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8月30日
对象:IC班0-3岁儿童
人数:10人
1.晨读提问
Q:儿童要发展创造力,除了有准备的环境,还需拥有自由,那这种自由有没有包括对多种教具组合操作的自由呢?
A(大瑞):蒙氏教具有孤立性原则,每一件教具只包含十五的某一属性特质,教具的教学目的单一,比如插座圆柱体,它固定了每一个插座里只有一个合适的圆柱体。因此,原则上是不支持孩子一次选取多种教具进行组合的。不过在团体活动中,会出现孩子三两个孩子各自将手中的教具一起组合的现象,这是可以的。
A(颜颜):孩子只有在对教具熟练操作,并理解教具的操作意义后,他才有可能去做组合,比如三角形盒中的最后一个盒子,就是需要将前面的三角形盒组合拼合的。
追加:有没有孩子为了更直观的探索插座圆柱体,将所有插座圆柱体中的圆柱体全部拿出来,进行视觉上的直观比较呢?平时在教室里贯彻的一次取一项工作,会不会阻碍这种探索呢?
追加:在语言发展区,孩子更容易将几种教具组合,比如仿真动物与餐具,假装做饭给小动物吃,这是否是可以的呢?
A(颜颜):蒙氏教育里是不支持孩子进行虚拟的角色扮演的,孩子所接触的环境必须是真实的与自然的,以此避免儿童陷入身心两方面的幻想和错觉,它需要有机会去内化自然和真实之间的界限,只有这样,儿童才可以建立自律与安全感。像仿真动物还可以接受,因为毕竟有让孩子触摸到实物。之前甜甜刚来时,她可以拿着纸条可以坐一上午,问她在做什么,她说那是电话,她在打电话。这种神游就偏离得很严重了。
2.小金鱼妈妈送园时提问:
是不是有小朋友在教室喜欢大喊大叫,小金鱼这两天就是这样,以前从不这样的,是不是跟其他小朋友学的呢?
A(我):孩子在兴奋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大喊大叫的,一般我们都会提醒到孩子用正常的声音说话。
小金鱼妈妈补充:
不是的,是在和姐姐抢东西时,她直接叫的,以前从不这样。
A(我):孩子在捍卫自己的权力时,都会自己的方式,有些孩子是直接说:“这是我的。”有些孩子不说,但是会直接一把抢过来,还有些孩子就会用大喊大叫的方式表达自己。在孩子发生争执时我们一般会先让孩子自己处理,让他们有机会练习冲突处理方式。
官方回答:您能详细说下孩子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吗?这个现象目前在幼儿园暂时没发现,之后老师们会保持观察,以找出背后的原因。
ps:这个是在对家长不了解,而又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情况下可以用,而且这个回答很专业,因为对待孩子的行为,只有基于观察才能知道背后的原因。
3.护理事件
小金鱼妈妈回家后给小金鱼洗澡,发现尿尿部位发红了,给燕子发视频,言语中表示不满。
燕子处理方式:用语音而不是文字,因为文字是冰冷的,没有感情的。
以下为语音描述:
小金鱼的尿尿部分红得这么严重,好心疼她呀。(表达对小金鱼的关切)
今天下午是我帮她处理的,擦屁屁的时候,我检查了下,有一点点红,但没有红的这么严重。(表达护理上心)
很奇怪的是之前用尿不湿时,也会尿尿拉粑粑,也没有这么严重过,这是为什么呢?(提出疑问,引发家长思考原因)
哦,小金鱼下午没穿内裤,直接穿的外裤,外裤的那个边摩擦的,试想下如果你不穿内裤,直接穿外裤,你会难受不?(感受带入)
我发现小金鱼经常到下午就没有内裤穿了,书包里又不放内裤,让你买训练裤就买了两条,怎么够替换呢?(陈述事实,并通过红屁屁让家长意识到之前的偷懒导致的自然后果)
小金鱼妈妈完全被说服,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马上说那是应该多买几条内裤的。
此次事件完美的解决,一是离不开对孩子的细心观察,二是对家长某些行为性格的了解,三是维护了园的名誉,不能一出了什么事情就向家长道歉,否则会导致家长失去对园的信任。
当时燕子问了我该如何处理,方式就差远了,贴图:
4.小金鱼另一事件
有一次小金鱼妈妈送小金鱼来园,忘记带书包,两小时后妈妈把书包送过来了,还很好奇的想看小金鱼在做什么,结果被小金鱼看到了,哭着要妈妈,最后以小金鱼大哭,妈妈不放心的离开收场,后来小金鱼妈妈来问燕子,小金鱼怎么哭得这么伤心,从没见过小金鱼这么哭过。
燕子当时就直接对她妈妈说:“还不都是你,来送书包还非得看小金鱼做什么,让小金鱼看到你,孩子已经习惯早上妈妈送过来,等再看到妈妈,就是妈妈来接她的时候,结果你没接就走了,她还以为你不要她了,当然伤心了。
作为老师,不能一味的迁就家长,态度该强硬时还得强硬,尤其是对于这类很在意孩子又会用些 不适宜方式的家长,这类家长一般很拉得下脸,又敢说敢做,如果态度太软,很容易被这类家长牵着鼻子走。
5.小月亮床单事件
每月底,园方会把孩子的被子打包,给家长带回家清洗。小月亮新换了床垫,还表示过旧的就不要了,燕子准备拿给真真用。结果小月亮妈妈回家发现没有带之前的床垫,在微信上询问。
燕子的回复如下:
这么回复,把一个不小心事件,处理成了家长对老师的感恩。
我想要是我来处理,我估计会直接说:“您之前表示不要了,所以没打包了,现在小月亮有两床床垫,周一可以带回家一床。
如果是这么回复,家长反应有两种可能:”一是否认,表示没有这样说过;二是会感觉到不好意思等等,自己不记得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