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一张萌萌哒小王子镇楼
2年前,不少媒体曾报道一起偶发事件:一位26岁怀孕41+1周的产妇在待产过程中,从分娩中心对面的手术室窗口跳下。最后连同未出世的婴孩一起离开了这个世界。
作为一个二孩妈,且经历过头胎巨大儿,二胎臀位顺产的过来人,我想说,生娃这件事,全凭两个字:运气。
当然,「运气」两个字虽然笔画不多,但包含的意义很丰富。
比如,是否遇到了一个靠谱的孩子爹;比如,自己在生产前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及知识储备;比如,有没有在一家技术好肯担当的医院建大卡……
从结果来看,很不幸,那个26岁的年轻妈妈和42周的娃,没能有这运气。
在之前的报道中,医院和产妇丈夫各执一词。后来因为医院对外公布了产妇两次下跪的监控视频画面和五点说明(没看过的可以搜索当时那篇新闻《最新!产妇跳楼事件监控视频曝光,到底是向家人下跪还是痛得下蹲?你怎么看》),这次大部分网友将矛头指向了产妇的丈夫和婆婆。
在我看来:丈夫和婆婆不同意剖宫产是愚昧,医院在评估了巨大儿顺产风险且产妇本人要求剖宫产后仍不作为是极不负责,产妇宁愿下跪跳楼也不愿意为自己和孩子据理力争生存权利更是错得一塌糊涂。
我们抛开产妇丈夫、婆婆一家的愚昧无良,来看看这家发生事件的医院。
百度了一下,在陕西省榆林市,一院和二院还有中医院都是产妇们选择生产的热门医院。当地应该也有妇幼保健院,但是看到一条留言:
插一句:现在还是听到剖宫产如临大敌的年代么?看到这样的留言,真感觉很多人其实对于生孩子这件事的印象还停留在原始社会。人家《军师联盟》都在三国时代上演剖腹取子了
作为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榆林一院的妇产科应该是不错的,特别是留言里还有宝妈给出定位:“一院设备好技术高。二院新,环境好”。
到了关键时刻,技术高才是真的好,能保命。可能,那个26岁的产妇最终选择在一院待产也有这样的原因吧。
好了,来看看这家技术好的医院做了什么吧。沟通,劝说,请家属签字。
进了两次产房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在医生给出建议后,可以在产妇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情况下,全然无视当事人意志的。
生二宝的时候,我因为臀位(坑爹,37周才发现)+脐带绕颈+羊水少,在例行产检后就被要求马上住院监控,等待剖宫产手术排期。由于医生评估胎儿偏小,距离预产期还有一段时间,我要求延期手术。于是,在了解所有风险,并约定好每隔三天去医院监控,一周后再住院手术的情况下,我签了同意书出院了。
结果到了约定好去医院那天凌晨一点多,羊水破了。医生接过急诊的资料,第一句就问:要剖还是要顺?我说:臀位,顺不了吧。
恰逢交接班,只有一台手术可以进行。来接的助产士就跟我商量:有个产妇宫内窘迫,要不让她先上?刚把一个下班的医生从半路上叫回来,你等半小时行不行?
我闭着眼,数着宫缩,发现已经加快到5分钟一次了。想着半小时应该能熬过去,再加上医生也有评估,就说:好。
可助产士找家属签完字回来,却发现我开了六指,一看急诊检查单,大喊:是个经产妇!准备手术。护工呼呼呼地把我运到了手术室门口。助产士开始铺垫子,连机器,指挥我利用宫缩间隙爬上手术台……
没想到娃迫不及待要出来了。助产士一看情形不对:不行,剖宫产手术来不及做了,我们送你回产房生!臀位顺产是有风险的,你要配合我们,不要用力,往里吸气。
再折回产房,十几个人一下子涌进来,围到我身边。监测胎心的,做B超的,新生儿科的……各路豪杰,盯着躺在一张备用床上的我。只听到一群人的呼吸声,机器运转的声音,还有助产士指挥的声音。气氛紧张,但一切有序,专业。
直到生完,才知道等在产房外的孩子爹和爸妈已经来回哭了好几轮。孩子爹说签了三次字都蒙圈了,每次不重样的医务人员出来喊“xxx家属”后走上去,周围的人都会拿异样的眼光看着。还好,医务人员第四次出来是报喜讯,不然心脏真承受不了。
说了这么久,只想表达两点:1.负责任的医院/医生,会尊重病人的意志;2.危急关头,有担当的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并给出最佳解决方案。
而不是:踢,皮,球。
好医院,就是要有处理危机的能力。如果情况并不复杂,那生娃也就是妇产医院里的一条流水线。在十几号人忙活完四散离去时,我才看到,右手边的床上也躺着个产妇。一个助产士稍事休息后,便挪过去为她接生。但是从准备生到生完缝针、登记孩子信息,都只有一个助产士工作。
最后说回事件当事人,那个年轻的26岁妈妈。看丈夫和婆婆一家的态度,不知道她在生产之前是否已经有产前抑郁的症状。如果有,那疼痛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外,看到医院出示的证据中,产妇已经宫口全开了。(忍不住又要骂医院了,宫口全开还只有劝家属剖宫产一种方案,这技术水平也真是一般般。)
这种情况下,采用一定的手段,比如打无痛,导乐陪伴,侧切、上产钳……应该有N种方案可以解决疼痛和生产的问题。
可能这位26岁的姑娘,还没有从心理上准备好当一个妈妈。在快要迎来胜利的时候,轻易放弃了宝宝和自己的生命。
想起生大宝贝时,来来回回听了好几次妇保专家周杏仙的课,在家有事没事苦练拉玛泽呼吸法。临上场,其实什么呼吸法都没用了,只靠周奶奶教的一句话支撑:当阵痛来临时,就想象着,宝宝正跟着这股潮水一起涌来……妈妈马上就要跟宝宝见面了。
我那八斤一两,头超大的大女儿,就是在我内心一遍遍的碎碎念里出生的。
当然这也需要特别感谢在产程前半段“滚进来”待产室照顾我的孩子爹,从清晨到半夜连续十几小时场内外全程关注我鼓励我的至亲。感谢在我疼痛难忍,几近绝望时出现的导乐,她经验丰富,温暖善良。
这都是我的「运气」。
据说,苏童的同学曾写过一首短诗:
产房 /在 / 太平间的底下
生完孩子后的喜悦,就像是重回人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