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有关青春运动类的网剧《羽你同行》正在热播,该剧主要讲述了一名有羽毛球天赋的自闭症少年“平安”及其所在的特殊家庭关于亲情和成长的故事。剧中的平安是个典型的自闭症孩子,不回应他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重复的刻板行为,这些都让“平安”显得和普通人格格不入,遭到排挤,同时也让妈妈倍感头疼,心力交瘁。
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想必让不少星爸星妈们看到自己和孩子的影子:平安妈妈要小平安看着她,但平安并没有正常地回应妈妈,并且还有明显的抵触。
《羽你同行》
孩子不对视、不回应,不少家长是从这一点开始发现自家孩子可能有自闭症的,医生诊断后往往也会告诉家长对视训练是干预训练中的重要一项。因此,爸爸妈妈在对视应答上面下了很大功夫,积极和孩子做对视应答练习,但是练习了很多年,孩子还是不对视不应答,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不对视、不回应只是外显特征··
首先,爸妈们如此重视“不对视、不回应”这一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大众媒体对自闭症人的宣传往往是将不对视、不看人、不说话和“自闭症”关联起来的,引起社会关注。家长们发现孩子的异常以及后期带着孩子去医院看医生,也是从“不看人、不对视”判定“孩子有问题”。不对视和不回应成为了自闭症的特征,也成了爸妈们心尖上的刺。于是,我们变得太过期待改变这一外显特征来减轻孩子的自闭症症状,反复在这方面下功夫练习,结果却是没有达成期待的结果。爸妈们需要注意的是,“不看人、不回应”是自闭症人社交沟通障碍的一个行为表现,只是自闭症的外显特征,爸妈们就孩子“不看人”这一点去教他,期待帮助他建立沟通交流能力,实际上就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没有帮助孩子解决实质问题。
··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
不对视,不回应只是自闭症的外显特征,那么这背后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不对视、不回应现象背后的问题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孩子不会看人,而是孩子们不懂得人们在进行交流的时候,有一个面对面交谈的自然交流模式。也就是不懂得我和你说话,你便看着我,不懂得我说你听,然后回应互动。作为常人的我们,与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婴幼儿时期,当我们有需求的时候就会启动建立关系的能力与家人互动,一次一次的互动经验累积形成行为习惯,自然常态的交流模式就这样建立起来。但是,我们的孩子因为一出生就患有“自闭症”,其与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是缺失的。因此在婴幼儿阶段,TA们没有办法自然而然的建立常态自然的交流模式,自然也不知道交流互动要对视、要回应。
图片来源:网剧极限17官方微博
··建立常态的交流模式并养成习惯··
那么,要如何解决孩子“不对视、不回应”这一行为现象呢?掌握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帮助孩子建立自然常态的交流模式。也就是孩子不看我们,我们不说话,孩子看着我们的时候,我们才说话。
其次,帮助孩子养成常态交流模式的习惯,看着人才说话。
做父母的我们并不知道孩子缺乏常态模式下的交流能力,所以他不看我们、我们也会给予回应;在我们想要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他不看、不应答,我们依然会继续沟通。这样长久以来,孩子们经历累积到的经验就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错误习惯。因此帮助孩子建立常态的互动模式,并养成常态交流的习惯很重要。
具体又要怎么做呢?
一个案例带你操练起来!
案例
东东是一个3周6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小男孩,平时眼神飘移,说话不看人,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听到爸爸的指令“看着我”,他会看一眼,然后眼睛就飘向其他地方。
首先我们要利用孩子的需求和喜好,也就是孩子的动机来教孩子学习有用的东西。例如东东喜欢吃薯片,爸爸拿出薯片时,东东就跑过来,但是眼睛看向别处。注意这个时候孩子做出伸手要、或者说出“要吃”的表达,都不能把薯片直接给孩子,而是要等孩子转脸看着爸爸才能把薯片给孩子。
也许会有家长会问:孩子不看我时,要不要提示他“转过头,看过来”?爸爸妈妈们记得千万不能这样提示,因为这样做孩子其实孩子学会的是听指令,并不懂得沟通的模式是怎样的。
我们要教的不是孩子听懂指令做动作,而是建立沟通模式,因为这是交流的基础,只有给孩子打好基础再教表达,才能让孩子在有常态沟通模式的基础上,具备交流的能力。另外,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根据孩子的不同需求利用好每一次机会,这些都是我们练习他建立常态沟通模式的最佳时机,并且还需要反复练习,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互动沟通的习惯。
·· 文末寄语 ··
《羽你同行》的宣传标语是“不感谢苦难,只感谢有你陪伴”。都说苦难助人成长,但渡过难关往往需要的是家人长久的陪伴与支持。解决孩子“不对视、不回应”的漫漫之路需要爸爸妈妈们拥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给予孩子时间累积经验形成习惯,相信你们的长久陪伴都会换来孩子成长的暖心与喜悦!
图片来源:网剧极限17官方微博
公众号:然和教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