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的家长就开始担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可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合格,教出的孩子又是什么样子的?
邻居家的孩子又在家里面挨打,哭闹声让周围的邻居已经见怪不怪了。没过一会儿,大家听到他妈妈说:“你暑假玩了多少天了?每天回来就是手机,你以后和手机过吧!才刚上初中,就这么放肆了?你以后还上不上大学,你看你这样子有什么用?干脆别读书了?”
本以为孩子只会沉默的接受妈妈的教育,没想到这时候孩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一点也不需要你管!作业没写完是我的事情,去哪也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的事情不需要你管!”
“你给我滚,今天这个家里容不下你了!”
这样的争吵或许每天都在一些家庭里面上演,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总是去指责孩子,并且将之放到比较高的高度。孩子处于青春期,火气更旺,自然而然的说一些重话,最多的也就是“我不需要你管!”
当然在一些情况下,孩子真的说出这种话,作为父母还是应该更好的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越界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的父母会过分的管教孩子,致使孩子说出“我不想让你管我”的话语。实际上,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父母明白“界限原则”很重要!
“界限原则”是什么?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知不可为而不为,明知可为而为之”,这里其实就说明了所谓的界限,是人与人相处必须存在的东西。就算是父母和孩子再亲密,也不应该不考虑界限,随意的干涉对方的生活。
之前就有相关的心理学家对“界限教育”做过解释,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在和孩子相处中懂得“界限原则”。她表示界限教育主要是指:认为任何事情都有界限、有尺度、有程序、有原则;在自己的界限之内,每一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自由;家长应该平等的和孩子进行交流,明白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界限,告诫父母不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要控制孩子对事物的欲望。
“妈妈,帮我倒一杯水好吗?”“可以,我的宝贝!”
“妈妈,我不想写作业了?你可以帮我写吗?”“不可以,这是你自己的任务!”
其实就拿上面的对话我们就可以清晰的分析什么是所谓的界限?你可以帮孩子做一些事情,但是不能毫无原则做一些本该他自己做的事情。当然,大家在这之中还存在对于“界限原则” 的误区。
面对“界限原则”,这些误区别触碰:孩子任性自由,父母提倡“自由、快乐教育”,这是“界限”吗?“宝宝,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妈妈都支持你。只要你自己清楚要干什么就好了 ,妈妈不会打扰你的!”说出这样的话,孩子再也不忌惮妈妈的存在。之前偷偷看小说,现在光明正大。
“妈妈,我要玩手机”“妈妈,我今天和朋友在外面,就不回来了!”其实在这个时候,宝妈不需要考虑界限的问题。试想一下,孩子还小玩手机影响健康。女孩子青春期不回家,去朋友家住,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这时候过分的坚持尊重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危害到孩子的性命。
过度的保护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需求,缺乏“界限原则”“你怎么不知道学习?”
“你怎么又这么晚起来?”
“你怎么还不去洗澡,都几点了?”
我们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的家长总是把孩子的生活当做自己的生活,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当做自己的事情在处理。本应该孩子自己操心的事情,总是会无缘无故的被爸妈催促。长时间如此,孩子就会以为这是在给自己做事情。
特别是一些孩子不好好学习,还会找理由说是爸爸妈妈的原因。因为在孩子的心目当中认为自己的存在就是帮爸爸妈妈完成愿望,所以学习也是给“父母”学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宠爱之下就无所事事,每天也仅仅只是考虑清楚自己需要看什么课程,成绩需要达到多少分。对于家里面其他的事情,没有任何的想法。当责任全部压到家长身上之后,就开始理所当然的享受。
“界限原则”对亲子的关键作用:实际上,不管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有“界限感”的存在,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父母的舒心有很大的关系。孩子和父母有“界限感”会让双方变得更加有安全感,自己不必要为了自己想做什么事情而感到担忧,担心责骂。也会让孩子掌握自己写作的节奏,懂得自己做事的主次形成“次序感”。同时界限感还会让孩子自己把握应该做什么,从而有方向感。
那么,鉴于“界限原则”会给孩子和父母带来更好的影响,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种“界限感”,从而遵守“界限原则”呢?第1点、亲子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现在很多的宝妈生完孩子之后也觉得孩子需要全身心的照顾,同时也不愿意让老人带孩子,所以自己就当全职妈妈。可是我们会发现,宝妈事情非常多,把孩子当做自己炫耀、攀比的物品。
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谩骂。甚至孩子做任何事情,就必须给爸爸妈妈汇报。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却让孩子内心受挫。
这时候孩子或许会思考:“妈妈为什么什么都想知道?这明明是我的事情啊!”“妈妈为什么又问我?这个事情是我的隐私!”
当孩子有这种情绪的时候,已经暗示他不想自己的父母管教太多的事情。所以,一旦得知这些讯息,我们也希望大家可以给自己和孩子平等交流的机会。平等的相处,把孩子当做是朋友,相互尊重。
第2点、双方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父母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在很多家长心目当中一定认为培养孩子。实际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更加应该扮演引导的作用。孩子探索,当孩子遇见困难或者走上歪路的时候才需要父母。
父母在家里应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氛围而不是帮孩子打理好一切,帮孩子洗衣做饭会损害孩子本身的自理能力。久而久之,爸爸妈妈所有的父母全部成为理所当然。
孩子在家里面应该扮演的是家庭一份子的责任,和爸爸妈妈相处就是应该有孩子所需要做的。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尽力的满足父母的期望,不辜负父母。
只有双方表达自己想要做什么,不想对方做什么,这才能让孩子和父母懂得对方的底线,从而也就产生了一种界限,双方在交流的时候也就不会触碰。
第3点、感觉“被侵犯”要相互沟通“妈妈,我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写作业,你不要管我了。我自己是有计划的,况且我刚休息一会,你就来了。你就不能问一下我自己的安排吗?为什么又管教我的学习?”
很多家长也会误会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受委屈之后也不会多说什么。其实这是不对的,父母有问题,就应该说出来。孩子有问题,就可以解释,这才是良好的沟通。
当感觉自己父母和孩子没有界限意识,自己被侵犯的时候就应该相互沟通。作为宝妈也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而不是随意的指责。
第4点、不要一味的从自己角度看问题“我要你去学习!”“去,给我学习去!”“给我睡觉去,这都几点了,对身体不好!”“数学成绩不好就回来多看看,怎么又在看英语了?”
家长总是会在家庭关系中刻画“我”的形象,好像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孩子好一样,也会让孩子认为“这是我在为我父母做事”。
实际上,这是父母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清楚孩子的事情是他的事情。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感觉做事情,只会让孩子更加讨厌。
父母和孩子的存在组成了一个家庭,但是父母和孩子却又是独立的个体。作为家长,应该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一味的将视野放到孩子身上。
我们也相信,当父母心存这种“界限原则”,大家心目当中有“界限感”的时候,一定会更加的舒适。不至于担心别人发现自己秘密而不安,不至于因为担心别人的教育而烦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