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去逛街,在商场里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朋友哭闹这向妈妈要求进淘气堡玩,妈妈是一脸疲惫,对孩子说:已经玩了一天了,现在该回家了。
结果孩子开始哭闹,刚开始哼唧,过了一会就开始嗷嗷大哭。妈妈转身边讲道理边哄,孩子哭声音越来越大,朋友说了一句:怎么越哄越来劲了。
这个时候妈妈已经失去了耐心,起身,转身就走了。孩子看到妈妈大步离去,开始边哭边追。哭的上气不接下气。这个时候朋友又补了一句:这要是我,早就上手揍了,小的时候讲道理听不懂,该揍的时候还是要揍。
面对孩子哭闹、撒泼、满地打滚怎么办?妈妈们通常的做法是讲道理,进行安抚;不管不顾;直接上手揍。
有时候同时用了这3种方法依旧是效果甚微。为人父母,我们都想做个好父母,但是一旦孩子撒泼打滚,哭闹不止的时候,很多父母的应激反应就是吼叫、打骂或者冷暴力。
但是你可知道孩子为什么容易发脾气哭闹吗?
孩子喜欢发脾气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年龄越小,越容易发脾气,孩子之所以喜欢发脾气,逃不过这三个原因。
原因一,孩子的下脑容易被上脑劫持。
人的下脑是控制人身上的原始本能的,比如吃饭、睡觉、起居生活以及恐惧等等。
人的上脑要更高级,上脑通常控制我们的思考、记忆、控制力以及理性的部分。
在《去情绪化管教》这本书中,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指出,人类的大脑是复合的,不同的大脑拥有不同的功能,因为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学会如何理性调出上脑,所以一旦遇到问题,孩子大脑的本能会占据上风,劫持上脑。这就是为什么孩子都缺乏理智,容易发脾气。
原因二,做不到的沮丧。
很多时候,成长道路上的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能力有限。
比如孩子进入2岁的叛逆期,这个时候特别容易发脾气,因为孩子拥有了自我意识,很多事情都要自己亲手去尝试,但是能力往往有限,总是不能顺利完成,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大哭大闹,这是因为她做不到,感到沮丧,并不是孩子故意哭闹。
原因三,面对情绪孩子不会表达。
你2岁的女儿突然在你的后背狠狠的打了几下,你感到很生气,但是孩子已经等了半个多小时,这个时候可能是因为孩子等得时间太长了。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一个2岁的孩子理智的说:因为我等得太久了,不想再等待了,所以妈妈我现在忍不住要打一下你。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意识,就不会动手了。所以很多时候孩子是不会表达心中的情绪,而哭闹、发脾气就是表现形式。
不管是吼叫、打骂还是冷暴力,都是父母采取的一种管教方式,但是很多父母在采取这些方式的时候并没有搞清楚管教的真正含义。
被误解的“管教”更在于“教”在《去情绪化管教》一书中,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提到管教有两个目标,一个短期目标,一个长远的目的。
短期的目标在于约束孩子的负面情绪,以免失控。长期目标在于培养自控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也就是让孩子掌握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而不需要成人的帮助。
短期目标是解决孩子的负面情绪,长期目标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着出色人际关系以及有着高度自控力的人。
丹尼尔·西格尔提出:孩子任何一次发脾气,都是培养孩子学习自控力和人际交往的好时机。
因为只有父母正确的管教方式,才能使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拥有掌控力,正是管教的终极目标。
如何通过管教让孩子学会自控我们说管教不能使用暴力,更不能用冷暴力,因为这些都不能达到管教的目的。想要孩子通过管教达到终极目标,只需要三步。第一步:让孩子平静下来;第二步,让孩子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情绪;第三步,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一,让孩子平静下来。
面对孩子哭闹,父母之所以吼叫,目的就是想要阻止孩子的哭闹声,但是这样的做法只会激活大脑中的理杏仁,这是负责大脑中接受危险信号的,一旦感受到威胁,下脑中的理杏仁开始活跃,并发出警告,致使孩子哭闹越发厉害。
想让孩子安静下来,在父母开口时应该遵循下面三个原则。
1. 关掉头脑中的鲨鱼声音
什么是鲨鱼声音,丹尼尔·西格尔博士指出,鲨鱼声音就是指父母根据孩子日常的表现,先入为主的对孩子做出的判断。因为鲨鱼声音在我们脑海中的回响,会影响到父母的心情。
比如孩子这次没考好,因为以前几次都是相同的粗心原因,这次父母先入为主就会认为一定是孩子的问题导致的。
2.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我们常说不要只看孩子的行为,多去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看起来是错误的,但是他的目的以及出发的愿望都是很好的。
比如2岁孩子哭闹不止,可能是累了,也可能是自己积木老是堆不好,为了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准确的反馈,父母应该多问自己为什么?
3. 想想怎么做
父母不同的语调可能会导致孩子不同的行为。比如3岁的孩子还没有爬上他的座位。同一种内容可以用几种不同的说法。
怒目圆睁,大声愤怒的说“上去。”咬紧牙关,激动的说“上去。”面不放松,声音温和的说“上去。”表情滑稽,语调傻气的说“上去”同一句话,不同的语调,孩子的反应也会不同。
当父母做好了准备,才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平静。
让孩子平静的具体做法
给予孩子爱抚,可以缓和孩子的情绪。当我们感觉到有人以关爱的方式进行碰触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分泌出释然愉快的激素,比如(催产素),这个时候因为发脾气引起的大脑皮质醇就会慢慢减退。
演员小陶虹上《@所有人》节目的时候,说了自己吼女儿的经历,快出门了,女儿不小心把牛奶打翻,她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孩子呆若木鸡的站在那里,她立马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第二次,孩子又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没有批评,只是走过去抱住了女儿。
这时女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正是因为这个拥抱的动作,让孩子瞬间放松了下来。
蹲下和孩子说话,保持自己的眼光实现比孩子更低。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给孩子传递安全感,告诉孩子我不会伤害你。
二、让孩子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情绪
1. 认同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们应该认同孩子的情绪。表现在语言上应该是对孩子情绪的肯定。比如我们说:因为玩具丢了,你很难过对不对。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说:我们再买一个新的,没有什么大不了别哭了。对于孩子的来说父母对自己情绪是持否定态度。
认同孩子的情绪有两个作用,作用一,帮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可以帮助孩子平复自主神经系统和激动的情绪;第二个作用,帮助孩子认识到这种情绪。
2. 不要和孩子讲道理,先听孩子说
学会倾听目的是为了我们理解孩子抱怨或者发脾气之后的感受和情绪,而不是当孩子发脾气或抱怨的时候去和他们讲道理。比如孩子在向我们抱怨,哥哥是怎样来捉弄她的。
父母应该倾听,最好不要有以下行为:
不要打断孩子的陈述;不要试图去讲道理;不要进行说教;不要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做。3. 反射你所听到的,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
父母的反射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听到内容的反射;第二层,这些内容背后情绪的反射。
倾听结束之后,把我们听到的内容反馈回去,这个时候要把孩子背后的情绪同样反馈给孩子,比如因为他的捉弄,让你很难过,你现在是不是很伤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情绪。理解此刻的情绪。
三、反复练习,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通过倾听、认同、反射,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那孩子如何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只有一种方法,持续、反复的去练习。
丹尼尔·西格尔博士指出,人的大脑是复合的,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作用,如果经常使用下脑,那么下脑在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更容易被调出。但是如果我们更多的使用上脑,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掌控理智的上脑就会代替下脑。
所以,孩子的每一次发脾气都是难得的管教时机,只有父母正确的去引导才能让孩子真正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自控力的人,请珍惜每一次管教时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