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说起陈美龄,米粒姥姥姥爷那一代人应该会有很深的记忆,她曾在1985年的春晚,身着一袭长裙,深情款款地演绎了一首《原野牧歌》。
陈美龄祖籍广东,在香港出生,十几岁就开始唱歌,火遍东南亚,后来去日本发展,成为炙手可热的巨星。但她选择在事业最巅峰的时期隐退,远赴多伦多大学读书。
34岁那年,陈美龄带着大儿子去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又生下二儿子。
之后,她是大学教授、随笔作家、小说家,同时,她也是把三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大学的母亲。
很多人都想知道陈美龄成功养育孩子的秘诀,米粒妈看了她写的《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斯坦福》,很受启发,看来养育“学霸”确实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告诉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在儿子上学以前,陈美龄就会问他们“为什么要去上学”这样的问题。
每个孩子都知道到一定年龄要上学,就像幼儿园升班一样,小班中班大班,跟着节奏一步一步走,应该很少有孩子想过自己为什么要上学。
当孩子抱有疑问的时候,陈美龄就会告诉他们,以前的小朋友是没有学可上的,他们很小就要从家人那里学习耕田、捕鱼、打猎的方法,然后长大靠这些技能讨生活。
可是现在,如果不会读书写字和算术,连最基本的正常生活都难以维持。陈美龄的大儿子小时候想当一名厨师。妈妈就会告诉他,“当厨师的话,买东西的时候必须得算账哦。为了不弄错菜单,还要会认字、称分量。如果去学校的话,这些都能学到。”
陈美龄说,“因为大家都去,那你去也是理所当然”“不学习会变笨”这些消极的话,千万不能对孩子说。
因为上学读书是积极向上的事,是幸运的事,是对自己未来有意义的事。家长和孩子都应该以正面的心态来对待。
而且陈美龄还会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孩子想上学都上不了,所以应该连同他们的份,一起努力,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米粒妈前几天推送了一篇文章《贫富家庭真正的差距:你花8万过暑假,我在拿命上学》。就有不少妈妈留言,说回家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看文中提到的纪录片。我们觉得稀松平常的事,可对很多孩子来说却遥不可攀,触不可及。
把孩子当成一个大人,多解释,多沟通,当他们了解到上学、读书直接关系到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上下够不着”最辛苦
其实任何事情,都只有“做”与“不做”两种选择而已。
学习也是一样。
但对孩子来说,最痛苦也最辛苦的事,就是心里想要学习成绩变好,可不知道怎么做,碍于面子不敢问问题,自己凭空努力成绩却不好,慢慢自信心全部瓦解。
陈美龄说,当孩子陷入这种“上下够不着”的状态,就会开始讨厌学习,责备、厌恶自己。
陈美龄的三个儿子▲
对于孩子来说,自信心非常重要,所以从一开始,家长就要帮助孩子把学习这件事“做到底”“搞清楚”。
现在太多的家长一辅导孩子作业就鸡飞狗跳,其实米粒妈陪米粒写作业的时候,也是要内心默念一万遍“亲生的”。
明明很简单的题目,半天也算不出来,明明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孩子,他还是不明白。能不着急吗?
但后来我也反思过,孩子的智力和思维发展也有局限。我有好几十年的人生阅历,二十来年的学习生涯,十多年的社会经验,我用我自己的技巧、思维和方法去要求米粒,确实对他不公平。
陈美龄和儿子在一起▲
学习,是以学会为目的,一遍不会就两遍,一天不会就两天,只要不是智商脱线,总会学会的。
有时候,家长越着急,孩子越迷茫。孩子有任何不会的地方,都不敢问,不敢提,那才是最大的悲哀。反而,当孩子经过多次讲解,多次练习,最终把一个知识点学会了、悟透了,那才是他体会到学习乐趣的时刻。
陈美龄说,即便自己再忙,当儿子问她关于学习上的问题时,她绝不会说“等一等”。即使正在做饭,也会立即关火,对孩子说“要问什么呀?”然后当场回答他。(米粒妈频道 : MilimaPinDao )
陪孩子做作业,直到上初中为止
孩子在上初中以前,陈美龄都尽可能陪着他们做作业。
检查孩子会不会做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想和孩子们一同享受学习的乐趣。
她会和孩子一起预习第二天要上的课,复习不会做的题目,目的只想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就是“学习一点都不难,是很快乐的。”
甚至背诵生字都如此。她尽量保持笑呵呵的轻松状态,有时候边吃东西,边跟孩子一起研究记生字的方法。
比如“‘羊’长大后会变‘美’哦。”“把‘幸’倒过来还是‘幸’。”
陈美龄说,在她的家里,没有特别指定一个固定场所来写作业和学习。有时候就在孩子的书桌上,有时候就在餐桌上,偶尔躺在地板上也OK。“因为学习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何时何地都能进行。”
我小时候,米粒姥姥也会陪我写作业,大概也是陪到上初中吧。那时候,家长陪写作业还是很少见的。
米粒姥姥也没有太多干涉我写的好不好,对不对,就是坐在我写字桌的另一侧,借着我台灯的灯光,看书。
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我在学习,妈妈也在学习,我们学习不同的内容,但米粒姥姥坐在旁边,我觉得很安心。
有一次我去同学家写作业,我和同学在学习,她妈妈在另一个房间看电视,而且声音还开得很大,感觉特别分神,很受影响。
不过,孩子上初中以后,就必须学会自我管理了,陈美龄说:“作为父母,最好是往后退一步再给予孩子支持。不然的话,没有父母监督,孩子就不愿意学了。”
拓展擅长的,就能提高不擅长的
孩子总有擅长和不擅长的科目,父母一发现孩子哪门功课不擅长,就慌了,抓住一切机会把孩子不擅长的扭成擅长的。
在这点上,陈美龄反其道而行之。
她首先放手让孩子钻研擅长的科目,让他们尽最大可能去提高水平。她说这样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然后孩子在不擅长的科目上也不会从内心抵触,慢慢就会有所提高。
陈美龄的大儿子喜欢数学,她就请朋友家正在上大学的孩子作为家庭教师,辅导大儿子尽情钻研数学。所以孩子从小学开始就会做初中数学题,后来像语文这些本来不擅长的科目,也渐渐有了自信,成绩都慢慢上来了。
所谓好学生,并不是所有科目平均分高的孩子。如果有一项超群的擅长科目,其他科目也能和大家保持同样水平,这样的状态可能会更好。
米粒妈记得小学的时候,我成绩平平,不偏科,但也没有太突出的科目。直到小学四年级,区里举办各种小学生比赛,我把每一项都报了名(当时也不知道谁给我的勇气)。
摄影、书法、踢毽子、画画、计算机……各种比赛,有十几场吧。很多同学都没太大兴趣,家长也不积极,因为对小升初也没什么帮助。不过米粒姥姥很支持我,说多试试,取不上名次,也没什么损失。
结果,我意外地几乎全部取上了名次,一、二、三等奖都有,虽然不是什么奥赛、英语的比赛,但我当时居然因为这些比赛在学校出了名,校长还带队带着我们这些取上名次的同学出去旅游了一番。
那之后,我真的自信心爆棚,从默默无闻的普通小孩,变成了学校里的超级明星。不仅在班里成了班长,还经常担任升旗手、国旗下讲话、节目主持人、广播台台长、校报主编……真的像是变了一个人。
教会孩子如何应对考试
做学问,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想进入一所好大学,好成绩却是最低要求。
尽管我们再怎么抨击“唯分数论”,分数也是目前衡量一个人能力、水平最直观的标准。
陈美龄的建议是,喜欢考试,并且能享受其中,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我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考试,教给他们‘以做游戏的感觉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诀窍。”
我们身边确实存在一些擅长考试的人,大家总说他们“临场发挥好”,其实考试是存在一定技巧的。
比如数学,这类科目非黑即白,主要就是把学习过的理论、公式吃透,然后适当练习加深理解,考试关键在于解题速度,以及避免大意丢分。
比如文科里涉及观点、论述的题目,平时练习的时候要多换位思考,从出题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同时先把关键要点一条条列出来写在答卷上,即便最后时间不够用,答不完,评卷老师看到那些要点,也会多给一些分数。
等到孩子到了大学,以提交报告的形式作为考试的情况越来越多,老师的评判标准模棱两可,陈美龄给儿子的建议是:“如果想得到一百分,就要拿出一百二十分的力气。”
老师在评分的过程中,一旦有学生的表现超出了老师预期,这个同学的分数就会拉高,同时,其他学生的分数就会相应变低,所以如果付出一百二十分的努力,即便得不到100分,也至少能拿到90分。
英语、文体、计算机样样都要抓
英语必须会陈美龄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在家里营造英语环境。儿歌选英语的,歌曲听英文的,录像也看英文的。
她说,想要孩子学好语言,越早开始越轻松。因为从8岁开始,孩子基本上就有自己的好恶了,应该趁孩子小时候,努力营造双语环境,向孩子头脑中自然地灌输英语,孩子不知不觉就会了。
陈美龄出生在香港,2岁开始接受英语教育,对她来说,双语学习根本不是问题,所以她也是这样来培养她的孩子的。
米粒妈小时候,因为米粒姥爷在外企工作,所以我几乎每天早上都是伴着英文广播起床、洗漱、吃早餐的。虽然我听不懂,但长时间的磨耳朵,让我对英语环境一点都不陌生。
米粒姥爷还创造一切环境带我去练口语,外国老板邀请米粒姥爷去家里做客,他都会带着我,虽然我一开始只会简单的“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类教材经典对白,但还是得到米粒姥爷老板一家人的鼓励,和热情的互动。
这样一来,增强了我的自信心,我不只敢于张嘴说,而且还很期待再次见到外国人,可以多一些机会说英文。
英文是一门语言,是必备的工具,出门旅行需要用到吧,英文基础好的话,还可以看原版电影,原版小说,孩子的世界一下子就变得更开阔了。
以音乐、艺术和运动完善人性都说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出多才多艺的全面人才。音乐和艺术,是能让所有人产生共鸣的表达自我的方法,一个人能够感受到无法言喻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他拥有深刻的思考能力了。
陈美龄在培养孩子音乐方面,并没有要求他们达到多么高超的水平,随便什么乐器,会弹一种就行。不仅可以作为手、眼、耳相互的配合训练,还能加快大脑运转速度。“孩子体会到从无到有进行创作的乐趣,心绪也跟着稳定。”
艺术方面,其实也是需要多熏陶。陈美龄自己喜欢画画,孩子也经常跟着画,平时她也会尽可能抽出时间带孩子去美术馆参观。
陈美龄说,三个儿子没有特别突出的运动天分,但体育课之外,她还是会让孩子们参加一些团体运动,比如大儿子参加了棒球队,二儿子进入了足球队。
体育运动对孩子来说真的太重要了,不仅强身健体,也能培养团队意识。
包括上进心、忍耐力、领导力等等,都可以通过运动来学习、激发、培养。
熟练运用互联网互联网具有两面性,现在的孩子们出生在网络时代,不可避免地要从小接触手机、电脑、网络。
教会孩子甄别真假、善恶,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其实电脑、网络没有那么可怕。
因为米粒姥爷工作的关系,米粒妈很小就接触了电脑,家里也有电脑。小学的时候,我竞选班干部,演讲稿还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敲到电脑上,然后米粒姥爷给我打印出来的。
小时候,我会用电脑玩游戏,但也会看《走遍美国》,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电脑和互联网的用处更大,查阅资料、编程……
其实,编程不光是一项技能,更是培养一种思维,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学习编程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可以让孩子在未来各个行业都能游刃有余地发挥优势。
陈美龄作为妈妈来讲,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不仅仅因为她把三个儿子都送进了斯坦福,更重要的是,三个孩子都各有所长,积极乐观,热爱生活。
陈美龄说,三个孩子都很会做家务,还非常疼爱女朋友(老婆)。
去年陈美龄大儿子结婚的时候,她蹲下来为儿媳整理裙摆,还说很感恩儿子找到好太太。
陈美龄自己的人生其实更为传奇。年少成名,曾与邓丽君、山口百惠等人齐名。在最当红的时候远赴加拿大读书,硕士毕业后再次到日本发展。
因为陈美龄带着儿子去电视台录制节目,遭到当时日本舆论口诛笔伐,觉得女性不能事业家庭兼得。当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还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
之后她带着孩子到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花了整整五年时间,边读书边带孩子,又生了第二个儿子。
之后她积极投身公益,致力于维护妇女和儿童权益,1998年首任日本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救援基金会大使。
她是作家,出版了80余本书。十几年前,患了癌症,她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抗癌斗士。
陈美龄积极、饱满、乐观向上的一生,其实也同样离不开她的父亲。
对于陈美龄唱歌这件事,她的爸爸一开始就不赞成。在他看来,女儿用功读书才是正事。但无奈女儿坚持唱歌,并且也确实没有因此耽误学业。
去日本后,爸爸和公司谈的条件之一就是:陈美龄在日本要继续读书。陈美龄进了日本上智大学,主修心理。
后来在父亲的安排下,陈美龄还是在事业巅峰期选择了隐退。
据说当时陈美龄每个月大约有两百万日元的收入,而且陈家并不是大富之家,还没到视金钱如粪土的地步。但是爸爸还是希望女儿能离开演艺圈,好好的把大学读完。
爸爸说:“名气与金钱会随时消失,入了脑的知识才是一辈子的宝物。”
真正的教育,其实是拼爹拼妈。有远见的父母,真的能“庇护”孩子一生。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想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