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A:“表弟家女儿18个月会背《咏鹅》了,我儿子19个月了还只会叫爸爸妈妈,是不是智商低啊?”
宝妈B:“淡定,人这辈子要说好多话,不差这几句。”
宝爸A:“别管是什么动物,孩子看到都说‘汪汪’,看到卡车、轿车甚至马车,他就只会说‘呜呜’,这词汇量少的让人担心啊,怎么办?”
宝爸B:“这说明孩子善于总结啊,他可能先在心里琢磨,想好了再说,贵人语迟!”
在宝宝的成长中,说话早晚绝对是压在父母心中的一块大石。
即使是宝宝开口说话了,可是家长仍然担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听说这好像和娃的智商有直接关系。
同时许多家长也发现了,他们煞费苦心地想和孩子好好聊天,却往往陷入尬聊的境地,闭环思维正让他们感到困扰,那么要如何突围呢?
孩子的语言发展和智商有关系吗?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
研究表明,孩子智力的发展,首先体现出来的就是语言的发展。如果孩子想要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涉及到他的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情感表达能力、语言加工能力等等。
孩子会通过自己的直觉形象思维来发展到抽象概念思维,以此来加深和社会的联系,表达个人好恶,这无疑是对智力的一次整体考验,也是对智商的有效刺激。
所以,口才好的孩子,智商不会差,但智商高的孩子,口才却未必佳!心理学家跟踪调查了3岁的孩子和父母的交谈次数,以及这些孩子后来的智能发展情况,发现父母与孩子的大量交谈能够使孩子拥有更高的智力。
“开口晚智商低”和“贵人语迟”哪个对?此外,3-6岁还是孩子一生中口语词汇增长最快的阶段。据统计,孩子3岁时的词汇量约为800-1100个,4岁时为1600-2000个,5岁时为2200-3000个,6岁时达到3000-4000个。
先来看看孩子在0到3岁间的语言发展规律。儿童学习语言将经历三个阶段——学习发音、理解话语、自我表达。
0至1岁的孩子处于语言准备期,他们更多地是在听大人怎么说,自己也会哇啦哇啦说一些火星语,但是没人能听懂,也能称呼别人了,其实这阶段小宝宝是在累积语言信息。
1岁至1.5岁,宝宝进入语言理解阶段,他们可以指出身体的各个部位,对大人的话语反应比以前强烈了,可以用简单的词汇来表达。比如“饭”、“拿”、“不”、“好”等。一般来说,孩子先理解名词,然后是动词,最后才是副词和形容词。
1.5岁至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爆棚期,他们可以用语言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而且一旦出口成章了,就会滔滔不绝根本停不下来。此时孩子正为自己能掌握一项新的技能而欣喜,处于自我意识萌芽期的他们,喜欢这种“自控”的感受。
但是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他们说话早晚都是不同的。孩子开口晚,排除了生理性的影响,比如舌系带短影响发音,或者听力受损等情况,家长要做的是多和孩子交流,而不是轻易和智商高低挂钩。
“贵人语迟”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但也应该注意到,孩子说话不仅涉及到口、舌、肺部协调发音,还涉及到他对事物的认识以及表达意愿,所以家长也不必急着让娃开口。如果他还没做好准备,也只能是发出一些毫无意义的音节。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孩子说话是否过晚呢?这张图表可供参考。
父母和宝宝对话,常陷入这四个误区1、婴儿时期的宝宝,不会咕咕地发声,或是不能自言自语地嘟囔。
2、宝宝到了12个月,还不能注视说话的人。
3、一岁左右的宝宝,不能根据指示做出动作。比如当你说出“指指你的鼻子”,他毫无反应。
4、 18个月的宝宝掌握的词汇不到50。
5、 2岁的宝宝不能使用两个连续的词,或是三岁的宝宝不能说断句。
6、 4岁的时候,不能理解你说的话。
1、 发音不准、说话慢=口吃
有的家长发现自家孩子发音不清晰,说话很慢,就怕宝宝是口吃。
其实不必大惊小怪,5岁之前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都算正常,这是因为孩子的嘴跟不上脑,一般会自然消失,大人应减少焦虑感,接受和鼓励孩子慢慢来。
2、宝宝“言轻”,家长不必重视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说的话都很幼稚,没有营养,或者对一个问题反复发问,觉得这是小孩子的行为,根本不用重视。
于是就会出现敷衍孩子谈话,随意打断孩子提问,甚至是大声呵斥宝宝,这都是不对的。
这样做不仅会阻碍孩子语言的发展,还会因宝宝的“言轻”而造成“人微”,让孩子失去自我表达的欲望和能力,变得胆小怯懦,缺乏主见。
3、“不请自来”,不用娃开口
包办型的家长常犯这样的错误,宝宝随手一指,马上就跑过去给孩子拿东西,或者宝宝做出哪个表情就知道要干什么事。
了解孩子,照顾孩子是应该的,但是无所不至的爱却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权利。
4、闭环思维,把“天”聊死了
很多父母也想和孩子好好聊天,可是却不知道如何开始和拓展。
比如孩子问“天为什么是蓝的?”家长想了半天,最后和娃说:“天生它就是蓝的。”GAME OVER,剧终了。
如何通过聊天来培养聪明宝宝?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很高,对父母的要求也是超出以往的。“硬核”父母需要掌握的技能有许多,和孩子高质量地聊天绝对是一大法宝。
不少爸妈搞不定孩子,聊着聊着就开始尬聊了,这就需要我们用螺旋式对话来解决。
所谓“螺旋式对话”,就是在和孩子聊天中不断拓展不断加深话题,增加讨论的角度,以螺旋的形态不断推进,以此增加谈话的信息增量,提高聊天质量,开发宝宝智商。
1、 和孩子共同构建知识体系
宝妈蒸了一锅馒头,一揭锅,热气腾腾的,孩子看到后开始聊天。
孩子:馒头在冒烟。
妈妈:是呢,为什么馒头会冒烟呢?
孩子:因为锅里面比外面热,有水蒸气。
妈妈:你是说外冷内热的话,就会冒烟吗?那冰箱为什么正好相反呢?
孩子(想了想):它两不一样,一个冒冷烟,一个冒热烟……
当孩子提出问题后,你可以顺着孩子的思路进行拓展,观察他的反应和表现,打碎孩子的语句重新组合,从而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引导孩子进行联想和思考,和孩子共同来搭建知识体系。
2、为孩子的交流“穿针引线”
有的时候孩子们聚在一起会天南海北地聊天,家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将他们所讨论的话题连接起来,进行指引和导向,以便旧话题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更好地进行下去。
比如有次孩子们在讨论学英语的事,就非常有意思。
同学A:“我不爱学英语,长大了也不出国,用不上。”
同学B:“出国也不怕,有问题可以找大使馆。”
同学A:“你是流浪儿吗?为什么要麻烦大使馆。”
宝妈这时候插了一句,说“如果有外国人来中国,你们要怎么交流呢?”孩子想了想,有的说“让他们说中文”,有的回答“我会说hello啊”,答案五花八门,气氛非常热烈,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正在得以锻炼。
3、多问“为什么”,引导孩子找答案
爸爸刚买了一大盒橙汁,给宝宝和妈妈都倒在了各自的杯子里。宝宝看看妈妈的杯子,撇撇嘴,表示自己“吃亏了”,因为妈妈喝的更多,于是就有了如下的对话。
妈妈:你凭什么说自己喝的少,妈妈喝的多呢?
宝宝:你看,你杯子里的橙汁比我高。
妈妈:但是我们两个人的杯子形状不一样啊,我的杯子是瘦高型的,你的是矮胖型的。
宝宝:那……
妈妈:你要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进行公平的比较?
宝宝:那我们倒在一个杯子里比一比吧!
多问为什么,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想办法,促使他们去寻找答案。如果孩子过程中感到吃力,家长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提示。
"以上,你学会了吗?你家宝贝在刚开始冒话的时候都发生了哪些趣事,一起来聊聊吧。
@晓丹育儿,专注家庭教育,关心宝贝成长,记得关注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