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台收到一位宝爸的私信:
家里孩子现在5岁了,是那种有点聪明又调皮的孩子,每当孩子不乖的时候,妻子总是会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爸爸就不要你了”
刚开始这句话对孩子很有威慑力,孩子一听到这句话马上就乖乖的,但是现在这句话已经没用了,昨天孩子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妻子又对孩子说出了同样的话,结果孩子直接说“爸爸不要我,那我也不要他”
妻子当时惊呆了,现在孩子不仅越来越调皮,还喜欢和他对着干,父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劣了。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很常见,家长图省事和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很喜欢用这种威胁恐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但是这往往用到后面的时候,孩子对这种威胁和恐吓已经产生免疫力,与此同时家长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教育起来就会越来越难,所以家长在使用威胁恐吓教育要从孩子的年龄段出发,才能把这种教育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正面影响的效果扩大。
家长为什么会使用威胁恐吓的教育方式孩子1. 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
孩子做错事,父母想要教育纠正孩子无可厚非,但是有些父母的教育行为确是针对孩子本身,而不是针对现在的事情,这让孩子很难接受。
就拿开头的例子来讲,孩子调皮的时候母亲是这样说的:“你再不听话,爸爸就不要你了”,孩子听了这句话只会理解为“我没有听话爸爸才不会要我,而不是我这样的行为错误的原因”。
父母这样的"恐吓式教育"实质是想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想让孩子明白这样的错误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只是父母在执行教育的时候没有做到行为和目的的统一,所以常常会适得其反。
孩子偏偏朝着我们禁止的方向去做,因为她认为你威胁他是因为她不听话或者是不乖,而没有让她意识到错在自己的行为。
2. 担心孩子的行为
在一家店铺前,小姑娘被一个粉嫩粉嫩的凯蒂猫儿童旅行箱吸引住了,怎么也不肯走,非要妈妈给买下来。
闺蜜一开始还跟孩子讲道理:家里有好几个儿童旅行箱了,这里买东西太贵了,回去后在网上买个同款的。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听,就是缠着妈妈要买那款旅行箱。被闺蜜再三拒绝后,小姑娘哇哇地哭上了。
一开始还只是用小手挡着眼睛,边哭边偷偷看着妈妈,并没有几滴眼泪。看到闺蜜不为所动,很快转为嚎啕大哭,在人流如织的机场,她的哭声很快吸引了很多人的围观和侧目。
闺蜜几次尝试将女儿带离现场都未果,小姑娘死死抱住旅行箱不撒手,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哭声。一向举止优雅的闺蜜也撑不住了,脸涨得通红,她说当时真想拉着孩子立马消失掉。
后来,广播登机了,小姑娘还在忘我地大哭不肯离开,闺蜜只能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我自己走了”,孩子一听这话立马就起身跟着闺蜜去登机。
虽然哭闹是孩子的本性,但是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孩子,把哭闹当做对付父母的武器,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用哭来威胁爸爸妈妈。
有的时候,家长对孩子使用威胁恐吓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因为担心孩子,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孩子一旦哭闹或者脱离家长的可控范围,家长也会感到不由自主的焦虑,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往往会潜意识的选择对孩子实行威胁的教育。
3. 催促孩子
作为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我们赶时间或者是事情特别紧急的时候,单纯的催促孩子,让孩子的动作加快,可能会没有什么效果。
因为孩子的时间概念十分模糊,对家长的催促和着急并没有放在心上。这个时候,迫于无奈家长们就会用威胁孩子的手段,让孩子产生紧迫感,从而达到家长的目的。
其实,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也是由于家长不由自主的焦虑,其实催促孩子尽快完成一件事情会有其他更加健康,更加有效的解决办法,不一定非要使用威胁的手段来催促,命令孩子。
4. 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省事,见效快
卢梭指出:对一个人的教育,在他一生下来就开始了。她虽然还不会说还不会听,但已经下学习了,经验先于教学。父母指引的航向,往往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孩子生命的航船驶向何方。
家长小时候也是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长大地,所以很清楚的知道这种教育方式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沿袭了原生家庭中的威胁教育方式。
有些时候家长是在潜意识情况下会使用当初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是这样过来的,拿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家长的恐吓威胁对孩子的影响
大脑
根据密歇根大学一项实验: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也就是说,当父母威胁恐吓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
威胁恐吓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多童年贫穷、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善,也还是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
心理
恐吓是一种精神暴力。人在被恐吓、被威胁后,内心会充满愤怒,会有一种反抗的欲望,即使暂时慑服于恐吓者的威压,也只会被动地服从,不会主动、愉快地完成指令,更不可能创造性地把事情做好。
经常恐吓孩子、打孩子的后果是可怕的,调查显示经常挨打的孩子在心理上可能染上这样一些毛病:
固执、厌恶:父母不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偏要做什么。更有甚者,只要是父母说的话一律唱反调,刚开始是厌恶家长,到后面累积起来就会导致孩子厌恶社会
懦弱、自卑:如果孩子经常遭受父母法人威胁恐吓,时间一长,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不管父母说的是对是错,孩子都会乖乖服从。也会降低自我认同感,缺乏自信。
说谎:有的家长动不动就威胁恐吓孩子,要是孩子对家长的威胁恐吓无动于衷,家长很容易恼羞成怒启动暴力教育,那孩子为了避免遭受皮肉之苦就会启动心理保护机制,用谎言来换取自己免受一时的皮肉之苦。
孤独:因为家长的威胁和恐吓,孩子心理上就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也会因此和家长之间存在心理隔阂,对周围的人也会存在一定的戒备感,不敢轻易敞开心扉获取友谊。
性格
梭利博士说:
“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换句话说,也就是任何一种性格的形成,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的创伤。
教育家斯宾塞深刻指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真理。
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使用威胁恐吓的教育方式来和孩子相处,孩子在和其他人相处的时候也会使用同样的放来来对待身边的人
小时候孩子在公共场合会用哭闹来威胁家长满足自己的要求,青春期会用逃学或者是离家出走来反抗或者是威胁家长,更有甚者会用生命来威胁家长。
之前有这样一则新闻,孩子站在窗户边威胁家长给他买电脑,邻居报了警,即便是到了这种地步,家长还说“你要是敢跳下去,别说买电脑,我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本来警察已经将孩子救下,谁知因为父亲的这一句话,孩子转身又爬上窗台。
威胁教育下的孩子,性格大多逆反粗暴,情绪不稳,怯懦自卑,狭隘自私
行为
父母的"恐吓教育",不仅会对孩子的性格方面带来改变,对于孩子自主行为的能力展示,也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被父母"恐吓"的生活下,会在行为上变得缩手缩脚,甚至不敢自由的去进行一些行为的活动,这对于幼小孩子的行为能力提升,是会带来极大影响的。
也有部分孩子会学习父母的行为,经常威胁比自己小的孩子来获取利益。
不恰当的威胁教育正面效果周期短小孩子的身心发育还未完全,当然也没有办法正确的分辨出家长的话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夸张的。如果总是夸大事实,让孩子信以为真,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非常自卑和胆小。有的时候,总是威胁孩子而产生的教育效果非常短暂。
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在不断地提升,一旦孩子发现家长的威胁只是说说而已,不但威胁教育会失去效果,还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不信任感,很难进行再教育
家长在使用威胁教育的时候要分年龄段来进行调整,才能保证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就像是“涟漪思维”中说的“做现在的事,布未来的局”,家长教育孩子不仅仅贪图眼前一时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几年以前,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带娃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悉心学习了很多育儿知识,还经常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分享出来,逐渐成了身边妈妈群体中的育儿专家,为了满足更多妈妈朋友们的需求,她开设了自己的育儿公众号——年糕妈妈,在2016年的时候就已经是拥有700万粉丝,年营业额5000万的母婴类自媒体大号了。
家长如何运用涟漪思维来教育孩子呢?涟漪思维
每天必做的事情里面,加一些额外的超预期的动作,虽然这些动作并不是必须的,看起来好像是在做一些多余的傻事,但在时间的积累之下,最终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回报。
就好像当我们往平静的水面上投一块石子的时候,水面上就会出现一圈一圈的涟漪,它们都是以小石块为中心的同心圆。从表面上,单次行为的交易是一个小的圆,可从长期来看,它是一个更大的圆。所以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家长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未来。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威胁禁区和应对方式1.1-3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存在较为严重的分离焦虑和母体依恋行为,对母亲或者是养育者的分离有着严重的恐惧感,家长在使用威胁教育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一点,不要用“不要孩子”为借口,这样极为容易剥夺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哭闹或者是不停劝告,家长可以利用情绪感染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发泄情绪,教会孩子认知自己的情绪。
遇到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焦虑,理性平静对待,要知道有些时候孩子闹脾气只是在试探你的情绪底线而已。
2.3-6岁
随着大脑的不断发育,这个时期的孩子想象力十分丰富,再加上处于第一个反抗叛逆期,孩子开始对独立有所要求。所以这个时期家长可以适当的使用威胁教育。
这个时候家长要把握好一个威胁度,前提是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因为这个时期家长的威胁教育更像是《孙子兵法》中的声东击西。
如果孩子不愿洗好好吃饭,而孩子非常崇拜奥特曼或者是其他的偶像,你可以这样子说“不好好吃没关系,反正你不吃的话就没有机会见到.........”
3.6-12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这个时期孩子们的焦虑和担忧主要来源于考试成绩和学校的人际关系。家长在使用威胁教育的时候就要避免这一点。
这个时期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自我思想,家长在孩子心中也还是处在一个权威的地位,家长在教育的时候要以培养孩子的习惯和行为为主,成绩应该是孩子好的学习习惯的附带品,jiazh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应该为孩子提供动力。
4. 青春期
位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因为性发育所带来的的一系列身体的变法,导致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焦虑更加倾向于别人对自己认同感和外貌评价,所以家长在这个时期家长的教育方式以倾听和引导为主,减少命令和威胁的语气。
就像是《小欢喜》里面的心理教授点评方一凡时候说的那段话:他和父母的关系很融洽,所以他对来自外界的善意和温暖的需求就比较少。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不能把威胁教育当成万能药丸。教育也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应该是为了孩子的未来。
看完了这篇文章,各位家长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我是育妈记的作者,2个孩子的妈咪,喜欢读书,乐于分享科学的育儿知识,坚持每日更新,如果你有育儿方面的困惑和烦恼都可以来问我,我很乐意帮助你,衷心祝愿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