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孕育岛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上周六下午,带孩子在小区里的大滑梯玩耍。
此时,一个看起来3岁多的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并非因为他的长相和穿着,而是他的攻击行为。
只见他径直走向比他小的孩子,之后脸不红心不跳地抢走了这些孩子手里的玩具,哪怕只是一根草。
得手后把玩两秒,又随手一扔,奔向下一个目标。
当遇到保护意识强的孩子,抢不走他们手里的玩具时,就会大打出手,俩孩子互相推搡起来。
有孩子准备玩跷跷板时,他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腿往跷跷板上一迈,哭喊道:“我先来的,我要玩跷跷板!”并用手和脚攻击那个孩子。
场地边蹲着他的爷爷,但只是一副置身事外的感觉,看见孙子把小朋友们惹得哇哇哭,扬扬手说,“这兔崽子我可管不了!”
见识了这奇葩的爷孙俩之后,家长们拿出了惹不起但躲得起的姿态,纷纷带着孩子迅速离开。
01为抢一个玩具做出“攻击行为”,可能是丛林法则面对这样的熊孩子,有的家长很愤怒,觉得他没教养;有的家长则是另一种态度,觉得孩子还小,只是图个新鲜,不算攻击行为。
正如西尔斯在《西尔斯亲密育儿法》中提到的“丛林法则”:抢得最欢的孩子,结果就是赢得了玩具,而性格较温和的孩子只能退出游戏,这只是缺乏语言交流和社交能力的儿童的一种适龄行为。
美国教育专家休斯曼,在一项长达22年的追踪里,对数百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攻击行为是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的。
一般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初是在7个月,此时的婴儿会因为够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出现愤怒情绪,出现用手进行拍打的行为。
到1岁左右,就会出现两个婴儿互相争抢玩具的场面。
到2岁左右,宝宝因为争抢玩具而产生的冲突会大大增加,但他们通常学会了采用协商或分享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攻击。
但长到3-5岁时,处理冲突的方式又变成了嘲笑或言语攻击,而非肢体攻击。
尽管如此,但如果您的孩子超过5岁了,多数时候还是会选择用攻击行为解决问题,那就要引起重视了。
休斯曼的这项研究表明:5-8岁还拥有较高攻击行为的儿童,成年后会更具有攻击性,通常有较高的犯罪记录或暴力行为,甚至会常常殴打自己的孩子。
当您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还一直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时,作为父母要及时进行科学的干预。
02娃的“攻击行为”不简单,不同年龄动机也不同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情景模式下出现的攻击行为,家长应该针对性处理。
首先要弄清楚促使孩子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有哪些,才便于我们“对症下药”。
1)口欲期宝宝的攻击行为
宝宝从出生后的第二个月开始,就进入到了口欲期。表现为用嘴巴啃咬任何东西,那是他探索世界的表现。
口欲期一般会持续几个月,也有很多宝宝会持续到一岁,甚至是一岁半。
如果宝宝处于口欲期,当发生极度兴奋或不如意的事情,比如疯闹、争抢玩具、没满足愿望时,则会采取啃咬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个阶段,宝宝的喜怒哀乐都可能通过“咬上一口”来传达。
☀情景再现:
1岁的妹妹和5岁的哥哥在玩“你追我赶”的游戏,刚学会走路的妹妹由妈妈领着在前面小步快跑,哥哥在后面假装追赶,逗得妹妹开心到尖叫。
不知怎的,妹妹突然转过身抱起哥哥的手臂吭哧就咬了一口,哥哥瞬间嚎啕大哭。
但妹妹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一副无辜的表情,事发突然,妈妈没来得及反应。
☀解读:
此时的妹妹正处于口欲期,出牙导致她牙床肿胀难忍,又加上兴奋难以表达,所以出现了咬人的行为。
这其实是宝宝生长发育的一个特征,并非真的想攻击他人。
☀小岛建议:
对于口欲期的宝宝,要尊重他用嘴巴探索世界的行为。
可以多给宝宝准备些干净卫生的咬胶、磨牙棒等来缓解牙龈痒的问题。
另外,切忌不要给宝宝玩带有小零件的玩具,以防吞食造成窒息。
2)不会表达造成的攻击行为
2岁以内的宝宝由于语言发育还不完全,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属于典型的脑瓜转得快,嘴巴跟不上的状态。
因而,他们很容易出现由于语言欠缺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情景再现:
溪溪在专注地玩着布娃娃,朵朵看见布娃娃手里拎着一个红色的小皮箱,她很想看看里面装了什么。
于是,朵朵迅速冲到溪溪面前,一把夺过了布娃娃。
溪溪看见心爱的布娃娃被抢走了也不甘示弱,顺势双手一推,把朵朵推倒在地,朵朵吓得哇哇哭了起来,溪溪见状也哭了起来。
☀解读:
其实两个孩子缺乏的就是语言上的沟通,朵朵想看小皮箱,并不是真想抢布娃娃。
而溪溪看到的则是心爱的布娃娃被抢走,如果她知道朵朵想看的是皮箱,应该会毫不犹豫地借给朵朵,而不是将她推倒在地。
☀小岛建议:
2到3岁是宝宝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作为父母,应该积极鼓励让宝宝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宝宝还不能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如果发现孩子们即将出现肢体冲突,大人应及时出面进行调节。
可以充当中间人的角色,把两个孩子的想法都互相传达一下,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做决定,避免肢体冲突的产生。
3)为争取游戏空间或拒绝分享时的攻击行为
当小朋友还没有玩伴意识之时,都是自顾自地玩,并把玩具和领地视为己有。
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领地被侵犯时,多数会采取进攻方式“吓退敌人”。
☀情景再现:
轩轩在玩积木,涵涵在玩小汽车,边玩嘴里还不停地叨咕着,轩轩听到了声音被吸引过来。
可刚把身子凑过来,涵涵一把就将轩轩推倒了,并大喊:“不要过来,这是我的。”
☀解读:
3岁内的宝宝一般都以自我为中心,还没有意识到要“寻找伙伴”。
因而,当有其他小朋友靠近时,他们会误以为要抢夺自己的玩具,出于保护自己领地的意识,从而产生攻击行为。
☀小岛建议:
当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要选择足够大的活动空间,避免拥挤。
并且,家长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宝宝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玩具、食物,让他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随着宝宝进入到集体生活,不断丰富分享行为,攻击性也会越来越少。
了解到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下的宝宝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面可以避免孩子产生攻击行为呢?
03做到这几点,让娃变“友好”1)做好看护
如果孩子还小,尤其在5岁以内,要及时做好看护。
一旦发现自己家孩子有攻击他人的苗头时,应立刻制止;发现别的小朋友有攻击行为立即采取措施转移其注意力,做好中间人的角色。
2)找合适的玩伴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孩子也是一样的。
把两个特别淘气的小孩子放在一起,得到的结果将会是呈现出两个更淘的孩子。
而把一个淘气、一个胆小的孩子放一起,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尽人意,淘气的孩子会把胆小的孩子吓哭多少回都不一定。
因而,选择“合适”的玩伴很重要,这里的“合适”要根据自家孩子的性情来决定,原则是孩子们在一起要互相喜欢、乐于分享,笑多于哭。
3)有意识培养宝宝的移情能力
当自家宝宝对别人产生攻击行为后,要对他进行移情训练。
简单来说就是换位思考,让他假设受攻击的是自己,被别人打疼了会是怎样的心情。
教会孩子多为他人考虑,自然就不会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一定是个体贴、热心、有责任感的人。
4)暂停一切活动,让娃冷静下来
当两个孩子发生肢体冲突后,要让打人的孩子单独待会,给他几分钟的冷静时间,想想为什么要打人。
另外,要鼓励他先向对方道歉,让他知道打人是不对的,还可以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沟通和分享。
5)起到榜样作用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想要避免孩子产生攻击行为,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以理服人。
不要一遇到事情就用武力解决,久而久之,暴力环境下的孩子势必要走上暴力之路。
关键词:心理、攻击性行为、育儿、父母课堂、早教
孕育岛,一个专业的孕产、育儿团队,青云计划获奖者。专为孕期大小事和婴幼儿护理提供知识储备,在怀孕或育儿期间遇到的任何疑惑,都可以通过私信咨询,得到满意的答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