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你很可能是一个高敏感高需求的成年人。
高需求宝宝的定义大家应该都清楚,再带大家复习一遍:
非常黏人警觉情感强烈耗费精力要求苛刻哭得很凶无法安慰超级敏感等。
高需求宝宝足以累趴一屋子大人,因为你不仅需要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更要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而高需求的成年人就没那么好运气了,不仅不会被宠着,多半还会被认为是:矫情、过于敏感、脆弱甚至是无事生非。
最近接到的一个育儿咨询就是这样的,妹子先是很细心地跟我反复确认了时间,然后又问我需不需要把问题提前总结好告诉我,发给我的问题总结里也很细致的罗列了1、2、3点问题,还特一些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几点思考。
我当时就第一反应是:自己都这么清楚了,为啥还要咨询我呢?
她要咨询的问题很清晰明确,孩子两岁左右,最近几个月变得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有些大人不让做的事情孩子一定要做,她就和孩子起了一些冲突,吼过孩子几次,为此很担心给孩子留下什么阴影。
这类问题简直是我开通付费咨询以来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有的是担心自己有一段时间对孩子回应没那么好,有的是担心自己吼了孩子两次(没错,只有两次),有的是担心自己白天上班不在家。
这些妈妈们的共同点就是:背负着巨大的焦虑,并且把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理和生理)都当做是自己一个人的任务,能且只能自己完成,其他家庭成员都宛如空气。
这位妈妈其实还算是比较幸运的,有一个好脾气的婆婆,有一个比较尊重她意见的老公,孩子在这几个月之前也都一直很好带,没出现过什么大的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就能平静的接受孩子现在出现的一些小波动。
反而,之前孩子好带的时候这位妈妈虽然表面平静,其实内心的焦虑也并不少,经常会提着一颗心,担心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出现,担心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够好。
来找我做育儿咨询的妹子们不能说百分之百,至少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属于高敏感高需求人群,他们其实特别需要家人对自己育儿过程和育儿方法的认可,也特别需要在受挫的时候能够有人告诉她不要紧。如果长期处在一个缺少鼓励支持且充满职责的环境中,她们甚至会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严重的怀疑。
但是现实中她们的目光往往只放在孩子身上,在我提醒她们之前很少有人真的思考过自己的状态,或者把注意力分给自己一点。
高需求宝宝并不是因为父母的养育方式造成的,而是天生的,而高需求高敏感的成年人也是一样,在你因为孩子的事情一筹莫展之前,一定已经经历过好多次类似的情绪,虽然是由不同的事件触发的,但你的感受确是类似的。
我给高需求的成年人也列几条特点,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我没有写到的也欢迎在评论里补充:
1. 容易感到伤心或者愤怒。
2. 对于别人说的话很在意。
3. 容易把一件小事在心里放大。
4. 经常感到焦虑。
5. 容易过度反思,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
6. 看到别人不好的事情容易联想到自己,容易为此担心。
7. 睡眠质量差。
8. 经常感到很疲惫。
9. 要么食欲很差,要么习惯用吃东西来缓解不良情绪。
10. 对于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的不安全感严重。
以上的十条,如果你占到一半以上,就说明你的性格可能有这样高需求、高敏感的倾向。
对于高需求宝宝我们的宗旨是: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即使不能满足也请理解他们而不是指责他们,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成长。
而对于高需求的自己,你能做些什么呢?每个成年人都有一颗想要变回婴儿的心,想要被无条件照顾被爱的心,但事实这种爱在成年人中很少能够存在,如果觉得一定要找到那个无条件包容你爱你的人才能能够治愈自己,那可能会让你的人生很痛苦,因为遇到灵魂伴侣这种事情是需要一定的运气的。
我们能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先意识到自己处在过度自罪自责且过度焦虑的状态里。
现在有不少所谓的专家的本职工作就是贩卖焦虑,尤其是育儿问题上的焦虑。一些心大的家长可能看看,和朋友伴侣吐槽两句就过去了,但是高敏感高需求的你会把那些焦虑实实在在的放在自己心里,并且反复的拿出来折磨自己。
有的时候一些文章会让你觉得你焦虑,你紧张是对的,只有你焦虑紧张了才说明你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但事实不是这样的。适当的焦虑每个人都会有,但如果你的焦虑和自责已经成为了你每天甚至每个小时都要体验的事情,那一定是不健康的。
过度的焦虑和自责并不能让你成为一个“专家”口中真正称职的母亲,反而会在你达到自己的预期前就先全方位地压垮了你。如果你都倒下了,那又何谈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呢?
当你能意识到自己处在一种不健康的焦虑状态中时,第二步就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了。
你需要练习,在自己每次陷入自责和焦虑状态中的时候及时把自己拉出来,或者暂时拉不出来也要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现在的担心是被放大了的。
如果有伴侣、朋友、家人可以协助你提醒你也是不错的,但如果没有人可以较为客观的提醒你,其实也无大碍,自己对自己的提醒和领悟才是最有效的,即使是心理咨询师,也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而不是替代你了解你自己。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里不要二次批判自己,不要说:我不该焦虑,我不该自责,我怎么又犯毛病了。而是要对自己说:这就是我的性格特点,我意识到了,现在慢慢调整到让我最舒服的模式就好。
最后,高需求高敏感的妈妈们,请你用对待你高需求的宝宝那样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自己吧,你值得这样的爱。
关注我,更加了解你的宝宝,减少焦虑,从容育儿,我是可可的粽子妈,育儿路上,让我陪你一起,慢慢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