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在写其他内容,写到这一步,发现,字数超过太多了,所以,重新单开一篇来写。
如果我们日常面对孩子的缺点不足与错误,方式上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该如何改进呢?你会“批评”吗?
我们都知道,批评是比“表扬鼓励”更日常的行为,也是让我们更加小心翼翼的行为。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对方是谁,朋友、同事、下属、爱人、孩子、长辈......批评都是个技术活。
图片来自网络
批评为什么这么难?1.不想面对:因为“批评”,总是会让对方面对,可能他并不想面对的问题或情况。面对问题,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逃避或视而不见,能够常常直面问题的人,大概还是少数的。
而且,每个人应该日常生活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是某一方面的问题会勇敢直面地去解决。可对于另一些,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能量或者能力去面对,更不要说去解决。
“我真的太累了,让我歇一歇。”实际情况,可能是被迫就去面对更残酷的事实。
图片来自网络
2.问题方自己面对可能更容易解决:
有一个观点,我讲过很多次,就是一个人如果想真正改变,还是需要他自己亲自站到问题面前。
批评有可能在操作不好的情况下,会形成批评者抢先一步,站到了问题和问题方中间,从而阻碍了对方自己亲自站到问题面前。
举个日常很简单的例子,比方我们都知道健身对我们的生活会带来巨大好处,可是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真正去健身。如果这时候,旁边有个人总是用不恰当的方式向你提起健身这件事,甚至对你不去健身嗤之以鼻冷嘲热讽等等。
这个人就相当于站到了你和健身中间,这样你首先面对的就是怎么去应对这个人,以及应对这个人给你带来的情绪,而不是健身。你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应对这个人和他带来的情绪,哪里还有多少注意力和精力放到健身这件事上呢?
只是举个例子,希望能够帮助理解上面那句话。不要做夹在孩子和他问题之间的阻碍,而是要让孩子自己真正走到问题面前,这样他才会改变。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夫妻之间,以及其他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3.攻击:另外,批评很多时候,可能也会被对方视为一种“攻击”。所以,不是常常有一体两面吗?“我是为了你好”“我不需要你这样为我好”。
什么是攻击,简单说,就是给对方带来身体或情绪上的伤害。很显然,批评很容易给对方情绪上带来伤害。当然,这不是说,一切情况下,都不应该批评。因为对于某些性格的人,某些情境,严厉的批评还是要有的。
日常问题的批评1.陈述客观情况四步走:什么是客观,之前的文章,重点就写了这个,点击这里:对孩子的判断不准?你可能没有抓住思考与观察的基础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大多数日常交流,如果可以做到陈述客观这一点,可能能省掉很多相互之间的摩擦。可是如此重要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甚至这个短语,可能都未必有意识地出现在很多人的脑海里。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日常很容易就会发生冲突的原因。这一点可以直观地在网络上观察到,常常的骂战分析到最后都会和这一点有关。
我们太习惯去评判,去讲自己的观点,而忘记事实。
图片来自网络
比方孩子打翻了家里的什么东西,或者倒出来了瓶子里不该倒出来的东西,如果认为他是在探索,而和他一起探索,这也可以。
如果认为孩子这是在破坏东西,想要让他知道不可以这么做,其实也可以。同一件事的不同选择,很多时候是没有对错的,只有方式方法上的合不合适。
但是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告诉孩子他这么做不合适呢?陈述客观情况。
“宝宝,我刚刚看到我们家的洗衣液全部被倒在了地上,一整瓶洗衣液都倒出来了(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我刚刚要洗衣服,发现已经没有洗衣液了,所以,现在没有办法洗衣服。而且,地面上现在都是黏糊糊的洗衣液,收拾起来简直让我崩溃了,因为太难清洗了,你过来看一看(实际造成的后果)。下一次不可以再将洗衣液倒出来,你看,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没有洗衣液洗衣服,收拾也收拾不干净。也不可以将其他东西倒出来(明确告知这种行为不可以),你如果对什么事情好奇,可以告诉我,我会和你一起研究的(以后可以怎么做)。”
陈述客观情况,包括①对事实的客观描述;②实际造成的后果;③明确告知这种行为不可以;④以后可以怎么做。
图片来自网络
2.逻辑顺序:
①其实这四点是有逻辑顺序的,先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因为有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就拿上面的倒洗衣液来讲,很有可能他只是觉得好玩,想要研究研究,就是好奇心驱使做出的探究行为。
这个时候,如果直接对他进行批评,“你看看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毛毛躁躁的乱倒家里的东西,就是不改。”脾气倔强的,估计会很不服气,而且重要的是,下次还会做。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屡教不改!
性格温和的,有可能会愧疚内疚等等心理,这也是不利于孩子自我认知的发展的。“我做错了,妈妈现在不喜欢我了。”所以,无论孩子是什么个性,都要告诉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是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就不会引发孩子不必要的愧疚内疚,可能他还是会后悔做这件事,但是他的内心想法会是,“我不该做这件事”,而不再是针对他自己这个人的评判。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前面对人,后面对事。
性格倔强的,也不会太强烈的反应,因为说的都是针对这件事,而不是针对他本人。
图片来自网络
②再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带来了什么结果,这就是进一步在帮助他理解他行为带来的后果。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一点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对认知能力和因果关系的理解都有很大作用。
也是培养孩子独立判断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现在常常讲独立判断能力的缺失,容易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考。其实都是在点滴的日常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正是由于我们日常教育的缺失,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所以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其实很多也都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更多的是从外部观点来理解这个世界,直接拿过来别人的观点来理解这个世界,当然也包括理解孩子。而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所以,育儿先育己。
图片来自网络
③明确告知这种行为不可以:这一点是排在第三顺序上的,因为如果缺少了前面两步骤的说明,孩子可能并不理解,为什么就不可以做,从而会有看似反抗争辩的行为。也就是我们经常认为的“不听话”。
所以,很多时候,他不是不听话,他只是不懂目前这个结论的来源是什么。不仅告诉孩子结论,也要告诉他结论的推理过程。这样他更容易接受结论,因为他的头脑里有了顺畅的理解过程,他理解了整个过程和结论,会更愿意配合。
所以,有时候不是孩子不配合,是父母没有把工作做到位。
图片来自网络
④下次可以怎么做:知道了前面的不可以,其实事情并没有结束,因为就像水流,知道那条路不可以去,那总得知道哪条路可以吧。不然,还是会回到老的路上去。
所以,要告诉孩子,下一次他可以怎么做。让孩子拥有新的选择,他慢慢也就学会了用新选择来做。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用一段新的恋情忘记过去的恋情”。
图片来自网络
3.情绪:
如果你对这件事真的非常有情绪,也可以在②实际造成的后果里,表达自己的情绪,用我信息的方式。“我感到.......因为.......”像上面的“我感到崩溃,因为太难清洗了。”
如何慢慢做到在事件发生时,可以觉察自己的情绪,可以点击这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最根本是要自我觉察和处理原始情绪
图片来自网络
4.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上面这种“批评”的方式,可以说会让孩子最大程度的将他的注意力放到事件本身上来。但这是不是就说明,孩子就一定会立即改正过来?确实有这样的人,但应该是少数。
绝大多数的孩子,可能都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如果之前的沟通方式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一些影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的时间更久。比方已经影响了亲子关系。
有很多时候,很多孩子看起来特别萌的大人话,其实都只是在表示“亲子关系”需要引起注意。而很多人会把孩子的话当做好玩的事,没有在意,错过了时机。我们以后可以讲一讲,亲子关系的问题。
孩子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掌握新的方式或者技巧,在这期间,需要一直不断重复上面的过程,才能最终帮助他接受新的方式。所以,不要因为说了几次,没有改变,就心灰意冷放弃,走原来的老路。有的时候甚至需要好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用以前讲到的鼓励技巧,及时强化孩子的进步。也能帮助他最终更有动力与意愿应用新的方式。
鼓励的方式与技巧,点击这里:基础题┃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你鼓励孩子的方法正确吗?
简单说来,批评的公式就是:陈述客观情况四步+重复+强化鼓励。孩子的大多数行为问题,应该都会有所改变。
图片来自网络
“批评”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他这个行为为什么不可以(why),这样孩子才会更有动力去进行好的替代的新行为。而且,孩子需要知道好的新的行为具体怎么做(how),而且需要时间慢慢去领会,去体悟原来行为的错误地方,和新行为的好的地方。所以,孩子进行好的行为有时候也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立即改正过来。
上面的这种方法,是针对日常的行为问题,可能会比较有帮助。但是有一些时候的问题,可能超出了行为问题的范畴,有更深刻的心理原因。这种时候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下次再聊吧。
今天就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