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开始接触到了“营地教育”这个词,营地教育俨然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那么,营地教育究竟是什么?它在中国青少年成长之路上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其实很多家长深有体会,现在的孩子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但是等他们长大之后,我们却发现他们缺少一些生存生活的必备能力。营地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的一种社会教育模式,它以其深刻的体验性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自然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营地不同于学校,营地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不会将孩子困在应试教育的枷锁之下,营地不同于温暖的家,让孩子在温室的保护下成长。在营地,孩子需要离开家,离开父母,体验集体生活,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探索自然的奥妙,学会与他人相处,独立解决生活问题和社交问题。
国外的营地教育营地教育起源于美国,有150多年的历史。据美国营地协会统计,目前美国有大约1.2万个营地,其中有7000个住宿营地,5000个非住宿营地。一项针对美国成功女性的调查显示,80%的人参加过营地活动,64%的女CEO参加过女童军的营地教育,92%的人表示营地教育能帮助她们面对未来成人世界的挑战。
澳大利亚营地协会成立于2006年,有900个营地为300万青少年提供服务,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学校每年必须组织学生参加一周的营地活动。在澳大利亚,营地已成为整个教育体制的一部分。
俄罗斯是世界上营地数量最多的国家,有5.5万个营地。在俄罗斯,青少年营地是政府每年耗巨款支持的项目;俄罗斯把营地看成是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要手段。
日本将野外生存能力视为青少年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建立了专门的训练基地,在《保健体育大纲》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体育课与大自然结合开展。
新西兰将“野外生存生活”内容列入课程,其认为,营地教育给学生发展个人的社会技能,使学生在户外变得充满活力、安全的进行活动,以及保护和关注环境等提供了机会。
中国的营地教育我国全社会上下对素质教育问题的广泛关注,其实就是从“营地教育”开始的。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营地教育开展较晚。上世纪90年代初,教育专家孙云晓的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通过描写中日两国孩子在内蒙古的一次户外夏令营活动中的不同表现,暴露出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由此揭开了中国素质教育的序幕。
目前,中国拥有各类营地1500个左右,每年参与营地教育的学生约20万,与整体国内青少年人口基数相比,参与度还处于非常低的阶段,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一次特别的营地活动有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生”,营地教育由于其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广泛性,由于其体验式、实践育人的特点,对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
营地教育机构选择随着营地教育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营地活动。那么,家长该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营地教育机构呢?
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营地教育项目,首先要认准的是营地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课程而非旅游产品。只单纯考虑旅游路线、住宿、景点的只是旅游产品,不是教育课程。家长需要仔细看项目的设计中课程的部分,比如每天几个小时的课程,是否能够在真实的体验和活动中让孩子有所收获,是否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与孩子性格特点相匹配: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特点,喜欢什么,欠缺些什么,性格怎么样,孩子的特点要和主题相匹配。
家长要学会放手:一旦选定营地教育类产品,家长要学会放手,不可干涉太多。尤其孩子第一次离开家,肯定会感到孤独、害怕,家长不要过于担忧、焦虑。有些家长希望随时拍照、微信沟通,这样做反而忽略了活动的意义,不利于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文章来源于网络,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营地教育公众号(ID:camp_educatio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