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在幼儿园对同伴“动手”或者被同伴“动手”弄伤的事情。小朋友之间互相动手有时也在所难免,家长其实也很矛盾:
◆该继续鼓励孩子互助友好,还是为了避免伤害远离一切被伤害的可能?
◆除了教孩子不要侵犯别人并注意自我保护之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究竟要不要告诉孩子对于挑衅者必要时也要还手反击(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呢?
怎样才是最有效、最正确的解决方法呢?听听幼儿园老师赵丽的建议吧!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被别人欺负心里不爽,就告诉他“别人打你,你就打他”。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三番五次之后,孩子会成为班级里的“小霸王”。他们总打别人,即使其他小朋友没打他,他也动手;或者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他也要打人。
另一些家长觉得“防御”比较重要,一味告诉孩子“下次离动手打人的小朋友远一点,如果他要动手,你就用胳膊肘挡或者退开”。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孩子对于一切同伴与自己的身体接触都极为敏感,甚至因为怕受到同伴的“动手”伤害而自我孤立起来。
要避免第一种情况,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对同伴“动手”的各种原因。学龄前的孩子对同伴“动手”不一定就是攻击性行为,背后有很多不同的原因。
原因一:以为“动手”是交往方式学龄前的孩子从家庭的小环境过渡到幼儿园的大环境,所有的交往技能都是通过对成人的模仿而学习的,并在幼儿园的大环境中加以实践运用。对于自己看到的成人之间、各类影视节目之中的交往方式,孩子们往往因为不具备判断能力而不加区分地全部用来实践,这就导致“动手”的交往方式不可避免。这样的小朋友,打人根本不是因为要攻击对方,而是向对方表示友好,或把打人当作好玩,只是他的行为不懂得轻重。
家长如何做
1在宝宝入园之前和入园之后,家长都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孩子正确的同伴交往方式。如,想和某位小朋友打招呼一定要用嘴巴说“你好”;喜欢某位小朋友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直接说“我能和你做好朋友吗”这样的话,尽量淡化孩子喜欢“动手”的行为。
2另外,家长有必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陪宝宝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3在家中,家长要用自身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宝宝,不要让不良的行为习惯传给宝宝,夫妻之间和睦的交往以及长辈之间尊敬的交往都是孩子模仿的好榜样。
有很多孩子喜欢对同伴“动手动脚”,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身体接触。他们有的喜欢用自己的脸去碰同伴的脸,有的喜欢用手去摸同伴的头,还有的喜欢把自己的身体躺在同伴的腿上。他们这样做的同时,并不能了解同伴的想法,有相同爱好的小朋友当然不会有不恰当反应,但不理解的孩子就会认为这是在侵犯自己,后果就是二人不断地“还手”。
家长应该如何做
其实,孩子喜欢这样的身体接触是很正常的行为,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交往和适应。
1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正面引导,让孩子明白适当的身体接触应该在建立了友好关系以后才可以发生。
2而且,要通过与孩子的亲身互动来让孩子明白,哪些身体部位的接触是允许的,哪种力度的身体接触是小朋友可以承受的。
3重要的是在孩子喜欢的基础上引导正确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否定或强加家长自己的观点给孩子。
首先,学龄前孩子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学龄前孩子大多数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他们总认为这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在幼儿园里就经常发生争抢玩具的事情。因为孩子的语言发展滞后,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和小朋友的问题,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
其次,是家庭因素造成。独生子女家庭,祖辈过分溺爱造成孩子非常任性,在与小朋友交往中发生分歧,他不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选择打架或骂人的方式。或者父母太忙而忽略孩子、很少与孩子交流。
缺少爱的孩子,往往会发展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封闭自己内在的需要,表面上显得乖巧听话;还有一种就是富于攻击性,用暴力去保护自己。
家长应该如何做
对于爱打人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能以暴制暴,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当孩子感受到被爱之后,内心的安全感逐渐增加,慢慢地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好的一面。
此外,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减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这样也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需要在父母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正确的社会交往方法。
其次,要教会孩子保持冷静,你可以教他一些让自己从争执中平静下来的方法,比如背诵一首诗,或慢慢地进行深呼吸。
其实,适当的争斗对孩子是有益的。因为争斗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争斗也是一种锻炼。孩子正是在打打闹闹中学会评判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学会以适当的方式与人相处,逐步完善处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