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第三个阶段:故事阶段
正确的说,奶爸奶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好的拥有正确的阅读习惯,让他们省心呢!
那么进入到故事阶段的孩子来说,我们父母给到怎么样的阅读陪伴,才是优质的有效的呢?简单来说,就是要有相互之间的讨论。
为什么说要有讨论呢?因为讨论的前提是思考,只有你去思考了,才会提出质疑,才会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看法。
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已经具备了这种阅读能力呢?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在这里,只谈一点点看法。
当我们带着孩子去阅读的时候,以前孩子经常是看自己喜欢看的图片的,现在呢,不会仅仅就看着自己喜欢的图片,而是去看和这个绘本文章有直接关系的图片画面了。
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和我们大人一样,更多是关注主要人物了,附带的东西就不是主要去看了。这就说明了孩子已经到了故事阶段了。这个需要家长自己去关注,如果你不关注,那我也没有办法。
如果说孩子已经进入到这个阶段,我们可能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方法给到孩子。简单来说就是承前启后。一个是前面的看图阶段的核心要素不能丢,而且还要继续践行下去,不能有任何耽搁。单个词语的运用,加上长句的使用,完整句型的驾驭,都是提升孩子能力的点。
第二个是建立在第一个的基础上的,如果孩子的第一步走的不错,语言能力有很大的提升,那么就需要确认一件事:孩子的语言能力是不是足以比较流畅的把一件事说的清楚。如果可以,那就开启第二步骤。如果没有达到,切记拔苗助长。
第二个就是在孩子可以很专心的阅读听故事时,而且还可以很流畅的把一件事说明白,那么,我们就要机上一个操作:互相讨论。这个是此阶段的重点把握点,也是最需要去做的事情。
因为只有在讨论的过程中,才会有很好的反馈出现,比如:逻辑的出现。其实你知道,孩子是没有逻辑的,所以才要去培养。
在从事多年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家长问:我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可以接受我们的讨论?
其实就是说,我们该怎么去做?
我个人认为,有那么几步需要取走:
一,确保明了。我们需要十分的保证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理解我们说的内容。就是说孩子是不是真的知道我在讲的是什么?
二,回忆与料想。回忆就是,这个故事讲完之后,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是不是还记得?记得的内容是那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进行我们说的下一步【料想】,用已知的部分去猜测未知的部分,或者说让孩子自己去想故事的进程是怎么样的?当然,这里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孩子对故事有一定的理解。
三,深入反馈加讨论。什么叫深入反馈,就是在孩子和父母共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给到孩子关键知识点的刺激,以期孩子给到合适的回应,当然吗,这回应不一定就正确哦。另外我们还可以做一做不受束缚的思考,让我们宝贝的思路飞一飞,不受拘束。
结合实际,做一个细致的展示,将我们说的三个点,再详细的剖析一下。
首先是我们说的确保明了。这主要在于两个方面。我们知道孩子不是大人,对事物的了解和掌握还在非常低的,你觉得你说的很清楚的情况下,可是对于孩子来说,确实非常非常的模糊;或者你说的一个意思,他理解的又是另一个意思。这就是我们大人和孩子的区别了,别不在意,也别太闹心。这是很正常的。只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反复去确保,孩子所理解的不能有偏差。
怎么确保呢?就是问问题:比如,你问孩子,爸爸刚才说的这个这个,你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个人做了什么事情?是怎么去做的?他有没有拿什么东西?等等。最好的情况是孩子在你读的时候,不间断的给你来几个问题,也就是他自己会在确认这个故事到底在讲什么。
有时候,我们买的书,可能会有一部分的难懂的字,我们可能会更换一个简单的词语去方便孩子理解,建议其实不用这么去做,我们只要做到正常的逐字逐句念给孩子听就好了,真的要确保的话,就问问孩子,假如孩子是知道的,就跳过去,不知道嘛那你就费点心思解释解释。
比如,故事会说【老态龙钟】,你千万别换成了【老的不行】,这就完全歪曲甚至是将字的那种深层的意境全部掉掉了,你可不要以为孩子听不懂,他们很机灵的。一定要相信孩子们哦。
你可问问孩子,如果孩子说大概是老了不方便走路,就表示他懂了,如果不懂,就跟他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会在阅读中不断累积新的语汇,如果你每次都先帮孩子简化,他反而就学不到新词了。
当他听懂故事之后,就可以开始做回忆和料想了。你可以在故事有出人意料的发展时,问孩子说「二娃走进山洞里了,我们要看下一页之前,你知不知道牠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孩子可能会说他的想象。那你就可以问他「为什么牠会发生这个事情呢?你觉得呢?」让孩子往下料想。
为什么孩子可以料想?料想不是乱猜,而是孩子根据之前阅读的经验,根据故事里头的线索,去揣测接下来的情节。所以你叫孩子去料想故事,就是让他练习整理之前得到的讯息、然后去推论的一个逻辑思考过程。
一本书孩子还不熟悉时,通常都会要求你反复讲好几次,前在每次反复讲的过程中,你每次都可以问问预测的问题,你可以问问「接下来呢?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呢?」这个步骤就是推测,同时也是复习。
当孩子熟悉情节之后,就可以把预测再进一步,改成「如果他当时不这么做,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或是「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让孩子试想不同的结局和可能性。这又比预测更高一层,进入沙盘推演、多角度思考的境界。
不管孩子怎么答,别批评他,可以说「真的啊,你觉得会这样啊!」你也可以顺便分享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也来料想推演,孩子会从你的分享得到新的领悟,于是一次一次的料想推演,他就会产生新的想法。
接下来是回忆。就是故事讲完之后问问孩子「你还记不记得这个故事讲什么?」你叫他讲,就会发现,孩子刚开始回想的时候,他是跳跃式的。明明一个故事你是很顺的讲下来,他回想的时候,一下讲这里、一下讲那里。这种现象不只发生在孩子身上,我们大人也是。
同样的道理,你讲一个故事给孩子听,讲完之后你问他说刚刚我讲什么,你会发现孩子说出来的点可能让你非常惊讶。
别小看“回忆”这件事,脑袋想和嘴巴说出来是两回事,要能回想又说出来,孩子要有好的组织能力,才能把脑袋中散乱回想到的讯息,通过口语,串连成完整的语句。
一开始孩子通常是随便的点状的乱回想,想到什么说什么;慢慢地他的回想会变成线状的,甚至依故事的时序来回想;最后发展成能用口语有顺序的把故事情节完整说出来,这就说明孩子在用大脑重新整理和组织内容了。
这个过程中,仔细观察孩子的变化,你会体会到他的思考质量和口语的进步过程。
做了「料想和回忆」之后,就可以进行到「深入反馈加讨论」了。
你可以问问孩子「这本书里面,你喜欢谁?为什么你喜欢他?你讨厌谁?为什么你讨厌他?哪里让你觉得有趣?哪些地方令人难过?」问问孩子对于这个故事的想法跟感受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让他练习发表个人评价,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起步。
表达看法和感受的能力永远是重要的,不管是拿来考试,还是写文章或人际相处,都需要这个能力。一样的,他讲了什么,你都要稍微夸张点,表示一下你的惊讶、认同和赞美,然后你也说说你的想法和感受,父母的分享会让孩子的思考质量再提升。
不过一定要记得,你分享时别长篇大论,点到为止就好。你要提醒自己,孩子才是阅读的主角,不是我。
你还可以问问孩子说“这个结尾你喜不喜欢?如果不喜欢的话,这本书换你写,你觉得应该要怎么收尾?”这样的讨论可以让他去想象不同的结尾,让他练习编故事。
很多父母以为连结生活经验就是借书教训孩子、道德教诲,故事讲完就说“你看,故事主角这样,所以你就要这样。”如果你都在借机教训,说故事对孩子来说就变成一种惩罚、一种检讨。你觉得孩子会喜欢吗?
既然下了功夫、花了时间陪孩子共读了,总要让这时光亲亲密密、好玩好听好回忆才是。
所以你只要说“你看他发生这个事,上次你也曾经去哪里做这个事,你有什么感想呢?”让他想办法连接到生活经验,去做一些发表和讨论就可以了。
千万不要当成课堂教学,只有保持阅读的愉快和弹性,才能让你们彼此都能乐在其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