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妈妈觉得带孩子真是一件让人身心俱疲的工作,自己白天工作了一天,晚上回来,不到3岁的宝宝就像八爪鱼一样黏在自己身上,一会儿“妈妈,陪我过家家”,一会儿“妈妈,看这漂不漂亮?”
有时老板来电话交待工作,小家伙也要缠着她,不停在旁边叫“妈妈”!周末更不用说了,小美恨不得妈妈时时刻刻都在陪自己玩,一刻都不能离开。小美不禁疑惑:陪孩子是不是要一刻不停的陪?究竟一天要陪几个小时?
教育心理学认为,每天一次10-20分钟的高质量陪伴已经足够,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喜欢把它称为你跟孩子的“特别时光”。过度的陪伴不但无效,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会心理发展,反而不美。
如何度过高质量的“特别时光”?首先,跟孩子定好一个时间作为你们的特别时光,比如每天晚上7点,或者晚饭后的15分钟。
然后,放下手机和所有手里的事儿,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并告诉孩子“特别时光”是专门为他们安排的。
如果这个时候电话来了,你可以假装接起来,并告诉对方:“现在是我跟宝宝的‘特别时光’,请你10分钟以后再打过来”。这时候,孩子会感到自己非常重要,归属感和价值感都会得到满足。
至于“特别时光”里的活动内容,你们可以另外找个时间,跟孩子一起商量如何度过每天10分钟的“特别时光”,并把他们写在纸上。
最后,“特别时光”是为孩子特别准备的,父母要放下自己的管理欲和控制欲,尽量让孩子主导这10-20分钟,您要做的仅仅是关注他、配合他,把他逗乐,把自己也逗乐。
但有时候,即使度过了愉快的“特别时光”,孩子还嫌不够,缠着妈妈要更多的陪伴,这就是在追求“过度关注”了。
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认为,之所以现在孩子出现行为和心理问题远远多于几十年前,是因为父母给孩子过度的关注和陪伴,影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奥地利教育心理学家阿德勒也认为,孩子对母亲的过分依赖和独占意识,导致了孩子许多心理和行为偏差。
所以一方面,我们得满足孩子的陪伴需求,但另一方面,无限制的陪伴和关注反而会影响孩子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
当孩子寻求“过度关注”小美妈妈接到紧急任务,在家里加班完成ppt。小美却缠着妈妈:“陪我玩一会儿!”,弄得妈妈心烦意乱。这时候,面对孩子寻求的过度关注,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吼她一顿,让她离你远点——因为这会让孩子开始“妈妈不爱我了”的臆想。
你应该做的是平静的告诉孩子:“妈妈在忙,我很期待7:30的特别时光。”并腾出一只手来摸摸孩子的头,或者拥抱一下。
而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找点事儿干。如果这些事儿是能够为家庭带来帮助的就更好了,比如:在特别时光之前,是否能帮妈妈工作。
我曾经让孩子数过100秒,帮我把几本书搬来搬去,还曾经让他在指定的书页上画上小符号,用积木帮我拼个小房子。总之,找些他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感到自己有价值。
不过,有些事儿不适合在此时让孩子做,虽然他们看起来一劳永逸,能够快速的让你摆脱纠缠,却可能像“吸毒”一样,让孩子能够自己玩的时间越来越短。
手机和电视,让孩子不会自己玩乐乐妈妈每次嫌孩子太“缠人”,就会让他去看手机或者看电视。但渐渐的,她就开始发现,孩子要么在看手机,要么就无聊的没事儿干。
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认为,手机、电视让孩子习惯于跟着“别人设计”的路径走,从而失去了自己“规划游戏”的能力。简单的说,手机和电视让孩子“不会玩”,所以除了继续看手机、看电视,孩子不知道还能怎么玩。
所以,要想让孩子“不缠人”,真正要做的是教会孩子怎么玩。带他走进积木、轨道、画画的世界,这都是能让孩子玩上几个小时的愉快活动。
总之,每天保证孩子10-20分钟全心全意的高质量陪伴,但也别被他寻求的”过度关注“妥协,在满足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同时,培养他的独立性,这才是陪伴真正的意义。
"-我曾在职场如鱼得水,如今专心养育两个男孩。读了一柜子书,走了不少弯路,也收获了满满的经验与幸福。关注我@枫糖妈妈,希望把我的所学所用、经验教训跟您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