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妈妈,我做完了作业!"孩子完成作业后,激动地从房间里走了出来。他伸出双手,激动地说:"妈妈,快点,我的奖励呢?"
看到孩子这幅模样,我的心情很是复杂。我既为他完成作业感到高兴,却也为他只是为了奖励而完成作业而难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完成的任何家务、作业,都仅仅是为了那个小小的奖励。
让孩子帮我洗碗,他拒绝了,除非我说:"你帮我洗碗,我会给你奖励的!"又当孩子只想着玩不想写作业的时候,我怎么命令他,他都不肯写,直到我说:"你把作业写了,我会给你奖励的。"考试考差时,我说的是,"你下次给我考好了,我会给你一个很大的奖励。"
奖励也从最初的一颗糖果、两颗糖果、棋牌、看电视,到现在的游戏机,甚至孩子已经和我要起手机了。本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结果却变成了父母求着孩子做,孩子才会做。
不止是我,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刺激孩子、给予孩子动力,采取了奖励的模式,结果孩子慢慢地变成一个没有主动意识的孩子。
这种时候,如果父母不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让孩子走入"歧途"。所以,父母有必要知道"贝勃定律"。
那么,"贝勃定律"究竟是什么?不断地给予孩子奖励,对孩子有哪些不好的影响?"贝勃定律"在孩子的教育中有那些重要性?最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如何运用"贝勃定律"教育孩子?
一、 "贝勃定律"是什么?"贝勃定律"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说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之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就心理学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在父母刚开始实行"奖励措施"时,第一次,父母奖励给孩子两颗小小的糖果,孩子会表现地那么高兴。但是,第二次,父母不能只奖励一颗糖果,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一颗糖果已经变得微不足道。
所以父母必须奖励给父母更多的糖果,奖励的次数越多,孩子对奖励的要求也就越大。
那么,过度实行奖励制度对孩子有哪些不好的影响?
1. 将孩子的快乐与价值感物质化
孩子因为完成了一次作业,父母便给孩子相应的奖励,比如说这个奖励是糖果。孩子心思单纯,大脑会认为自己完成一次作业的努力就值两颗糖果。
也就是说,孩子会将他的努力、用汗水带来的成果、以及在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快乐等价于两颗糖果。
这样的思维,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 削弱孩子的学习动力
孩子想要放弃时,父母对孩子说:"只要你再坚持写一会儿,或者把这一页
习题做完,我会给你奖励的!"
孩子一听,马上动力就来了,于是乖乖地把父母交代给他的任务完成。父母以为奖励措施会使孩子的驱动力更强,但实际上,孩子的学习动力是在逐渐削弱的。
因为孩子完成任务,不是为了自己好,而是为了父母所谓的奖励。这就好比,父母是赶马的人,孩子是马。父母必须要推着马往前走,孩子才会往前走。但是,一旦父母不推着孩子,孩子就不会自主往前走。
3. 孩子容易变得叛逆
一开始,孩子会为了奖励而乖乖地听父母的话。随着奖励逐渐变得有含量,
孩子会对父母提各种各样不合实际的要求。父母心疼孩子,于是也就顺应了孩子的要求,尽全力满足孩子的要求。
但是,孩子并不会对父母给与他的奖励看成是父母对他的疼爱。相反,孩子会把这些奖励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旦父母不再满足孩子的奖励要求时,孩子并不会体谅父母,相反会会责怪父母。这样一来,孩子会逐渐地背离与父母的意见。
二、 "贝勃定律"对我们的启示《苹果橘子经济学》的作者、芝加哥大学教授Stephen,做过一个对比实验:
以奖杯替代奖金,作为孩子学习的奖励,奖杯的价格并不昂贵,大概100块钱左右,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同样金额的奖杯比金钱更具备激励效果。
可见,相同的金额,完全不同的奖励形式,对孩子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那么,"贝勃定律"告诉了父母哪些教育孩子的要点呢?
1. 外在的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
有这样一句话:奖励做得好,教育就成功了90%。但是,如果奖励做得不好,那么孩子的教育也就是不成功的。
父母不断地给孩子提供奖励,会导致孩子在完成所谓的"任务"时,考虑的不是"任务"本身,而只是考虑到:如果完成了任务,那么我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呢?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孩子只想着要赶快完成任务,而不是"我要完成"。"欲速则不达",结果,孩子的任务是低效完成的。
孩子只是为了奖励而完成任务,没有丝毫的内在动机。
2. 外在奖励会消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
孩子因为奖励而选择去完成任务,奖励把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转换为了孩子的外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就相当于环境因素,内在驱动力就是孩子是自己想要去做才会去完成任务。
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太多的外在驱动力,一旦外在驱动力大于内在驱动力,孩子的积极主动性会被外在的驱动力压制。
最终,因为一次次的消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消失了。
3. 奖励会让孩子注重物质生活,忽略精神生活
对于孩子来说,一项任务,就相当于一个奖励,这让孩子忽略了他原本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的。
若孩子形成这种错误的观念,那么孩子会把他的努力等同于物质。以后的学习、工作,孩子会只考虑努力给他带来的结果,容易忽略努力给他带来的成就感感与满足感。
前者的人生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后者则是主要追求精神生活。
三、 父母应该如何应用"贝勃定律"?既然父母已经知道了不能随便地给孩子奖励,也知道了实行奖励措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正确利用"贝勃定律"?
别担心,这里有三个建议给你!
1. 将奖励换成更有意义的事情
父母喜欢奖励孩子零食、玩乐时间、电子产品,孩子可能会对这些东西上瘾。
其实,父母可以巧妙地把奖励换成一些有意义的、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的奖励。比如说:书籍、心灵绘本、给孩子讲故事、一次旅游。
这些有意义的奖励,不仅仅能促使孩子去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因为奖励,而提升他的思维、格局、眼界、见识等等内在的品质。
2.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父母给孩子奖励时,应该告诉孩子:"你是自己主动选择了学习这个行为,而不是因为奖励才去做的。"
当孩子拒绝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父母要主动去引导孩子去思考: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情我能够学会什么东西?
这样,可以让孩子在一次次的思考中会逐渐地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
3. 多肯定孩子的努力
孩子完成了一个任务,父母可以从结果看到孩子为这个任务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如果孩子只是马马虎虎地完成,那么父母一定要严肃地批评孩子的态度。如果孩子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个时候,父母把奖励交到孩子手上时,应该这样说:"孩子,你做的很好!爸爸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爸爸妈妈给你这个奖励,不仅仅是因为你完成了我们交代的任务,而是你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
这样的言语,会引导孩子去体会到"努力"的珍贵。下去,孩子也会愿意为了"努力的过程",选择更加努力去完成父母交代的任务。
父母只有施行正确的"奖励"模式,才能发挥奖励的最大用途,而不是让奖励变得廉价!
我是奶果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