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了初心,我们和孩子就陷入了战争。
半途而废的琴童之路有一位家长,跟我诉苦:"孩子从5岁开始学钢琴,今年10岁。我们一家人,就一直跟孩子斗智斗勇了5年。从最初的精神鼓励到物质利诱,再到现在的责骂逼迫……
孩子,变得越来越不爱练习钢琴。亲子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
现在,孩子钢琴已经考过了六级,放弃又觉得可惜,可是不放弃,家里又鸡飞狗跳。该怎么办呀?"
(配图)
学琴的三个误区
该继续还是放弃?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这真是骑虎难下,难以选择。该怎么办呢?中国有3000万琴童,这个"鸡肋"困局,发生在80%以上的家庭。
对家长而言,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学琴,是为了考级,还是为了享受音乐?
小敏从6岁起,开始拜名师学钢琴,钢琴老师评价小可很有音乐天赋。
小敏非常努力地学琴。通过多年的坚持不懈,闯关升级,在13岁那一年,终于考过了钢琴十级。小敏感到很开心,周末终于可以和小伙伴们相约去逛街,不再需要在琴行里默默地练指法了!
小敏妈妈松了一口气,整整7年的时间,妈妈每天都很辛苦地陪着小敏练琴。弹错的时候,就用小藤条打手。错第一次打一下,错第二次打两下。每天不完成练习量就不可以吃饭,每个周末都奔波在学琴的路上。终于,解放了!
遗憾的是,从那以后,小敏好像很少再主动打开钢琴弹琴了。家里长期萦绕的叮咚琴声,好像一去不复返了。
Sharlene 5岁开始学钢琴,7岁时钢琴老师就说她没有学音乐的天赋。让孩子继续学琴,不只浪费老师的时间,也浪费父母的钱。
可是,父母看Sharlene弹钢琴很快乐,觉得喜欢音乐,比熟练掌握音乐技巧更重要。就帮她继续找其他老师学钢琴。
Sharlene非常感谢父母的决定。虽然她不是音乐神童,也没有大师级的演奏技巧,但她对于钢琴的弹奏和音乐的喜爱,不曾间断过。
后来,她获得了大学的艺术学士学位,写了一本书——《学音乐孩子更聪明》,音乐,深深地影响了她的生活。
为了考级而学琴的小敏,学了7年后很少再碰钢琴。只为了享受音乐的 Sharlene,一直坚持学习钢琴。
对于小敏,钢琴是负担。对于 Sharlene,钢琴是愉悦。
在中国几千万学琴的孩子中,真正有天赋、能接受正规的培养以及经历刻苦的练习,最终成为像郎朗、李云迪一样的钢琴家的孩子,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但是,如果使用正确的心理引导方法,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快乐。
孩子学琴的三个误区,你有吗误区一:一定要成为大钢琴家
学钢琴是一种艺术教育,目的是培养艺术情操和人格品位。钢琴有88个键,音域宽广,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感受。
研究表明,弹钢琴需要调动人体各个器官,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学习钢琴,还能系统地学习乐理,提升整个人的气质和乐感。即使最后不能成为钢琴家,学钢琴的过程,也能给人生开启一道通往美的大门。
现实来讲,琴童成为钢琴家的比例非常小,哪怕有1000个琴童,可能都出现不了1个郎朗。钢琴家刘诗昆曾幽默地讲:"如果有100个钢琴家,那钢琴家就不值钱了。他们老开音乐会,那票还卖得出去吗?"
所以,家长最好破除孩子成为大钢琴家的执念。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但是降低心中的期望值。
误区二:天赋不够不适合学钢琴
有些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天生笨拙,手指不灵活,不适合学钢琴。但适不适合学,取决于孩子的兴趣,而不只是天赋。
韩国有一位"四指钢琴家"名叫李喜芽,双手加起来只有四根手指。她从6岁起,每天坚持练习钢琴10个小时,15年来坚持不懈,最终成为韩国家喻户晓的励志钢琴家。
如果孩子天赋平平,但是对钢琴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并且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那么,是可以考虑让他学钢琴的。
误区三:学琴一定要考级
艺术教育,不应该变成"应试教育"。
但很多家长,看到美妙的音符能"兑换"成证书上的"数字"(四级、八级、十级),就会以考级作为孩子学琴的目标。很多老师,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需求,就只教考试规定的曲目,不教其他的内容。
孩子平时在学校,已经每天要面对考试成绩的压力。周末学个兴趣班,还要面对考级压力,就很容易厌学了。
晶晶考过钢琴六级以后,对学琴越来越没有兴趣,每次上钢琴课,都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父母和晶晶深入沟通过几次,同意晶晶暂时不再为参加考级而学琴。没有钢琴考级压力的晶晶,把弹钢琴当作放松的方式,每周至少练习3次钢琴,上钢琴课反而积极起来。
所以,是否考级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兴趣。考级不是学琴的目标,更不一定要每年都参加。另外,平时弹琴很难完整且流畅演奏乐曲的孩子,是不适合参加考级的。
要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制订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
帮孩子坚持练琴的三个方法大家也许会发现,学钢琴的孩子特别有气质。举手投足都有艺术家的"派头",让人觉得这是一位有被养、有品位的人。
哪怕只有千万分之一的人,能成为像郎朗一样的钢琴家,钢琴在其余的人身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钢琴带给他们的节奏感、感知度以及发现美的眼睛,能够使他们更好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活。
1、要学会把家变成培养兴趣的土壤
很多父母自己不懂音乐,没有听音乐、参加音乐会的习惯。却抓着孩子像赶鸭子一样,每周去上钢琴课。心里还自我陶醉:我为孩子付出了好多!
殊不知,乐感的培养不是从钢琴课开始的,是从家里开始的。兴趣不是老师强行挖掘出来的,而是家长潜移默化滋养出来的。
平时在家,父母可以多放一些优美的音乐,比如莫扎特、李斯特、贝多芬等古典大师的音乐。音符之美穿越时空而来,震颤着孩子的心灵和感官。
孩子对这些经典乐曲熟悉了,以后学习的时候,更容易找到音准和节奏,也更容易爱上钢琴。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怎样使孩子们对音乐产生兴趣"。
与其每天"逼迫"孩子坐在钢琴边练习,不如多带孩子听音乐会。一个好的音乐厅,一场好的现场音乐会,音乐的扑面而来感,会让灵魂颤抖。家长可以低声告诉孩子:"如果有一天你弹得足够好,也可以到舞台上去,去感动千万个人。"
2、和孩子一起约定合理的学琴目标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比较合适的钢琴启蒙老师,如果孩子能够喜欢和接受启蒙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比较容易坚持下去。
在和孩子沟通学琴的过程中,父母与老师要特别注意找到适合孩子学琴的方法,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孩子一起制订学琴目标,还可以用目标管理的量化方法。
【小工具】用目标管理的量化方法
【小工具】用目标管理的量化方法
3、三分鼓励加一分批评,让孩子动力更足
常常听到有的父母说:"你看人家隔壁的谁谁,练得比你好多了。"比较是大忌,容易让孩子有压力,产生逆反的情绪。孩子学琴,不一定要走专业路子,更多的是为了培养音乐素养,我们可以让孩子多与自己的过去比较,有进步,孩子才会有动力继续学习。
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鼓励与批评的比例建议在3:1左右,这样才会让孩子觉得有人欣赏自己,自己很适合学琴,才会有动力坚持下去。与孩子交流时,父母可以运用"描述型鼓励"的方法对孩子这样说
"你弹的这首《致爱丽斯》,节奏掌握得很好,曲谱也记得很牢。"
"钢琴老师说你学琴速度很快,有天赋,祝贺哦!"
"前半部分弹得很娴熟,后半部分也许是练习得少,可以多练几遍,会越来越好的,继续加油吧!"
"这首曲子,你弹得比上次流畅了很多。"
用三分鼓励加一分批评的方式,能够使孩子在学琴过程中,既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又找到进步的空间。
最后,父母要做好心理准备。大多数的孩子,学钢琴达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提高了,就像体育运动时到达"极限"一样,无法跨越。这时,父母可以考虑拓宽音乐曲目和音乐文化的学习。孩子的学琴之路,就会变得更加快乐和有意义。
【小工具】我的学琴小目标
【小工具】我的学琴小目标
使用正确的心理引导方法,让琴童孩子,享受音乐中的快乐
倾听心灵故事-分享育儿成长
我是@雁小小,一位4岁男孩的妈妈,一雁心理工作室创始人,也是一位终身学习者,家庭教育传播者。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持续在这个平台上分享:科学育儿和正向教养。如果我的文章能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欢迎您关注和转发,谢谢!
公众号:一雁心理
往期文章:
3岁喂饭到处追,7岁还挑食。实践证明,这四招让孩子自己好好吃饭
9岁以前的儿童叛逆期,哪五种父母,更容易遇到从小就叛逆的孩子
不敢上台的孩子,都是因为内向吗?四步训练法,孩子成为演讲达人
孩子,我该如何跟你说再见——咨询师妈妈跟四岁儿子的对话
妈妈,我找了几百个妈妈才找到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