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是近几年比较火的一个词语,网友们整理了对熊孩子的定义:“他们的年龄在5-12岁,有很大的好奇心,有足够的破坏力,也有充足的时间,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无厘头的举动,或者提出一些无厘头的要求让你很不耐烦,甚至是让你抓狂,但是最恼火的地方是你居然拿他们没有办法。”
原则一:通俗易懂通俗易懂,就是要让孩子能明白,要让执行的大人也明白。因为我们要知道当规则制定以后,有的时候是爷爷奶奶和他在一起,对吧?那这个规则是爷爷奶奶也要去遵守的,所以不仅要让孩子能理解,周围的大人也得能理解。
原则二:直观形象直观形象越简单越直接越没有其他可产生歧义的地方就越好。
原则三:规则最多不超过三条规则,三条以内、越少越好,因为如果这些规则我们都记不住的话,可能你别说孩子了,我们大人可能都很难保证一致。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喜欢爬上爬下的孩子,他根本意识不到他可能会摔下来。他想的就是我要爬上去摸摸照相片,我要爬上去摸一下那个玩具是什么,我要往地底下去钻一钻,看看都有什么东西藏在背后。
所以父母第一步是要知道孩子的这个行为,是想要去满足他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可以不要生硬地说不许爬,而是要去帮助他们并告诉他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做这些事,一旦有了这个思路之后,大家的思维就可以打开了,我们不是去制止这个行为,而是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让这个行为发生。这是一个特别大的区别,因为孩子做这件事情它是在满足他的好奇心。
有一些规则就是一定不能让孩子做的,但是在好奇心的层面,大家要思考的角度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可以做。比如小孩喜欢爬高,那么我们为其制定三个规则:
第一个规则就是,当他可以摸着爸爸妈妈的时候才可以爬高。为什么没有说爸爸妈妈在身边,他可以爬高呢?因为这个概念不准确,爸爸妈妈在身边有可能离他十米,也算在身边,但这时候他能爬吗?肯定不行。那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远近的概念太抽象,三四岁的孩子太抽象的概念,它是没有办法准确的和大人的想法一样的,所以当他能够摸得着爸爸妈妈的时候,他可以爬,这个就很具体了。
第二个规则,就是爬之前,应该先告诉父母,父母同意了才可以爬。这两个规则都是确保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可以做这件事。
第三,就是告诉孩子,如果当他爬上去觉得害怕了,告诉爸爸妈妈,等爸爸妈妈过来帮助他下来。生活当中发现很多孩子他爬上去了之后他下不来他很害怕,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规则意识的背后,大人们如果想的比较全面,实际上我们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也给了很多孩子方法,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可以怎么办?
就前面这个例子,我们总结一下这三条规则。第一,你在身边要摸得着大人的时候可以爬;第二,爬之前告诉周围的大人,他同意了,可以爬。第三,爬上去了想下来觉得害怕,一定要叫周围的大人帮你下来。
另外一件事我们也经常遇到,就是四岁左右的孩子喜欢收集各种的石子树叶,喜欢去捡垃圾,家里弄的到处都是,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应该知道孩子在收集树叶和石子也是它在满足自己好奇心的一种探索,所以,我们也可以制定三个规则:
第一个规则是要使用工具。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防止把手划伤,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工具,工具可以是手套,可以是钳子,总之就是要使用工具保证安全。
第二个规则是要洗手。回到家里弄完了你要洗个手,保持卫生和干净。
第三个规则是放到安全的地方。你捡回家了你不能满家里到处撒的都是对不对?要放在一个规定的地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规则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帮助孩子建立了安全健康卫生的概念,对于孩子来说意义就特别的大。
所以当父母遇到一个横冲直撞一个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到处探索的孩子,大家在制定规则意识的时候,考虑的知识点一定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可以做这个就是我们制定规则的关键点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