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
A妈妈:你这样不乖,大家就不喜欢你了。
B妈妈:有人在休息,不能造成噪音,吵闹会影响别人。
于是,两个妈妈的孩子都很乖,A妈妈的孩子更在意别人是不是喜欢自己,孩子会形成讨好型人格。B妈妈的孩子学会了发自内心的为他人着想。
2、孩子总往危险的地方跑
A妈妈:说了多少遍了,不能去不能去,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B妈妈:不远离会受伤,甚至可能再也见不到粑粑麻麻了!!!
于是,两个妈妈的孩子都很乖,但可能,A妈妈的孩子,学会了服从。B妈妈的孩子,更懂得珍惜生命的意义。
3、孩子看到想买的东西,哭着闹着不走
A妈妈:你这样不乖,妈妈不喜欢你了或者打一顿,拖走
B妈妈:出门前就叮嘱孩子“如果你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要哭着闹着要,这样店主就会说,你看孩子这么喜欢,就买下来吧。因为你喜欢的哭闹,店家不肯给妈妈便宜价格了。你喜欢什么,告诉妈妈,妈妈先谈好价钱。我们将省下来的钱留着以后给你买更多你想要的。
于是,两个妈妈的孩子都学会了变乖,但是A妈妈的孩子,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愿望。B妈妈的孩子,并没有觉得有愿望很可耻,反倒明白了实现愿望的方法更重要,甚至还有了经济意识,学会去看长远利益。
什么是乖孩子呢?中国父母的眼中的“乖”等于“听话”,听话是衡量一个孩子优秀的至高标准。网络上曾发起“乖孩子”是不是一种教育悲剧的话题,话题浏览量达到百万级别,海量评论齐刷刷吐槽着自己曾经就是“乖孩子”。曾经的父母眼中的“乖孩子”,现在怎么样呢?
作为父母的你们,是不是该想想,你的孩子是不是真正的“乖孩子”。否则,二十年后,他们又该吐槽自己曾经“乖”是一件糟糕透的事情。这个社会需要的“乖孩子”,是通过父母的解释,经过自己的判断,觉得父母说的对,这才执行父母的命令。
可惜很多父母以为的“乖孩子”,是小机器人,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父母懒得解释,没那个耐心。不是“乖孩子”教育有问题,而是父母对“乖”的理解太肤浅,并且做得太少。
如果现在的你是乖孩子,你可以学会尊重自己的意愿,学会捍卫自己需求和渴望的权利。勇敢直面未来,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告诉自己,不需要做些什么去赢得别人对你的喜欢和接纳,只有无法爱自己的人,才需要不停地去获取别人的肯定。
如果是你的孩子身上有这样的特征,那家长们可以先找找自己的原因。然后再告诉孩子,他可以勇敢的向父母说“不”,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感受父母对他们足够的信任感。
父母无论忙与不忙,都要多点时间陪陪孩子,多给孩子一点爱,让孩子感受到无论他变成什么样子,父母都不会对他感到失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