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老师聊天,聊到隔壁班一孩子小博,小博今年7岁了,平时很懂事,很听话,可是最近却总有学生来办公室告他的状。
不是私自开了同学的柜子,就是拿人家书包里的东西,不管别人愿不愿意,拿了同学的橡皮就用,不给,他还哭。老师和家长同他沟通,他还很委屈的说:“我不是想拿他东西,我就是想看看。”妈妈也总是说:“孩子还小,不懂事,没有坏心眼,就是好奇。”
现在社会有很多小博式的孩子,总是不管不顾的打扰到别人,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甚至还有些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扰乱秩序。而他们的父母总是束手无策,或者直接无视孩子的不良习惯,甚至以孩子还小为借口开脱。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边界意识”淡薄的表现。
一、什么是边界意识1.边界意识的定义
百度百科中对“边界意识”有四重规定:
(1)以分化为基础的差别意识。“它自觉地承认人的生活世界的各个领域的相对‘分离性’和‘断裂性’并因此所具有的相对‘自主性’和‘自律性’,对此可以概括为‘边界意识’的‘领域分化’原则”。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各个领域具有相对独立性,比如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科学、艺术领域等等,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标准、原则或者规矩,这就是“自主性”和“自律性”
(2)“有限意识”或“相对意识”。“‘边界意识’自觉地承认每一个领域所具有的内在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并强调恰恰因为这种有限性和相对性,每一个领域才获得了其自身的规定性。”
(3)“‘边界意识’自觉地意识到:人的生活世界的每一个领域的产生、运动和演进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殊的‘本已的’目的、功能和需要,这些目的、功能和需要是每一个领域所特有的,对此规定我们可以概括为领域的‘自成目的性’。”
简单来说,就是每个领域有不同的适应其领域的规定,比如每个家庭都有家规,学校有校规。家规和校规是为了保证该领域的和谐,规范家庭成员和学校成员的行为,这就是“自成目的性”。
(4)“游戏规则”的非僭越性。“每个领域的‘游戏规则’不得越过各自领域的‘边界’,去干涉其他领域的活动,去规范其他领域的存在、运动和生成,去充当其他领域的‘权威’。
简单的说,就是每个人、每件事、每个领域都有其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则,我们不能随意干涉和打破。
而对于孩子来讲,我们所要探讨的“边界意识”,也就是边界感,指自我界限,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责任和权利范围,在保护自己的个人和私人空间不受侵犯的情况下,也不会侵犯别人的空间。
2.边界意识包含的内容
那么,边界意识究竟包含什么呢?其实这个概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自我边界、他人边界和社会规则边界。
(1)自我边界。
自我边界包括物理边界和情感边界,孩子拥有自我边界意识,也就能过明白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形成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掌握自我保护能力。
物理边界指身体、个人物品、个人空间等的边界,别人的触碰,个人物品的使用等等。
情感边界指孩子的情绪情感,比如分享、责任等。
(2)他人边界
他人边界同样包括物理边界和情感边界,了解他人边界是为了不伤害他人。
物理边界指他人的身体、他人物品、他人空间不被允许的情况下不要触碰。
情感边界指他人的情绪情感,清楚他人边界,孩子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加共情力。
(3)社会规则边界
了解社会规则边界,才可以更好的培养社会性,才能在人际交往和合作互助中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社会规则边界指社会秩序、规则、纪律、法律法规等。
边界意识内容
二、你的孩子缺乏边界意识吗?1.不会拒绝,不敢说“不”
缺乏自我边界意识的孩子,极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因为缺乏自我边界意识,对自己的责任、自己权利模糊不清,对别人有求必应,不敢拒绝。
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为了能交到朋友,对于同学的要求从不拒绝,即使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愿意说“不”。
比如带了新的漫画书,同桌想看,明明不想借,却害怕同桌生气,又从小被教育要分享,于是只能把书借出去,这就是缺乏自我边界意识的表现。
2.不尊重他人,随意干涉别人的事情
孩子缺乏他人边界意识,总是会不自觉的干涉别人的事情,比如打扰正在玩拼图的弟弟,不经允许就帮弟弟拼好;随意翻看别人物品等。没有界限感的孩子,是不会有约束自己行为的意识和能力的
3.以自我为中心,只懂索取不懂付出
涛涛是班级一霸,总是爱欺负小朋友,也总认为别人应该听他的,这也是因为孩子缺乏边界意识,从小到大的娇惯,让他误以为自己有权利决定别人的生活。
4.依赖父母,缺乏独立
没有边界意识到孩子,依恋感特别强,总认为所有的事情父母都可以帮自己做,遇到问题没有自己解决的能力。
三、培养孩子边界意识的重要性1.培养边界意识,让孩子更加独立有责任感
我们经常能在餐桌上看到这样一幕,孩子不愿意吃饭,爷爷奶奶端着碗和勺,在旁边变戏法似的边哄边喂。孩子没有边界意识,爷爷奶奶也没有。
只有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让孩子明白吃饭是自己的事情,如果不吃饭挨饿了,也要自己负责,孩子才能更好的做到独立吃饭。
独立,简单的说就是不依赖,一个有边界意识到孩子,在他人与自我之间有着清晰的边界,从而也更加独立。
2.边界意识让孩子懂得尊重、交到朋友
在建立边界意识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如何去独立的思考,更学会如何对待自己和周围的朋友。
当一个孩子有自己的边界意识时,他们在社交过程中就更容易获得成功,因为边界意识更多的是一个孩子尊重和理解各种各样的游戏规则、能够更多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3.边界意识让孩子有自我价值感
边界意识的建立,可以让孩子明确知道什么事情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对自我认知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孩子通过自己的力量取得了成绩的突破,能力的突破,他为之高兴的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别的什么人。
这样的一些美好经历,强化自信强化乐观,强化自我价值感,才是成功人生必备的力量。
这正是马斯洛需求理论金字塔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
4.边界意识更容易让孩子守住自己的精神领地,成就自我
中国的父母,觉得孩子和自己是一体的,孩子的愿望和梦想,都是和自己有关系的。很难去尊重孩子的精神边界。
例如高考志愿帮助孩子填,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报答自己的父母。
导致很多孩子,没有独立选择的权利,不能独立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他很难弄清楚自己和父母,到底是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孩子掌握边界意识后,就会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处事方式,独立而自信。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1.把握孩子心理边界形成的关键期。
童年期和青春期,是心理边界建立的两个关键时期。
这两个时期孩子的“逆反”表现,就是将“自我”与“他人”进行区分、建立界限、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如果这时孩子彰显自我的行为能够被宽容对待,他就会建立起良好的自尊体系和界线意识,反之则会导致人格的不完善和心理边界的模糊,这就需要父母了解这个时期孩子心理发展的知识,具备爱和尊重等能力,让自身拥有足够安全感,不焦虑、不过度控制孩子。
举个例子:文文三岁了,最近开始对父母的所有要求说起“不”。晚上妈妈说换睡衣,她说:“不,我不想穿睡衣。”如果这时候父母采用强硬的态度,往往导致孩子再一次次强制中变得不敢说“不”,不敢拒绝。那这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说:“哦,我听到你说的了,你不想穿睡衣,那你想穿什么衣服睡觉呢?”或者说:“这两件睡衣你选哪一件?”在理解孩子的同时,能更让孩子感受到睡觉应该换睡衣这个边界,又鼓励了孩子的选择权。
2.尊重孩子,引导孩子明确“自我边界”
一是随着孩子年龄的渐长,个人意识不断觉醒,家长要尊重孩子身体、心理上的私人空间。
二是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权。对属于孩子的东西,我们可以替代处理,但是需要了解、尊重孩子的意愿。
三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权。选择权意味着建立自我意识和产生对于生活的掌控感,如果被剥夺了,人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感都会随之受到贬低。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爱护孩子,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也让孩子明白自身的权利,例如身体、物品和选择权的,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控制自己。引导孩子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缺点,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明确自我界限。弄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哪些可以接受,哪些难以忍受,学会拒绝和说"不"。
举个例子:一到过年,走亲访友,家里的长辈们出于对孩子的喜爱,总是忍不住想要抱一抱,这时候如果孩子拒绝,就会被贴上“不懂礼貌”的标签,或者被长辈强行拥抱。作为父母,在孩子拒绝长辈拥抱时,要理解孩子的行为,这是孩子自我边界意识的体现,尊重孩子的权利和界限。
3.帮助孩子了解"他人边界"。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学会去理解和尊重他人,不要随意侵犯或是窥探别人的隐私,例如不要总是过于热情、过分干涉别人的事情,不要总是否定别人的想法,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等。在教导孩子学会说"不"的同时,让孩子明白别人也有说"不"的权利。
比如说孩子要买一样不太合理的玩具,你如何拒绝?是指责教训孩子真是不懂事乱花钱,还是平和的不加评判的坚决的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想要,可是妈妈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所有你想要的东西都能买来满足你。
4.明确家庭成员责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家庭中的界限,要分清哪些是家长该做的,哪些是老人该做的,哪些是孩子该做的,要让孩子学会承担。学会承担,非常利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孩子的界线发展就是教导他们学习有责任感。”剥夺孩子责任感,为他们找寻理由逃避逃脱,其本质是在养育“弱小”的孩子。他们更倾向于将挫败归因于外、归因于他人,也因为丧失了由自己努力而获得的成就感,他们很难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当我们以爱的名义解救孩子时,却剥夺了孩子的能力感。”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就是给予孩子锻炼、成长的机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理、自助能力以及必需的求助能力。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不能时时、事事有求必应,要学习“延迟满足”,有时候拒绝也是一种保护。
比如鼓励孩子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自己准备学习用品,适当的帮助父母做家务等。
如何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
儿童教育专家珍妮特•兰斯伯里在《有边界,才自由》一书中说:孩子对边界的需要,有如在黑暗中驾车过桥。如果桥两边没有栏杆,他们只能慢慢地试探性通过;如果有栏杆,他们就可以轻松自信地驾车通过。让你的孩子早点感知这世间的边界,未来的他们才能去拥抱真正的自由。
作者:兔家小喵,小学老师。静守时光,以待流年,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