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家庭的客厅里,两姐妹为了一个粉红色的布娃娃玩具打架。姐姐说:“玩具是我的”,妹妹说:“我先玩的”,玩具在两孩子中间拉扯。孩子们互不相让,最后不仅布娃娃被扯成了两截,妹妹的脸也被姐姐的手指抓出红印,姐姐的手臂也被妹妹咬了一口。
孩子的妈妈很头痛,她问:“两孩子每天都会因为各种东西而争抢,是我的教育有问题吗?”二孩闹矛盾是很常见的问题,很多家庭都存在,那么到底是与孩子的年龄有关,还是与父母的养育有影响?有最根本的原因吗?
一项研究:手足冲突的95%的原因是什么?
糖果?玩具?父母的宠爱?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曾经有一项手足互动的研究。研究者通过统计数据发现,2岁到4岁间的小朋友,每小时会闹矛盾6-7次;年龄稍大的孩子会少一些,例如4岁至7岁的孩子,每小时闹矛盾3-4次。
孩子们冲突如此频繁,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这两字:“财产”!这项手足研究还统计出了具体的数据——孩子们闹矛盾的95%的原因,是因为抢东西或东西被抢,或东西被父母不合理地分配。
在公园的游玩区,有滑梯和荡秋千。一对小兄弟被爷爷奶奶带到游玩区后,哥哥先跑到了秋千,这时弟弟也也赶到了哥哥身后,大喊:“我的我的,我先!”说着说着还推了哥哥一把。哥哥坚持荡了几下,见弟弟紧紧拽着秋千,便跑到了滑梯,这时弟弟也爬上秋千荡了几下,也急匆匆地赶到了滑梯,对着正在滑道上滑行的哥哥大喊:“我先我先!”哥哥大概觉得滑梯比秋千好玩,便没有离开。没想到弟弟爬上滑梯后,一伸手就把哥哥推了下去……
孩子们几岁开始有“财产”概念?
如果你经常陪孩子玩耍,你大概会知道,宝宝们1岁多到2岁左右,就开始频繁地喊:“我的我的”,“这是我的”……喊着喊着,他们或许还开始动手推同伴、咬同伴甚至殴打同伴。实际上,这是宝宝的物品所有权的意识,这也是宝宝自主意识发展的表现,他们在表达一种控制感——这东西是我的,谁也不能动。
实际上,小朋友一开始这种概念常常出错,他们分不清“你的”和“我的”,凡是他们看见的,他们就会说“那是我的”,当所有孩子都这样时,矛盾冲突便经常发生了。这种状况在较年幼的孩子身上更频繁,正如前面的研究所说的,孩子4岁前会比4岁后冲突更多。当孩子们慢慢地理清了“你的”、“我的”,也懂得了正确的人际相处方式后,冲突便慢慢减少。所以,家有两娃经常打架,不一定是父母的教育有问题。
在小朋友的认知中,“财产”常常是什么?
玩具、绘本、食物、衣服,路边拾到的一块小石头,甚至是孩子用别人的橡皮泥捏成的“小飞机”,都能成为孩子的“财产”。
妈妈们常常很困惑,有些孩子一开始把玩具送给哥哥或姐姐了,一转头就要回去把玩具抢回来。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孩子不懂得“送”的意义,在他们的直观概念中,玩具是自己的,即使送出去了,也还是自己的。一般来说,孩子4岁后,才明白玩具送给别人后就是别人的了。
还有些妈妈也很困惑,因为有些孩子会“霸占”沙池,不让哥哥或姐姐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觉得,他在那里玩过了,沙池就是他的了,甚至有些孩子觉得他在沙池上面“建了”一座座城堡,所以沙池也是他的,别人不能玩。孩子把东西变了样子,就会说东西是他的,这也是幼儿人际交往的特征。
孩子们争“财”,父母们该怎么办?
我们很多家庭经常存在的错误做法,是强迫孩子们谦让。例如,哥哥生日得到了一个玩具作礼物,这时妹妹可能会抢着玩,很多大人明白,玩具是哥哥的礼物,是属于哥哥的,但因为哥哥比妹妹年龄大,大人觉得哥哥要谦让妹妹,所以很多家庭就常常要求哥哥把玩具让给妹妹玩一会。如果哥哥不答应就是不懂事,大人继而会批评或惩罚“不懂事”的哥哥,通过这种做法,强迫家庭中的大孩子谦让小孩子。鼓励孩子们相互分享是正确的,但强迫就会伤害孩子们的自尊感和信任感,还会招来孩子们的怨恨。
父母们有哪些具体做法呢?
1、先到先玩
尊重孩子们的物品所有权,例如布娃娃是姐姐的,坦克玩具是弟弟的,它们一开始可能属于某个孩子,但“家里的孩子都有玩耍所有玩具的权利”,父母们可以提前给孩子定这样的规矩;还可以遵循“玩具先到先玩,食物分半”的原则;如果两孩子同时都想先玩,这时就可以适当遵循物品所有权的原则。
2、一起玩耍
过于强调物权,不利于孩子人际能力的发展。家里的两孩子,与其抱着玩具独自玩耍,还不如一起玩耍。孩子们可以把玩具摆出来,再创造一个假装游戏,例如小熊玩具当“学童”,布娃娃当“老师”,孩子们还可以用积木围成一个小教室……父母们要有意识地把家里两孩子往玩伴方面引导。
3、发生冲突怎么?
当孩子们发生冲突怎么办?由孩子们商讨出解决方案是最佳的做法。为什么?
常常有父母困惑,他们总会帮家里两孩子解决冲突,但孩子们仍旧冲突不断。原因是父母的帮忙不是孩子们的共识。举个例子,当一对兄妹因为看儿歌视频还是看恐龙影片而发生争吵,如果这时妈妈介入,并且要求“谁也不能看”,下一次,孩子们仍旧会因为先看儿歌视频还是看恐龙影片而发生争吵。
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有研究发现,父母介入孩子们的矛盾冲突,虽然冲突很快得到解决,但作用不长久。如果希望孩子真正解决冲突,父母们应该先当旁观者,在不发生危险或事故的前提下,尽量带着耐心让孩子们自我解决。虽然这个过程,孩子们可能花的时间会比较长,但一旦他们找到解决方法,下一次就不会犯相同的冲突。看来,孩子们才是二胎矛盾最好的解决者。
想起了一句话,“生命的意义是尊重,尊重孩子闹矛盾,就像尊重孩子们微笑一样……”
关键字:二胎矛盾、手足冲突、育儿方法、亲子养育、早期教育
"幼儿说,作者为幼儿心理科普作家黄杏贞,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