说:“不写完作业就不能看电视”;

但当妈妈一走,爸爸可能会对孩子说说,“你想看就先看一会儿吧。”

妈妈刚刚嘱咐孩子:“危险、脏、不要乱跑。”

爸爸过一会儿就跟孩子建议:“咱俩从这个小土坡冲下去肯定很好玩 !”

你很难说谁对、谁错。

但这些不一致的情况发生时,父母一方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另一方的权威。于是你们俩很容易为谁对谁错吵了起来。

2、责任混乱

妈妈觉得该对孩子严格一些,需要多花些时间管教,多花点时间陪伴。

爸爸觉得可以让孩子自由一些,犯不着那么操心。

于是妈妈觉得爸爸不负责、不关心孩子、不愿意花时间为家庭付出。

爸爸觉得妈妈太小题大做,明明能轻松一点为啥要那么操心?

于是夫妻俩就“谁该负多少责任”个问题开始争论起来。

3、竞争同盟

有时,父母之间可能会因孩子的注意力和爱而发展竞争。常见的问题是:

“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

即便没有这样明着问,也有可能变相成这样:

“爸爸说可以,妈妈说不可以,你听谁的?”

更缓和一些的竞争,也许是这样:

“爸爸想带你去钓鱼,妈妈想带你去逛街,你愿意跟谁去?”

上面这些冲突只是举个例子,很多家庭肯定都有同感。

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些冲突是对的,但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所以我们更应该在意的不是如何避免这些问题,而是学习处理冲突的方式。

家长处理冲突的方式,也教会孩子如何管理分歧。

有的情况下,也许“吵吵更健康”。

“争吵”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1、带来创意

心理学家罗伯特·艾伯特(Robert Albert)所说:

“具备创造性潜力的人往往不会来自和谐的家庭,而是来自‘动荡’的家庭。”

这个“动荡”并不是指打架、朝不保夕,而是指真正的意见分歧。

比如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他俩说他们在一起思考的时候,其实是一场争论。

他们的重要决定之一是为飞机设计一个螺旋桨。两人吵了好几周,经常一吵就是几个小时。

“长时间的争吵过后,经常出现的可笑结果是:我们发现自己转变到了对方那一边,”

只有在彻底反驳对方的理由后,他们才开始明白,两人都错了。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而是两个螺旋桨。

他俩的机械师曾感叹:

“我觉得他们不是真的生气,但的确会相当激动”。

2、学习接受不同意见

如果没有人和你发生争执,那么你肯定不会放弃你的旧想法,更不用说尝试新的做法。

分歧,是“群体性思维”的解毒剂。

什么是“群体性思维”呢?

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这就是群体性思维。

群体性思维有什么问题?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与群体性思维有关的教训就是——“猪湾事件”:

猪湾事件,又称吉隆滩事件。

1961年,总统肯尼迪及其顾问们试图用1400名由CIA训练过的古巴流放者来袭击古巴,以此推翻卡斯特罗政权。

几乎所有的袭击者都被杀或抓获,美国颜面尽失,而且古巴与前苏联更为团结了。在得知后果以后,肯尼迪大呼:

“我们怎么做出了如此愚蠢的事呢?”

社会心理学家贾尼斯(Irving Janis)认为:酿成这个大错的原因,是由于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颜面而压制异议。

在计划那次不幸的猪湾袭击时,刚刚当选的肯尼迪总统和他的顾问们,高兴地组成了一个极有团队精神的队伍。而对这次计划十分关键的反对观点都被压制或是排除了,总统本人很快就对这次袭击表示了认同。

在工作中,团队精神确实有助于鼓舞士气。但是在决策时,紧密团结的群体可能反而不利。

童年,正是学习如何提出不同意见,并接受不同意见的最佳时期。

3、学习表达不同意见

来试着做做下面这个和“亲密关系”有关的选择题:

如果你和你的另一半发生争执、彼此不满了,你会怎么办?

A、认错 B、忽视 C、退出 D、表达

不知道你选的是什么,但正确答案是D。

首先忽视肯定更不对,这个不用过多说。

但认错呢怎么也不对啊?

试想夫妻吵架了,丈夫赶紧说:

好好好,你是对的,都是我的错好不好?

妻子问:

那你错哪里了?

丈夫说:

你说我错哪儿了就错哪儿了,反正都是我的错。

妻子会觉得自己“赢了”,很开心吗?

反正我不会,我会觉得对方在逃避问题,就想敷衍我,这个问题根本没解决,下回该犯还得犯。

那么,退出呢?

我问我一个男性朋友的时候,他很“好心”地说:

“如果是在争吵的状态,我会退出,结束争吵”。

我问他:

“还在争吵的时候你就退了,对方会不会更加生气?觉得你连话都不愿意跟她说了?”

他想了一下,说:

“确实,我想了一下,要是退出了,后面的问题更恼火。”

所以,“表达”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可以先接纳和表达情绪,再表达对事情的意见。

同样,我们也需要让孩子明白思想的分歧的价值。让孩子学会如何表达分歧。

如果我不统一别人的观点,那我是应该沉默,还是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上,文明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礼貌地争论?

从这个角度说,父母在孩子面前公开的表达自己的分歧,其实是有益处的。

比如孩子会发现:

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能掌握全部的真理;错了也没关系,完全可以认同别人的观点,改正自己;不用盲从别人的意见;可以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但也包容别人不同的意见。

所以,关键的问题是:

如何建立有益的争论模式?如何教孩子们进行有益的争论?同时将负面影响保持在最低限度?

第一、有所争、有所不争

学会选择要争论的问题。

潜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有些值得争,而有些其实不值得争。

比如,孩子今天想穿旧鞋子出门,不喜欢穿妈妈给她新买的鞋子出门,这完全是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的的事情,不值得争论。

选择对更重要的事情坚持自己的立场,争论才更有价值,也不容易让别人厌烦。

而爸爸妈妈对争论问题的选择,正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让孩子也学会小事不计较,大事有原则地坚持态度。

第二、保持开放

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假设自己是对的,但倾听别人观点的时候假设自己是错的。

即便对方大部分观点和你不一致,也很可能有一小部分是和你相同的,不妨开放地承认对方和你意见一致的地方,以及你从他那里学到了什么。

如果孩子有时候获胜了,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听她的观点,更应该愿意对他说:“你说服了我。我们会按照你的方式做”。

让孩子知道你重视她的观点。

也让孩子知道,通过沟通,冲突可以得到解决,不需要耍赖,自己也可以获胜。

第三、争论的边界

只要争论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就是一种可接受并且富有成效的沟通形式。

比如争论能受到控制、保持尊重,并且正朝着解决方案发展,完全可以继续。

但如果争论退化成了辱骂,平和的声音也变成了喊叫,或者争论的双方说的话已经在反复绕圈,没有朝着解决方向前进,就应该赶紧停下来。

第四、争论联盟不要变得僵硬持久

有时候双方争论得不相上下的时候,往往会拉第三个人来给“评评理”,据说可以调解一下。

不过,这第三个人,也很可能站到一方或另一方那边去,从而使分歧更加严重。

当冲突无法解决的时候,交战双方还可能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这“第三个人”,以回避真正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严重的坏事,在每个家庭中,都存在某些联盟和对抗。

比如有时母女结盟,一起对抗爸爸;或者父母在特定问题上团结起来对抗孩子。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这些联盟并不固定,它们会因情况而变化,并且不会破坏家庭的运作。

然而,如果这些结盟和对抗变得僵硬和持久,它们就会对家庭造成伤害了。

所以,为了更好的了解家庭的动态,可以问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我最倾向于赞同(或不赞同)哪位的家庭成员?当我的孩子们在互相争论时,我通常会采取哪种方式?家里谁最容易激怒我?

孩子们通过观察父母的榜样来学习如何处理分歧。

所以爸爸妈妈,有多少次是通过“好”的争论,最终成功的和解的?

"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