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 雨果
“妈妈,我好怕,外面有怪兽。”
“妈妈,我不敢一个人睡,鬼就躲在窗户后面。”
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另一种情况。
“妈妈我怕!”
“你怕什么?”
长久的沉默后,
“你到底怕什么?”
“不知道,我就是怕。”
孩子们所怕的,都指向一个词叫做黑暗。
怕黑是人类的天性,是隐藏在DNA密码中对黑暗的集体恐惧。
在孩子本该分房睡的年纪,为什么会怕黑呢?有几种原因。
1.泛灵心理:分不清虚幻和现实
泛灵心理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他认为,孩子3,4岁以后,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就是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活动能力的东西。比如,孩子会抱着枕头“谈心”,会和布娃娃“讲话”......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孩子在黑暗中,有更强的想象力,变得更加恐惧黑暗。
2.不适龄的游玩参观
每个父母,都希望让孩子从小见识各种东西,增加各种生活体验,以激发孩子求知的兴趣,保持丰富的想象。
而有些地方,太早带孩子去,起到的是适得其反的作用。
比如,我有一次带孩子去香港科学馆玩,刚好他们有展出木乃伊,我便带孩子参观。结果从那之后,孩子在黑暗中害怕的东西又多了一样,担心木乃伊随时会来。
同样,像一些陵墓类的旅游景点,也不太适合过早带孩子去。
3.不合适的影视动画片
有些影视作品,动画片有时为了追求真实,同样也起到了吓人的真实效果。
比如《捉妖记》,孩子们看得时候可以开开心心,可能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担心妖怪会出现在床底下。
比如《釜山行》,许多大人看完以后都头皮发麻,半夜醒来想起来都会害怕,更不适合给孩子看。
4.不当的恐吓玩笑
有些时候,大人们(特别家里的老人)不太注意,喜欢在餐桌上讲些神妖鬼怪的故事,比如农村里的阴差抓人,深山里的植物成精之类。他们讲的时候,图自己开心。却没想过,旁边还单纯的孩子,会认为都是真的。
还有些时候,大人会吓唬孩子:“再闹,把你关在小黑屋里不许出来”。
这些做法,都是加重了孩子对妖魔鬼怪,对黑暗的恐惧。
5.害怕分离,缺乏安全感
有些孩子怕黑,是不愿意与妈妈分离,一个人在黑暗中,觉得没有安全感,因此哭闹着找妈妈。
对于怕黑的孩子,家长们都用了什么错误的方法呢?1.“你别怕”
在孩子跟我们倾诉“妈妈我好害怕”的时候,我们的回应“你别怕,没什么可怕的”,其实一点都起不到安慰的效果。
看过一句话,说:
告诉一个狂喊害怕的人别怕,就跟对一个在你面前疼得满地打滚的人说“你不疼”一样,特别残忍。
这样的安慰起不到作用不说,还加重了他不被理解的委屈。
2.不理解的打骂
有些家长并不能理解孩子的害怕,觉得孩子大惊小怪,没事找事。
有个网友说:我从小就怕黑怕鬼,小时候家里开饭店,爸爸妈妈总是很忙,晚上都是让我一个人回家睡觉,和我妈说我害怕她总会骂我,我就不敢再说了,一个人躺在床上吓的睡不着觉,从小到大睡觉都会蒙着头。我以为长大了就不怕了,因为大人好像都不怕黑不怕鬼,可是我马上30了,一个人睡觉胡思乱想,还是会很害怕,这辈子估计胆大不起来了。
还有个网友说:我妈压根就不信我,说“心里没鬼的人怎么会怕黑呢”,我真的不知道我哪里得罪她了。
3.引导他说出来,加重了他的恐惧
有个网友说:我和我弟年龄差十岁,他五六岁的某天晚上玩累了就和我睡一起,他也怕黑。
弟弟:姐我怕黑,你把灯打开吧。我:怕黑?为什么呢?是黑暗里有东西吗?弟弟:嗯,姐我怕。我:你害怕的东西是什么样啊,不要怕,姐姐会保护你的弟弟:是怪物我:那它长什么样?弟弟(往我怀里缩):嘤嘤嘤我不敢说,姐你开灯吧,快开灯
本来以为孩子说出来会好一些,结果可能会更糟糕。
那面对怕黑的孩子,家长到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1.用安慰剂效应来分散注意力
“安慰剂效应”最早是Henry K. Beecher提出来的,它通过提供一种“安慰剂”,给对方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
举个例子来说,有个小孩爬山时牙痛,不愿再爬。爸爸给他递了一粒绿色的“药丸”,并且说:“我早就预料到你会牙疼,吃了就不疼了。”孩子吞下后,说感觉好多了。其实这个爸爸递给他的只是一颗巧克力糖。
同样,孩子怕黑的话,家长也可以试下“安慰剂效应”。
有个爸爸是这样做的,他送给儿子一支“神奇”的手电筒,爸爸说:“这支手电筒的灯光是蓝色的,你打开照一照,就能赶跑黑暗中的所有让你害怕的东西。”小男孩躺在黑漆漆的房间时,打开“神奇手电筒”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扫射”。最后心满意足地跟爸爸说:“爸爸,房间里的黑暗怪兽全部被我消灭掉了……”说完就倒头就睡。
当一个孩子相信了安慰剂的作用,他便容易向“暗示”靠近,直至“自证预言”。
2.不讲道理,讲绘本故事
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听道理。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绘本故事的力量,来帮助孩子克服黑暗恐惧。
跟这方面相关的绘本也很多,比如:
《你好,夜精灵》
这是一个探索夜世界的故事,读这样的故事,孩子会做彩色的梦!
《怕黑的小北极熊》
这本书用充满趣味的语言和惟妙惟肖的插画对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模拟,并在潜移默化中给予解决之道,读来引人入胜。
《我的床下有鬼吗?》
这是一本用爱驱走孩子心中的“小鬼”的故事,故事里的小企鹅并不是真的害怕黑暗,他期待的是父母的关注,企鹅爸爸有耐心的陪伴,让孩子在父爱中勇敢地面对困难。
《黑暗》
这是一本很懂孩子心理的绘本故事。恐惧可以有另一种表达方式,理解孩子的怕黑心理,然后用一种幽默的表达方式,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吃掉黑暗的怪兽》
这是一个别出心裁的有趣故事,它告诉我们,黑暗并不可怕,甚至有时还很温柔可爱,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有了黑暗,光明才真正的可贵!
用一个个温暖有趣的故事,让孩子知道,黑暗并没那么可怕。
3.训练孩子适应黑暗
对于缺乏安全感,希望睡觉时妈妈一直陪伴的孩子,妈妈们还可以尝试《正面管教》里的方法,逐步训练孩子的适应黑暗的能力。
准备几个沙漏,分别是1分钟,3分钟,5分钟,10分钟。
先做开灯训练,首先给孩子1分钟的沙漏,告诉孩子妈妈先离开一下下,沙子掉完后,妈妈会回来陪他,然后慢慢从3分钟到10分钟,到更久。
几天后,只开小夜灯,开始做黑暗训练。妈妈在黑暗中先陪伴孩子10分钟,一段时间后逐步递减到1分钟,最后到讲完睡前故事就离开。
当然,训练的过程中,绘本或者安慰剂可以同步进行,让孩子逐步习惯和接受。
最后,想说的是,孩子小时候对黑暗的恐惧情绪,如果一直没有得到接纳和解决的话,到长大都不会好起来。
因此,家里如果有怕黑的孩子,可以试一下上面的方法哦。
"我是树熊妈妈,也是8岁男宝的妈妈,在育儿的路上,让我们逐渐完美!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