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无痕式的引领”,在不经意间让孩子“听话”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和孩子沟通,简单粗暴的喝令制止,或唠唠叨叨的讲大道理,都不是适合的方式。遇到问题时学会引领孩子,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昨天的文章心理学:缺位或严苛的“中国式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我们从父亲的角度谈了A的案例。事实上,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过分严苛,爱讲大道理、控制欲强的父母都会带给孩子伤害性的体验,对孩子的人格发育非常不利。今天,我们继续探讨昨天的案例,谈一谈如何引领孩子的话题。

A的自述如下:

我女儿今早吃早点,没吃完,她爹就强迫孩子必须吃完,不能浪费粮食,最后孩子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吃着剩下的饭。这件事情发生了很多次,不知如何引导了。我分析的原因有几方面:首先,孩子的肠胃一直很差,遇到自己喜欢的会多吃点;其次,饭大多时候是奶奶做的,而奶奶是不注重生活质量的人,饭菜一般不太可口,她儿子有时都不想吃;最后孩子爸有时是一个对孩子苛刻的人,说话大声,表情很凶,很强势,孩子必须按他的意思办。比如今早孩子爸的原话大体上是:天天吃了要剩饭,就是不珍惜粮食,不知道粒粒皆辛苦,平时说想吃这样那样,做了你又不吃,给是浪费,你给我吃掉,不准剩饭。而孩子只说一句"吃不下",其他原因她不说,孩子不敢反抗,就一直流着泪,默默的吃掉。上学的路上也一直在默默的流着眼泪。

我当时是这样开导她的:我知道你吃不下,你爸爸强迫你吃完,你很委屈。我觉得你爸爸逼你,一方面怕你早点吃的太少,等会肚子饿;还有你上幼儿园的时候,是从不剩饭的,现在剩饭,你爸爸就觉得你浪费粮食,以后我把饭放桌上,不帮你盛好,你自己想吃多少盛多少。

家里的人,女儿最怕他爸,如果她爸不回家吃饭,或者出差,她就会很高兴,感觉很轻松。现在家里的情况是:爷爷、奶奶和我们住,因为我老公从小学习很好,现在又当着个副局长,他们家的人就觉得我老公特别优秀,他说什么都是对的,这个家也是他说了算。而我女儿现在三年级,学习只能算中上,由于我们的溺爱,有些生活习惯不太好,很多时候他爸用他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女儿,就觉得孩子这样也做不好,那样也做不好,只想着玩。每次不合意,就要被批评,所以女儿很怕她爸。我和女儿说我们分开住吧,我和她住,女儿又不同意。

在这个案例中,爸爸过分严苛,只讲道理不讲感受,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心理发育非常不利。而妈妈的"劝慰"同样不得其法。我们一起来对案例进行拆分。

1.最好的沟通方式:引领

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孩子的引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能是与孩子对话最多的人,可以说,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对孩子的影响,大部分都发生在互相交流的框架内。所以,学会沟通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孩子受到自己年龄和认知层级的限制,很多时候看问题的角度会有局限,认知会有偏颇。当父母看到这些时,应该怎样和孩子沟通才能达到自己期待的效果,其中大有学问。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简单粗暴的命令、喋喋不休的讲道理,或者是无孔不入的教导..这些方式都会使孩子产生"被伤害感",从而有委屈、愤怒等情绪的出现。当孩子一旦和父母的教导形成对立的模式,父母说的话就很难再被孩子听进去了。这个时候,父母又会抱怨孩子逆反难管,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父母是能够抱持孩子的情绪,为孩子提供holding environmen(抱持性环境),同时能够润物细无声的引领孩子,在孩子遇到问题和挫折时,父母能够"无痕的"让孩子"看到"问题,同时引领孩子主动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举一个例子,最好的引领方式是:屋子里有一扇窗,父母带孩子走进屋子,引导ta四处环看,孩子惊喜的发现那边有一扇窗户,这时候父母在一旁微笑的鼓励孩子去窗边看看,孩子走到窗边探出头,发现窗外有无限美丽的风景,知道之前自己的视野只局限于房间内是不够开阔的,这时,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在无形当中便获得了丰富。

而生活中父母经常采用的方式是:拽着孩子走到窗边,然后打开窗户,喋喋不休的告诉孩子外面的景色很美,你快点吸收一下。结果是孩子索然无味,毫无兴趣,甚至很想退回自己的蜗牛壳不再出来。

"引领孩子"是一门高超的技术,需要父母有耐心,更需要父母有智慧。但是一旦父母get到了引领孩子的智慧,那么亲子沟通将变得非常顺畅,孩子的情绪减少,学习效率和效果也就大大增强,因为从本质上说,学习只是孩子人格完善程度的其中一个具化表现形式而已。

2."引领孩子"时的常见错误

道德绑架和虚假豁达是父母与子女沟通时常犯的错误,很多父母在沟通时,常常自认为自己已经充分理解了孩子,喜欢给孩子讲道理远多于"贴住孩子的感受"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方式会令孩子感到十分委屈,自然沟通效果也大打折扣。

在本文中,妈妈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与孩子的沟通结果也并不好。

① 虚假共情

人际沟通时,最忌讳缺少同理心,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虚假共情带来的伤害。在本文中,妈妈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吃不下,你爸爸强迫你吃完,你很委屈",这句话妈妈的本意是共情女儿的委屈。但是这样的沟通方式却忽视了两个问题。第一,既然知道孩子委屈,为什么在事发当时不站出来维护孩子?第二,"包办替代"了孩子的感受。

换位思考,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呢?这样的共情方式能否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至少,这不是一种更"正确"的沟通方式。在这里我们需要提醒妈妈的是:如果丈夫对待孩子的态度是简单粗暴型的,那么比起事后对孩子的虚假共情,孩子更需要的是有心理力量的母亲。

妈妈事后的这种劝慰,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无力的,因为在当时妈妈也不敢站出来为孩子说上一句话,孩子面临的,不仅有"蛮横的"父亲,同时还有"软弱的"母亲。这种组合会令孩子感觉到绝望。

真正"好"的父母是慈爱而有力量的,这一点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有所探讨:"爱"与"溺爱"不是一个概念, "规则"更不等同于"控制"。

在很多家庭中,爸爸过分强势,对孩子十分严苛,而妈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们内心害怕冲突,所以最多在事后对孩子进行一些虚弱的共情,这种家庭模式会令孩子内心缺少底气,很难成为一个内心有力量和原则的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父母需要"看到"孩子的情绪,但是不需要"包办"孩子的情绪。恰恰相反,父母还应该在生活中尽量避免引导孩子过分关注自己的好恶等“情绪化”的内容。比如最常见的是孩子下学回来,父母问孩子:"今天开心吗?"这就是一种非常不恰当的提问,这样会无意识的引导孩子总是关心自己的情绪。正确的提问方式是:"今天发生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会引导孩子将关注点放在"事情"而非"情绪"上。

在本文中妈妈直接替孩子说出了"委屈"的情绪,实际上这样做等于阉割了孩子自己表达情绪的能力,替代了孩子的情绪,这种沟通方式并不能达到共情的效果,可能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委屈感。

② 道德绑架

生活中,爱讲大道理的父母一般都有"道德绑架",这样的沟通方式会令孩子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孩子会被这些“听上去很有道理”的道理捆绑,无力反抗,同时,这样做还会压抑孩子真实的情绪。

比如在本文中,妈妈在劝慰女儿时说"我觉得你爸爸逼你,是怕你早点吃的太少,等会肚子饿"——这是妈妈替爸爸勒令女儿不许剩饭的辩解,我之所以用"辩解"这个词,是因为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首先,如果这是爸爸真实的意思,那么爸爸是否在严苛的勒令孩子必须吃完饭的时候这样表达过?如果当时没有,事后妈妈又找了这样一个理由劝慰孩子,那妈妈的说辞,实际上就是在为爸爸的强势披上一层"遮羞布",这种所谓的"好心",除了让孩子感觉到委屈之外,毫无意义。很多人用"刀子嘴豆腐心"来为自己的语言暴力狡辩,但实际上,这世界从来没有什么刀子嘴豆腐心,只有"刀子嘴,刀子心"。如果父母真的是担心孩子吃得少会饿,则完全可以不采用这种"强迫孩子必须吃光"的方式表达,我们必须清楚一点:如果"好心"没有正确表达,那所谓的"好心"也不过是自己粗暴举止的遮羞布而已。

其次,从和妈妈的沟通来看,爸爸实际上是经常打着"树立规则"的幌子宣泄着自己的控制欲,这种"攻击性表达"和"强迫性行为"在其宣泄的时候,根本顾忌不到"为孩子好"的目的。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时候,当父母本身人格发育并不完善的时候,"父母"这个身份包裹下的巨婴灵魂,并没有那么多的善意,很多时候,他们的发脾气、控制,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巨婴式的自恋,仅此而已。所以,不要因为有了"父母"这个身份的天然庇护,就可以粉饰自己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只有真正慈爱而有规则的父母,才有资格称为合格的父母,否则就只是行使了自己生育权利的巨婴而已。

③ 乱贴标签

这也是父母们常见的不恰当的抚养方式,成年人,尤其是在人格方面缺少灵活性的成年人,内心往往有泾渭分明的规则/标准,这使得他们看待事物的时候非常喜欢用评判性语言或者给对方乱贴标签。这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简单粗暴。

举个例子,孩子考试有一些会的但是没做对的题,家长就会说孩子粗心马虎,孩子今天不想上课外辅导班,家长就说孩子懒惰,孩子上学迟到,家长说孩子墨迹…类似的情景在生活中不胜枚举。

家长习惯于给孩子的行为定性,贴上标签,尤其是负性的标签,这也做会产生很多不好的影响。第一,是对孩子行为的负性强化,本来是一次偶发事件,但是经过父母的强化,反倒让孩子在潜意识里加深了印象。第二,是会让孩子产生"投射性认同"——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也就是会认同来自权威的"期待"(虽然这与父母的真实期待背道而驰),并使自己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第三,经常使用武断的评判,尤其是负性评判,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变得自卑、敏感,还会使情绪得到压抑。

在本文中,妈妈替爸爸的行为寻找"合理性",她说:"你上幼儿园的时候,是从不剩饭的,现在剩饭,你爸爸就觉得你浪费粮食",妈妈的解释,实际上是对爸爸的行为的一种合理化,换言之,爸爸的生气是有道理的。

妈妈的这种做法,压抑了孩子真实的情绪——既然爸爸合理,那"我"就是错的,那"我"被爸爸骂,就是应该的。同时,也和之前的"虚假共情"相互呼应,给到了孩子二次伤害。我们一直在说,对待孩子,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情绪,有条件的规范孩子的行为。显然,不管是合理化的"辩解",还是对孩子实施的道德绑架,都会使孩子真实的情绪得到压抑。人的"问题",大部分都可以追溯到"情绪"上,孩子如果有大量的情绪没有得到即使的宣泄和有效的疏导,就会进入潜意识,成为潜意识里的"伤",并在日积月累中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孩子需要规则,但是更需要家长使用恰当的方式树立规则,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使用控制、简单粗暴、唠叨、讲大道理、道德绑架等错误的方式为孩子树立规则,不但不能很好的树立规则,反而还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孩子的人格发育。所以,不要再为自己并不懂得真正教育的真谛找各种借口了,这样的合理化借口会让孩子更加委屈无助,而且愤怒。

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变得那么叛逆?除了年龄段本身的特点之外,更和在幼年自身力量不足时受到了来自父母过多的控制、强势、严苛甚至是社会性羞辱有关,小的时候,父母是孩子眼中不可违逆的权威,他们表现的很乖,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压抑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这些进入潜意识的情绪,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易激惹、越来越偏执、叛逆。所以,不要为小时候孩子的听话乖巧而沾沾自喜,家长应该时常自省:孩子的乖巧,到底是畏惧父母还是真的性格平和?

④ 包办替代(共生关系)

这同样是家庭教育中父母常犯的错误之一。包办替代,其本质是一种越界的表现,即父母与孩子没有边界,常常越过孩子的边界,对孩子进行干涉。包办替代和指手画脚,其实本质上并无区别,都是对人际边界的模糊。

很多父母与孩子长期处在一种"共生关系"中,在这种关系里,父母与孩子边界不清,这就导致了很多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经常处于或溺爱包办或强势控制的两极,很少有合适的"度"。

我们总在说要尊重孩子,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是道理讲了一千遍,但父母就是不放手。

心理学中的共生关系指的是:①我的事是你的事。②你的事是我的事。③一切的事情都是我们共同的事情。而界限意识强调的是:共同的事情我们要达成协议,并且我们要遵从这种协议。其他的时候,我不需要和你达成协议或者听你说的,你也不需要听我的。

共生关系的本质,其实就是剥削。父母不愿意给予孩子人格上的独立,其实本质就是在用亲子关系剥削孩子的心理发展空间。很多人格成长不好的人,从小被自己的父母"剥削",长大后再用同样的方式"剥削"自己的孩子,还美其名曰"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这实在是一种可悲。

妈妈在和女儿沟通的时候,替代了女儿的情绪,并且主动提出了"解决方案"——"以后我把饭放桌上,不帮你盛好,你自己想吃多少盛多少",貌似都是为女儿考虑,为女儿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上是剥夺了女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办替代不止是生活上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包办替代,比如替孩子做好一切,甚至连穿什么内裤都洗干净放在床头,同时也包括包办替代孩子的情绪、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方面,从这个角度说,如果父母"情商太高",什么都替孩子想到,那么孩子一定是比较"懒"的,因为ta什么也不用想,父母就准备好了。做父母的,需要时常觉察,自己是否越界,是否经常剥夺孩子的界限。

3.get引领孩子的要素

总有人说,看了半天还是不会,对于这些读者,我要说两点。第一,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特效药,今天服用明天见效,或者有现成的模板,套上就用。真正的知识变现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不管是看书学习还是读自媒体,任何观点的输出都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从"没听说过"到"听说了解"是一个阶段,但是从"知道"到"内化吸收"是另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要仔细品味,时常练习,反复觉察,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观点真正变为自己内化和吸收生活习惯。第二,很多时候,我非常仔细的拆分了"错误的"做法,其实也就等于是告诉了读者"正确的"方向,因为你知道了雷区,避免去踩,然后朝着雷区相反的方向去努力,其实就是正确的方向。

同一篇文章,每个人吸收的内容和感兴趣的点都不一样,同样是对"错误做法"的拆分,有的人如芒在背,感觉都是对自己的指责,有的人醍醐灌顶,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以前那样做是错的,还有的人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思考力不同,认知不同,目标不同,结果也不同。

引领孩子同样是一个需要家长动用思考能力的"技术",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能提供的,是一些思路,但是具体执行和操作,还需要各位父母的内化吸收。

① 首先处理孩子的情绪。

有情绪挡着,就一定不会有良好的沟通。所以,和孩子沟通要首先处理孩子的情绪。

首先,在处理孩子的情绪时,家长要稳定,也就是说,家长能够接的住孩子的任何情绪。存在即合理,只要孩子有情绪,从ta自身的系统来说,这个情绪都是正常的。对待孩子的情绪,家长一定要无条件的接纳,只有做好这一步,后面才能做到引领的有效性。

其次,在处理情绪的时候,如果孩子有很深的愤怒情绪,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先对情绪进行宣泄。这个时候的宣泄可以是无理智的。做完了宣泄,然后家长再让孩子做理性的宣泄。可以问孩子:如果你现在换一种比较理智的宣泄方法,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第三,引领孩子对情绪命名。家长不要包办孩子命名情绪的能力,而是要启发孩子自己说出来,当情绪能够准确的被命名,ta的威力也就减弱了大半。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就很理智而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情绪是由什么组成的。清晰,意味着理性的回归。

第四,在引领孩子情绪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恰当的共情。很多时候,家长只需要一些身体动作,比如点头,倾听、耐心等等,就可以有效的承接孩子的情绪,并不一定非要过度共情,说"对,我很理解你,你真是太委屈了"等等这样的话,过度共情会让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问题。

② 启发和提问的方式

引领孩子的时候,多使用问句,启发孩子的思考。例如:

你怎么看待爸爸对你的训斥?

你希望他怎么做?

他那样说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如果换成你希望的方式,你的感受是什么?

那你可以尝试跟爸爸沟通,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吗?

为什么呢?

如果你这样说,结果会怎么样?

如果你那样说,结果会怎么样?

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你希望妈妈怎么做?

你觉得爸爸那样说,除了你认为的在骂你以外,还有其他可能吗?

……

问题不是固定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但是大体的思路,是引导孩子自己进行思考,引导孩子看到同一现象背后的多种可能,丰富孩子的认知,以及引导孩子自己想一些应对办法。

家长尽量要少一些评判性语言,多以中性的词语引导孩子。

③ 对孩子的思考和探索表示鼓励

在引领孩子的时候,当孩子说出一种现象的多种可能时,父母要给予肯定,肯定孩子丰富自己认知的行为,这样的肯定,对孩子多角度看问题,少偏执和受害思维非常有益。

同样,对孩子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当孩子遇到问题想出来的解决方案越多,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的心理状态就越稳定。

最后,要对孩子说"试试吧",这样做,是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考去实践,不管结果如何,家长都对孩子的行动和思考表示出鼓励的积极态度,这会让孩子有敢于试错的勇气,而不是畏畏缩缩,前怕狼后怕虎。但是生活中,很多家长的操作都是反的,当孩子提出一个想法时,家长往往大惊小怪,提出各自失败的可能性,家长貌似是考虑周全想让孩子少犯错,少走弯路,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也变成一个胆小、缺少探索精神、保守固执的人。

说到底,引领孩子,做孩子的合格父母是一件需要付出心血的事,生一个孩子,只是当父母的起点,而真正的学会给孩子恰当的、正确的爱,才是为人父母的终极目标。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各种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

"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