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的恐惧使得我们沉沦为奴隶。——(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
8岁那年,我刚上小学二年级,某天晚上做完作业,瞅着爸爸妈妈出去朋友家坐客,不在家;于是我便打开电视机,独自一人坐在大厅里看电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电视里竟然正在播放一部恐怖片:一个穿红衣的女子,生前对身边的人充满怨恨,死后化为厉鬼,疯狂的报复所有对她不好的人。
那是我第一次看恐怖片,电视上一幕幕惊悚的画面吓得我缩成了一团,身体都在发抖,内心全被恐惧的情绪所占满了。
俗话说,好奇害死猫。人们往往对第一次接触到的东西会产生浓厚的好奇心理,即便这个东西令人感到恐惧和不安。
就这样,我在好奇和恐惧的双重心理推动下,看完了这部恐怖片,可紧接着问题就来了。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竟然天真的以为这个世上真的有“鬼”的存在,看到穿红色衣服的女人也会不自觉的感到害怕,而且经常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感到没有安全感。
后来长大了,才慢慢了解到电视里演的东西只不过是虚假的,不存在的事情罢了;可即便如此,这件事情在我内心依旧留下了不可抹灭的阴影。
法国作家杜伽尔在《蒂博一家》这本书中写道: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事物,就是童年的回忆。可惜的是,在我的童年回忆里,留下了这么一段不太好的经历,正是这段经历,使我成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
最后我总结了一下,一个看似很普通的行为之所以会演变出一系列不好的反应,全是“恐惧心理”在作祟。
每个孩子都是会飞的天使,莫让“恐惧心理”折了翼。著名作家余华曾说过: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决定了他的一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童年所受到的伤害,也就是说小时候所产生的心理阴影可能会影响长大后的性格。
童年的这段遭遇,曾一度让我内心产生了一些“恐惧心理”,总习惯性的将一些不存在的东西,或者很平常的东西想象的很恐怖。
慢慢的,也养成了一种“犹豫”、“多疑”的性格;受此影响,我的童年时光其实过的一点也不快乐。
人有七情六欲,“恐惧心理”其实也是正常人的情绪当中的一种,每个人都有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包括处于童年岁月中的孩子们。
除了我的经历(童年看鬼片)之外,还有许多事情能让孩子们产生“恐惧心理”,例如经常见到父母在吵架,甚至打架;长期受到恐吓,甚至被打骂虐待;亲人突然发生意外,甚至死亡;受到周围人的不喜欢,甚至被孤立等等。
当这种“恐惧心理”出现时,孩子们自己并不懂得如何去正确面对和排解这种情绪;若是让这种“恐惧心理”在孩子们内心埋下了根,那么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就会发展成为两种极端的人生。
1.强权恶霸:寻找强大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填平内心的恐惧。
前不久,“孙小果”案件震惊全国,这个罪行累累的黑老大的事迹也被人深挖了出来。儿时的孙小果跟随生父陈某生活,那时孙小果原名叫陈果;有邻居们回忆称,孙小果小时候几乎天天被生父陈某打骂,陈某更是直言不讳称孙小果:你这种人以后就是被枪毙的嘴脸!
1982年,陈某与孙鹤予(孙小果的生母)离婚时,孙小果还不满8岁;“他父亲简单粗暴,家庭教育太糟糕了,我觉得毁在家庭教育上了”,这是陈某曾经的邻居的评价。
童年的遭遇让孙小果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心理”,因此在他往后的成长道路上,孙小果内心深处极为渴望得到强大的力量,来保护自己,抹平童年种下的阴影。
有因必有果,所以我们就见到了一个罪恶滔天,丧心病狂的黑老大的诞生。
2.软弱无能:完全被“恐惧心理”控制,沦为奴隶,失去自我。
记得十几年前,当时我还生活在农村,邻里有一户人家,精神有些问题,经常喝酒发酒疯,而且还总是打骂妻儿;最后妻子忍受不了,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儿子送给了别人养,自己带着二儿子离开了这个家。
令人不解的是,妻子并没有把大儿子也带走,因为大儿子自己选择要留下,原因是害怕走了之后,会被他父亲仇恨和报复,因为他真是从小被父亲打怕了。
可想而知,“恐惧心理”所产生的后果有多么可怕,明明走了就可以摆脱了,但是大儿子却自己在心中假想着会被父亲找到,然后会被狠狠的报复。
现在,大儿子长大了,我偶尔回老家时,接触过这个大儿子,发现他的性格基本是属于那种软弱型的,总想着尽力讨好所有人,似乎在他的意识里,好像不讨别人,别人就会欺负他一样。
两种极端,两种人生!幸运的是,我并不像他们一样,虽然童年里埋下了“恐惧心理”的种子,但是在后面的成长道路上,通过对世界的不断了解,也慢慢的从“恐惧心理”中走了出来。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带着翻译机。恐惧对人的伤害比疾病更严重。(英国哲学家)乔·赫伯特
童年的时光本应是快乐的,充满欢笑的,但是生活毕竟是生活,就算是一个孩子,也要面临着来自这个世界的考验。
当孩子面对某件事情,内心第一次出现了“恐惧心理”时,这就是世界给予孩子们的考验;身为家长,如果能第一时间帮助孩子们正确的面对这种不好的情绪,及时的排解孩子们心中的负面能量,那么孩子们将不会沦为“恐惧心理”的奴隶;这其中,家长们就起到了“翻译机”的作用。
其实,8岁那年的经历过后,我的心理明显的产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当时我的父母是能够察觉到的,我甚至也把整件事情的经过讲给了他们听,然而他们却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也没有给我解释为什么我会感到害怕?这个世上是否真有“鬼”的存在?
可想而知,如果当时我的父母能做好“翻译机”的作用,那么就不会导致我性格里的“犹豫”、“多疑”这些不好东西出现。
父母如何做好“翻译机”的作用?1.“善意的谎言”往往比任何解释来得更有效果一些。
当孩子内心出现“恐惧心理”,比如面对亲人的突然离世,孩子内心一片空白,他们害怕自己的爸爸妈妈有一天也会离开,这种“恐惧心理”如果不及时排解的话,那么所造来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这时,家长就可以适当的撒下一个“善意的谎言”,比如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宝贝,不要伤心,XX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只是暂时的,XX现在已经去到另一个世界中生活了;当我们老了之后,有一天也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的,到时候就可以跟XX见面了。
通过这种方式,家长们就可以及时的将孩子们所遇到的这种情况翻译成“正常的”、“无需害怕的”事情。
2.“化负为正”可以让孩子保持纯真的心灵,坚持自我。
①例如我自己的童年遭遇:受到一部恐怖片的影响,让我对很多事情产生了怀疑和畏惧。
如果我自己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我一定会对孩子说:宝贝,你看到电影里有鬼的出现,是不是也看到了有正义的人的出现?而且最终的结果是正义的人消灭的恶鬼!这也就证明了邪不胜正。如果你能做一个正能量的人,有正义感的人,那么你就如同电影里那些正义之士一样,可以战胜一切坏人、恶人。
不直接告诉孩子事实——“世上没有鬼”,是因为即使说了孩子也不会停止想象,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这就是孩子的天性;而通过上面的话,可以将孩子的关注点从负面的一方转移到正面的一方,让孩子产生一种想要持续获得“正面能量”的欲望,从而彻底战胜“恐惧心理”。
②又如上面所讲到的“孙小果案例”以及“邻里大儿子案例”,说实话,他们是失败的家庭教育下所生产出来的牺牲品。
在小的时候遭遇到暴力对待而产生“恐惧心理”,如果当时他们的母亲能够及时的告诉他们:孩子,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你父亲这样的,世界人好人还是很多的,而且你父亲的本性其实并不坏,他之所以会打你骂你,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他承受的压力太大了。如果你不想成为你父亲这样的人,你可以选择跟妈妈一起走,等你长大了有足够的力量挑起做儿子的任责时,咱们再来接你父亲。
通过这种方法,将孩子内心的“恐惧心理”转化为“怜悯心理”和“责任心理”,使孩子不至于走上极端,毁了自己的人生。
没有一种情感能像恐惧那样有效地使精神丧失一切行动与推理的能力。——(英国作家)伯克
爱默生曾说过,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药。而对于孩子们来讲,他们所能获得的最有用的知识,就是来源于父母的“翻译”。
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大事和小事之分,孩子所遇到的一切事情,都是重要的事情;童年的时光里,若孩子内心因为某件事而产生了“恐惧心理”,家长们一定要做好“翻译机”的作用,及时帮助孩子将这种负面的情绪化解掉。
否则,“恐惧心理”一旦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形成了习惯,那么对于孩子来讲,将会是毁灭性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