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什么,又要换新手机?”龙龙妈妈怒吼着说。
龙龙委屈的说:“同学都用的是新款的手机,他们都嘲笑我还在用旧手机。”
龙龙妈说:“什么都要换新的,鞋子出新款要买,手表出新款要换,现在手机也要换新款。整天就知道和同学比。”
龙龙委屈地说:“可是,同学们都有,我也想要。”
妈妈说:“那你为什么不和他们比成绩呢,比谁考的分数高呢?”
龙龙哑口无言,只是一脸不高兴。
其实孩子不光是只比物质,还会比学习的。
朋友的孩子鹏鹏9月份开学就要上初三了,整个暑假玩耍的时间都不多,而是在家暗暗学习,鹏鹏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意。因为他一直在和班里一位非常出色的同学比,那位同学不光成绩好,运动也很擅长,似乎各方面都很优秀。
所以鹏鹏想利用暑假这两个月的时间赶超同学。
其实,孩子的攀比行为不一定都是坏的。像鹏鹏这种想和同学比成绩,学习能力,运动或是一些良好行为方面的,这就叫正性攀比。
而孩子的“正性攀比”行为是可以允许的,在了解孩子的正性攀比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的攀比心理。
二,重视孩子的攀比心理!1,什么是攀比心理?
百度百科的解释为:消费心理的一种。脱离自己实际收入水平而盲目攀高的消费心理。在正常情况下,消费者满足自己消费需要的程度,决取于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但有时由于受一定时期社会消费水平日渐增高、“大款”人物高消费的示范效应及消费者本人“面子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互相激活,导致互相攀比。这种心理极易造成追逐消费热点、负债超前消费乃至抢购等怪现象,将消费行为导入误区。
也就是人会刻意将自己的各方面,比如智力、能力、外在条件,生活物质条件等与他人进行比较,并且希望能够超越他人的一种优越的心理状态。
而攀比现在已经普遍存在于孩子之间,比如对外貌,家庭物质条件的攀比等等,这些攀比现象常常令父母感到苦恼。
2,孩子为什么会有攀比心理?
(1),辨别能力,认知能力有限。
一般来说,年龄尚小的孩子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一看别人都有的,自己就得有,而且还想赶超别人,还要比别人的更好。
(2),外界压力。
有时候,攀比来自于外界的压力,会受到环境影响。
比如,班里有些同学爱炫耀,每次穿了名牌衣服,买了新款手机,都喜欢在同学之间炫耀。这种炫富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久而久之,孩子受到影响,同学有的自己也想有。
(3),生活水平提高,追求的需求更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会向更高层次追求。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基础需求,比如食物、健康、生活稳定等变得容易满足后,孩子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交需求,比如:被人爱和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孩子小时候以家庭为中心,长大上学后开始以学校、朋友为中心,孩子有了社交需求,为了让自己融入社交圈中,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当孩子看到别人拥有的东西,并受追捧时,他也想要有,会出现各种攀比行为。
(4),受家长影响。
有调查曾发现,面对孩子的“我也要”,很多家长常常把孩子的攀比演变成大人之间的竞争,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他们会尽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害怕孩子输了,愧对孩子。于是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全都尽量满足,长期下来,自然而然就会使孩子形成攀比心理。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有的家长自己有攀比心理,无形中影响到了孩子。父母是孩子第一模仿对象。
父母总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为攀比心理的成长提供了温床。
3,孩子喜欢攀比什么?
曾有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孩子都存在攀比心理,他们比较的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项:
• 个人能力:见识、兴趣、运动、行为习惯等。
• 自身经历:朋友数量、拥有物品、个人经历等。
• 外在条件:外貌、身高、体型、穿着打扮,形象气质等。
• 家庭背景:父母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
4,孩子攀比,家长容易出现的错误行为,强行压制孩子攀比心理,会给孩子带来其他负面影响。
不少家长会认为,孩子一旦有了攀比心理,是完全不可以的,一定要趁早压制。还有可能会直接责骂孩子。如此一来,孩子们寻求认同的心理得不到满足,就会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有的家长面对孩子不合理的需求时,可能会直接告诉孩子自家条件差,不能和别人家比,更会加深孩子的自卑感。
三、正性攀比可以有。攀比是一把双刃剑,理性看待,有利有弊。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追求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虽然“攀比”在字面上让人看起来就觉得是个贬义词。但它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产生的作用不同,攀比心理分为负性攀比和正性攀比。
负性攀比01.什么是负性攀比?
百度百科的解释为: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负性攀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对人对己都很不利。
比如:
开头文中的孩子龙龙,手机要换新款,班里同学的东西换了新款,他也都要换
出去吃饭只去高档饭店的
玩具要玩别人没有的
只穿名牌鞋子,衣服
我家开奔驰、宝马等
生日派对要很豪华
......
02.负性攀比的不良影响。
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孩子就不听话了,麻烦事也就来了
孩子长期攀比,家长如果掌握不好孩子攀比的程度,久而久之,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当家长不能满足孩子要求时,不仅仅是孩子会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还有可能孩子不把“小聪明”用在学习上,而是花心思在怎么得到他想要的,甚至会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如偷父母钱,或者随意打骂其他孩子等等。
既然攀比行为不能强制压制,而要解决孩子这种负性攀比行为,那就需要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正性攀比了。
正性攀比01.什么是正性攀比?
百度百科的解释为: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积极的比较,是在理性意识驱使下的正当竞争,往往能够引发个体积极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
比如:
比学习成绩,如文中开头的孩子鹏鹏,、利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想要在成绩上赶超同学
比运动能力、劳动能力
比品行
比技能
比做事态度
比一切正面、积极、有意义的行为等等
可以是和其他孩子比谁会在饭后帮妈妈收拾碗筷,比谁更独立,自己能做的事情不用大人帮忙,比谁吃饭时吃得干净;比谁有礼貌、爱干净、讲卫生等等。
02.正性攀比的积极影响。
也就是说攀比并非不可以,关键看孩子比什么,怎么比!
当家长引导孩子从负性攀比转向正性攀比时,渐渐地,在父母的这种正向引导下, 孩子会养成很多好习惯,产生正能量,还会促进孩子主动用心的学习。这正是攀比的正向作用!
正性攀比往往能指引孩子产生积极向上的正当竞争,会使孩子主动乐观的解决问题、奋发向上。家长应引导孩子将之运用到良好行为和学习进步的比较上。
四,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负性攀比转为正性攀比?
1.父母要以身作则,不给孩子树立攀比意识。
生活中很多孩子的攀比其实都是无形中受到父母影响:比如,妈妈经常说闺蜜又换了好几款名牌包包,爸爸总是羡慕邻居刚换了豪车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潜意识里形成过于追求物质的印象。因此,父母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杜绝负性攀比从父母做起。
• 世界冠军郭晶晶虽然嫁入豪门,但给孩子买衣服居然是几十块的促销款。
• 刘烨曾在节目中透露:妻子安娜因为一件事开除了自家的保姆。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诺一对妈妈说“这辆车是奔驰、那辆车是宝马。”
妈妈一听就急了,了解到是保姆教了孩子这些。于是,辞退了保姆。
在刘烨的妻子安娜看来,她不希望孩子小时候就被灌输这种豪车观念。
孩子小时候正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不想让孩子产生这样的优越感。
2.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勇敢说“不”。
当家长面对孩子提出每一个"我要……",先思考是否非要不可。孩子生活中需要用的,家长当然会不遗余力的支持,尽可能的满足孩子。但是孩子并不需要的,或是完全为了攀比,家长也要懂得拒绝孩子。
比如:本文开头的孩子龙龙,需要手机经常和爸妈保持联系,妈妈给他买了。
但他看到同学换了新款手机,因此要求妈妈再买部新手机。这时候妈妈就应该拒绝了。
刚开始拒绝孩子,孩子可能会哭闹,耍脾气。但是只要家长坚持住自己的底线,长此以往,孩子会意识到只有合理要求,爸妈才会满足,孩子也因此学会了克制。
3.转移孩子的攀比焦点。
比如,孩子说:“妈妈,我们班同学穿了件好漂亮的衣服,还是名牌,很贵。”
这时,你可以说:“贵不贵不重要,穿的舒服,质量好才重要。你身上的衣服不就是你自己选的吗,你说穿着特别舒服,而且特别适合你,适合自己的才最重要,适合自己的才最美。”
一件东西好,不应该只看到到价格,适当的忽视价格这个亮点。像这样将孩子注意力的焦点从攀比中一点点转移出来,自然孩子的关注点就不会再集中在物质上了。平时还可以引导孩子和同学比学习,品德,良好的习惯等,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
单小龙,家境贫困。上学这么多年,同学却连他的微信都没有,原因是单小龙用的是一部只能接打电话的破旧老式按键手机。就连这部手机,也是父亲已经用了三年后送给他的,而这部手机也是他和在外打工父亲联系的唯一纽带。
虽然其他同学用的都是智能手机,可单小龙知道,自己不能去攀比,不比吃不比穿,自己应该去跟同学比的只能是学习。
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单小龙去年在高考中以676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录取。
4,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国外有个小男孩因为没有穿潮牌“乔丹鞋”,而被其他孩子嘲笑,事后他通过一段视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小男孩说:“我刚才在公园的时候,有个小朋友嘲笑我,因为我穿FILA。
但我必须跟大家说,我不是一个盲从物质的人,我穿FILA纯粹是因为我喜欢它的颜色,我觉得看起来很酷,或许这个牌子现在已经不“潮”了,但我就是喜欢呀!
所以我跟那个小朋友说:“重点不是我脚上穿什么鞋,而是我有没有自己的想法。重点不在于我穿的鞋子或衣服是哪个牌子,而是我知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最后,这位小男孩还呼吁父母们,千万别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只重视物质享受的人,否则当他们脚上穿的不是乔丹鞋或身上的衣服不是潮牌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们需要金光闪闪的配件,乔丹鞋以及那些又酷又潮的东西,才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不得不为男孩的想法点赞,在被嘲笑之后,没有生气沮丧,而是自信的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在孩子们攀比潮鞋的环境下,不盲目追求外界的认可,不受他人异样的目光影响,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进行负性攀比,有自己正确的金钱观。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过:“教育孩子的实质是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孩子攀比,并非就是坏事。在面对孩子攀比时,家长要多花点耐心,从自己做起,引导孩子朝着正面、积极、有意义的方向去比。让孩子走出负性攀比,建立正性攀比的积极心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