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比起妈妈的十月怀胎,第一个孩子的降生对于很多爸爸来说是一次身份的突变,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适应。当了爸爸的人,应该有过被孩子的哭闹搅得心烦意乱,和莫名其妙被“室友”嫌弃的经历吧。
《请回答1988》剧照
第一次为人父时,面对前面这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爸爸们茫然过、焦虑过。在育儿路上摸着石头过河,仿佛西天取经般困难重重。
在育儿的漫漫取经路上,各位爸爸各显神通、跳坑打怪,升级的过程中有消极也有积极,有欢笑也有无奈。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几种角色有没有你们家的爸爸呢?
各显神通的爸爸们
唐僧爸爸
这类爸爸本身起点较高,他们头脑聪明、事业有成、充满上进心、十分有毅力,在家庭中起着定海神针般主导作用。他们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着自己专业的见解,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上心。
大海航行靠舵手,“唐僧爸爸”就是一位出色的舵手,带领全家沿着培养牛娃的航线上疾驰。在这期间,他们也不忘提升自己的价值,身体力行地为孩子做好榜样。
但是由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类爸爸通常无暇顾及日常生活方面。用葱妈同事、某“唐僧爸爸”配偶的话说:“四体不勤、只有嘴勤。”他们会使唤家人,尤其是自己的老婆。“唐僧爸爸”的配偶除了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当起全职助理,还得进行自我学习与提高,按照“唐僧爸爸”的安排紧紧跟上脚步,不能拖全家后腿。如果某一天家属撂挑子自暴自弃,“唐僧爸爸”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来“打动你”。让你心服口服地继续为他做事,只求他“别再说了”。
《大话西游》剧照
大师兄爸爸
这类爸爸全部精力都用来工作,赚钱养家。因为工作压力大,陪孩子的时间比较少。他们的思维简单直接,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可以搞定一切。孩子要的他们都给,但是缺少与孩子、与家人的沟通。
“大师兄爸爸”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十分主观的,认为儿子听爹的话是天经地义。他们在和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会很不理解:“我什么都给了你,你为什么还这样?”“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了谁?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
亲子关系并不适合“爱你在心口难开”。一味地觉得付出就有回报,却不讲究方式方法、不交流沟通,最后只会造成道德绑架,令关系越来越僵。
二师兄爸爸
这类爸爸经常被称之为“猪队友”。他们很少参与孩子的成长,对于他们来说孩子的降临并没有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在育儿的过程中,笨手笨脚的爸爸往往遭到孩子妈嫌弃,进而有意无意地将他与孩子“隔离”,由孩子妈自己负责孩子的一切。或者家里奶奶爷爷帮着带娃,觉得自己的儿子还是个“宝宝”,舍不得让他感受到育儿之苦。
如此一来,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没有任何家庭分工、没有参与过育儿过程的爸爸逐渐变成了“二师兄爸爸”。他们觉得家人带娃是理所当然,自己依旧过着和没娃时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不过用人手短吃人嘴短,有些“二师兄爸爸”拥有抹了蜜一样的嘴,能哄得家人开心,心甘情愿去干活儿。
沙师弟爸爸
这类爸爸通常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他们没有远大志向,只想踏踏实实过好眼前的小日子。在家里闷声干活,也不是说了算的地位,重大决策一般都指不上他。虽然在外人眼里是“不求上进”,但是在育儿方面他们是妥妥的主力,是老婆的忠实小帮手。
他们可以身兼司机、厨师、保洁多种职能,承包家里脏活累活。照顾孩子、陪伴孩子全都不在话下。更高级别的“沙师弟爸爸”还有左右逢源、沟通维护家庭成员良好关系的功能。
《小欢喜》中的方圆就是个高阶沙师弟爸爸
总的来说,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爸爸。自己家里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无完人,眼睛总望着别人家孩子、别人家老公/老婆,何不想想自己有没有达到别人家的爸爸/妈妈标准呢?
在亲子关系上,适当的参与是增进良好关系的第一步。不要不闻不问,也不要完全控制。如何把握这个度,确实值得思考一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他们第一个认同的榜样就是父亲。在父亲的身上,孩子能观察到很多东西:什么是男人,什么是父亲,什么是丈夫。这些从小建立起的认知,对孩子影响都是终身性的。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对培养孩子的婚姻、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认为:父亲越早介入孩子的抚养越好。她阐述过一个好父亲的标准有三点,这三点是逐步递进的关系:
第一, 一个最基本的好父亲是一个好人——一个好公民、好邻居、好员工。
第二, 即使你对孩子养育的介入是有限的,可能不能具体到教孩子怎么拿筷子,但你必须关注到孩子的价值观,敢于明确表达是非。
第三, 一个好父亲对孩子的这些教育不是通过冷冰冰的训练达成的,父亲和孩子之间要有积极取向的、建设性的情感互动。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 “一想到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通过考试, 就觉得毛骨悚然。”虽然我们没有考试,但是不耽误我们自学成才。看着眼前可爱的孩子,相信我们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