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是标准的理科生,从本科到研究生都是在跟数字和逻辑打交道,研究人工智能的时候更是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咱们号我写过不少关于宝宝“逻辑思维”培养的文章,也团过很多逻辑开发类益智玩具。但时常还是有妈妈感觉抽像,问我逻辑思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思维,该怎么定义?
我给逻辑思维的定义,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事情能正确、合理思考,通过分析判断找到解决办法的一种思维能力。
甚至最让妈妈头痛的,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大哭、摔东西、打人、说脏话,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孩子觉得“这就是解决这件事最好的方式”了,他想不出其它办法。
如果我们能培养娃具备“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那往往在面对事情时,他就能想到更多解决办法,而不是用发脾气或者暴力来宣泄。
我们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遇到问题、面对问题,大浪淘沙后胜者往往都是更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所以才有“一切胜利都是思维方式的胜利”这句话。
所以今天,我想好好写写关于“娃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
一次,我在小区楼下溜娃,瓜瓜和邻居小伙伴在花坛边挖土,他们还拿了一个小桶里面捡了些树叶。一个看起来5岁左右的小男孩,骑着滑板车路过,很想跟他们一起玩。于是,我听到下面一段对话:
小男孩:小桶能给我玩一会吗,我们一起挖?瓜瓜:不行,我桶里还有树叶呢!小男孩:那我的滑板车给你玩,好不好?瓜瓜:我不要!这些树叶是我捡回来的。小男孩:你要这些树叶干什么?瓜瓜:我要把它们埋起来,要不就被大风吹跑了。
小男孩站在边上看了一会儿,就跑开了。我以为他放弃了,没想到,几分钟后他也带着一把沙铲跑回来了,跟瓜瓜说:
你挖那个坑,我挖这个,等下我们把树叶埋在这两个坑里,好不好?
这次,瓜瓜终于没有拒绝,三个人开心地挖完土,然后一起把树叶埋了起来。小男孩拿着空了的小桶,开心地又捡了些小石头进去……
看完整个过程,我心里感慨,这孩子真是个解决问题的高手啊。
他想要瓜瓜的小桶玩,第一次询问遭到拒绝。他没有大喊大叫或者大哭,而是尝试另一个办法“用滑板车交换”,结果第二次又被拒绝。这时他还是没爆发,也没干脆直接抢,而是又想了个办法,协调了自己和瓜瓜两个人的需要,最终达到目的。他的整个行为过程,是经过思考和选择的结果。
所以,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如何想办法让自己的愿望实现”。
不知道大家还不记不得,前段时间一个因为撞碎学校玻璃,而不知道怎么面对的9岁男孩,留下一封遗书后就跳楼自杀的事。
为男孩感到痛心惋惜的同时,我想,仅仅是撞碎了一块玻璃这样的小事,解决的办法太多了,或许接受一点惩罚,或许赔钱买块新的,怎么样也不至于搭进自己的宝贵的生命啊!
之后我在查资料的时候,看到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数据统计了中小学生57起自杀案例,分析结果显示,其导火索都是在我们看来非常小的事:成绩下滑、作业没完成被家长批评……。有网友说,现在的孩子太玻璃心,不可否认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太多人不懂得如何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B.舒尔研究儿童行为25年,他说:
如果孩子能够学会处理典型的日常问题,他们就不大可能会冲动、麻木、内向、好斗或者反社会……甚至孤僻、自卑和抑郁。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美】Myrna B.Shure Ph.D.
心理学家George Spivack等人经过研究发现,那些具有“我能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更不容易沮丧,当事情不如愿时,更不容易发脾气,更少攻击性,更愿意分享和轮流来,更能交到朋友。而且,因为他们的思维更开阔,更善于从多个方面思考,所以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上,都普遍表现更优越。
说到底,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养成。而任何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都不太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对孩子,需要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点滴渗透。
1、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妈妈不要帮孩子思考,要“多反问少回答”,引导孩子自己思考。
前几天我在加班,瓜瓜和奶奶在家估计有点无聊,就用奶奶的手机给我发微信,要我马上回家陪他玩。
我告诉他,我在上班,不可能现在赶回去。他就很不高兴,还说“你再不回来,我就不理你了!”
听语气,我感觉他快哭了。于是我赶紧话锋一转,不再强调我回不去这件事,而是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段无聊的时光:“你能不能想一个妈妈不在,你还可以和奶奶玩得很开心的游戏呢?”
瓜瓜马上开始想办法。他第一个想到的是玩ipad。但因为瓜瓜每次玩ipad 眼睛都会不自觉凑近,所以平时只要我不在家,是不给他看的。但这时候,我也没直接拒绝,而是继续提问“那你还能再想一个吗?”
于是他又想出和奶奶玩“过家家”。我觉得是很棒的游戏,直接跟他说,那你准备给奶奶做什么菜呢?
瓜瓜认真说了几个西餐名,我说那你赶紧做给奶奶吃吧!
于是,本来因为我回不了家,瓜瓜呼之欲出的脾气没了,还自己想到了打发时间的方法。最关键,不是我安排他做什么,而是让他自己去思考的结果。
其实,诸如生活中这样的可以引发娃思考的场景有很多。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很多妈妈会急于帮助孩子解决。当下问题或许得到解决,但从长远看,妈妈帮娃做决定,其实是剥夺了娃自己思考的机会。于是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会习得性无助或向长辈求助,而不是自己去解决。
当娃遇到问题,家长反问“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让他自己找到答案,促进养成思考的习惯,会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当娃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告诉他方法,而不是结果
也有些问题,娃自己面对时,就是想不出解决办法。这时候,就需要妈妈帮一把。但,不能直接告诉他结果,而是把“解题思路”交给他。
像我给瓜瓜买过很多类似“找不同”的专注力训练绘本。刚开始看的时候,他盯着两张几乎一样的图,无从下手。看他实在茫然,我就给他点提示:把大图拆分成一块块的小图,再去逐个对比。(其实这也是STME教育的核心,把大问题拆分成一个个小问题,逐个击破,大问题就被解决了。)
下面左右两幅图,有7处不同。(点击可看大图。瓜瓜太爱看,已经他被画花了)
《奥克莱一家》
我让瓜瓜用纸挡住画面,专注只看上面的一小部分。对比完这部分后,继续往下移动纸,看下一部分。相当于把一整张画面,拆分成几个小画面,注意力更集中,也更容易找出来。
不直接帮他找答案,而是告诉他思路。次数多了之后,瓜瓜也养成了“拆分问题,逐个击破”的思维方式。
有次我们家里大扫除,瓜瓜自告奋勇帮忙擦地。他拿着拖把,边擦边自言自语,“把每一块砖擦完,(整个)地就擦完了,对吧,妈妈!”
关于娃的数学理工思维培养,我之前也写过《让儿子少看视频的方法,竟然还能锻炼数学思维!》,妈妈们可以去看看。
3、做一个会思考的家长,给孩子树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的榜样
我记得霍思燕儿子嗯哼的综艺首秀,是爸爸杜江带他上的《爸爸回来了》。当时有这样一幕,霍思燕夫妇俩要带嗯哼出门。
霍思燕刚开始貌似民主地问嗯哼,“要不要穿这件衣服出门”。嗯哼果断拒绝“不要不要不要”,霍思燕恼火了,“你说了不算”。
之后就打算硬给嗯哼往身上套,边套,边急躁地喊“要出门了啦”!结果嗯哼大发脾气,甚至开始打妈妈。
一旁的爸爸杜江看到,马上过来。换了个方式,就让嗯哼愉快地接受了这件衣服。他说:
嗯哼,我跟你商量个事。你穿上这件衣服,爸爸开车带你出去玩,行吗?
没想到嗯哼马上答应,还乖乖穿上了衣服。同样是让娃穿上衣服出门,杜江的办法就比霍思燕的管用。
生活中我们面对熊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麻烦。不纠结于一个方式、不滥用家长权威,多想几个办法既能达到目的,还能在耳濡目染中,给孩子树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的榜样,孩子很难听我们的,但会模仿我们。
瓜妈最后说:
人生永远都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我们的孩子,要经历多少、解决多少问题,才能相对轻松点度过这一世。
我们不能总是陪在他身边,为他开山辟土、遮风挡雨,唯有“授人以渔”帮他建立思维的底层逻辑,才能在将来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有解决的办法,不至于走向冲动、崩溃的极端。而这种思维上的养成,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投入更多耐心和精力,坚持点滴渗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