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在我当妈妈之前,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的想法与感受,但是上周末发生的事情让我觉得我做的远远不够。
每周末我都会带宝宝到小区楼下玩,平时宝宝都很喜欢到草坪那一片玩。但是这一次当我们靠近草坪时,我家宝宝却迟迟不过去,甚至一直躲在我身后。
我感到惊奇,所以便往前一看,原来在不远处有一只圆圆胖胖的黑猫,看到他这个样子我有些不解,因为平时的他并不是一个会害怕动物的孩子。
我以为是他平时见识的少所以有些胆小,于是我本着想要让他锻炼一下的想法,伸出手拉他往前走,朝着黑猫的方向走去。谁知他一改平时温顺的性格,情绪激动地甩开我的手。
这时我才觉得不对劲了,俯下身问孩子:"你怎么了呢?"在我的耐心询问下他才支支吾吾地对我说:"妈妈我怕猫。"
他的回答令我心头一震。对我自己来说,我很喜欢猫,所以我就潜意识地认为不会有人会不喜欢猫,甚至在孩子表现出异样的情绪时,我仍以自己的想法去代替他的感受。
这时我才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感同身受有多么重要。
一、感同身受的教育,要求我们要有"共情"能力感同身受,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共情"。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这样定义"共情":所谓的共情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剑桥词典对于empathy ——共情力,是这样解释的: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的感受的能力。
也就是说拥有"共情力"的人,更能感受对方的情绪,理解对方的想法。
"共情"能力在育儿中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对于孩子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亲近的人,但不意味着我们是最了解孩子的人。甚至有时候还会因为年龄的鸿沟而产生误解、矛盾。
我们没有办法做到与孩子"心灵相通",那么我们便要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
二、"感同身受"是所有教育方式的基础所有的教育方式都要以"感同身受"为前提,因为只有在"感同身受"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某个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也正是有了这一层理解,父母们才能"对症下药",才能采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方式。
1."感同身受"是良性沟通的前提
思想家、教育家卢俊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而这三种方式的根本都是没有做到"感同身受"。
人本身就是复杂的个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感受到的情绪都是不同的,不同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时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
因而家长们在面对孩子异常的情绪时,第一反应不应该是鄙夷、责怪,家长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动因,并调动自己的"共情"能力,做到"感同身受",尽最大能力去认同孩子的想法。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家长是真正了解、理解自己的想法,也才有进一步沟通的空间。
2. "感同身受"能让我们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感同身受"是我们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金钥匙"。为什么孩子越长大会越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反而更多的是向自己的朋友分享秘密。家长离孩子的内心世界越来越远的原因便是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并且总是以自己的经验对孩子进行说教。
这样的沟通的结果便是,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向父母倾述,而家长"为孩子好"的苦心也没有起到好的效果,从而心生怨气。
我们在交流时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当你感受到对方能体会、理解你的想法时,你便会放下内心的防线,相反的,当对方无法真正理解时,你便会停止倾述,不想浪费彼此的时间。
我们与孩子的相处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家长们便要放下过往的经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孩子的想法。
三、 怎样才能做到与孩子"感同身受"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去参加公司的活动,活动的氛围很好,有着丰盛的事物和热闹的气氛,就在妈妈激动地想要带着女儿四处游玩时发现,女儿情绪有些低沉,明显可以感受到女儿并不喜欢那里。
妈妈虽然不解但是也低下身想要安抚女儿,低下身那一刻她才发现,在孩子的视角里,并不是丰盛的美食、灿烂的鲜花、五彩的气球……而是大人们的屁股与大腿。
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事物往往不同,而由于我们的身高、年龄、岁月的积淀不同,注定我们看事物的视角就会与孩子不同,从而想法、观点也会不同。
因此,在日后与孩子的交流中,家长们最好要有这个意识,当和孩子存在分歧、矛盾时,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事情的情况再去解决问题。
2.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
明星霍思燕自从生了孩子后,便频频成为教育孩子的典范上热搜。其实她只做到一点,便是将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真切地、认真地、感同身受地去跟孩子交流。
在《妈妈是超人》中的一期,嗯哼因为踩到了玩具而放声大哭。我相信有的妈妈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说这样的话:"谁叫你总是把玩具放得四处都是,这是你的惩罚。"但是霍思燕并没有这样做。
她将自己的脚也放在玩具中,自己也踩了一下,然后告诉嗯哼:"是的,踩上去真的很痛,我能够理解你。"
霍思燕并没有把嗯哼当做一个教育的对象,而是将他看作一个与自己平等的、独立的个体,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平等,她才不好居高临下地对他进行说教。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包括自己的孩子,孩子啊并不是妈妈的物品,孩子也有自己独有的想与感受。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能够帮助我们真正地"感同身受"。
3.用心倾听
倾听是"感同身受"的前提与基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咨询专家高顿认为:积极聆听是一个有效的沟通技巧。
当孩子产生情绪时,甚至是父母无法理解的情绪时,通过倾听首先能够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因为只有在孩子冷静下来的时候,沟通才能产生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
家长们要学会"倾听",通过倾听去探寻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在了解完孩子的想法时才能做到"感同身受"
4.接纳孩子
世界著名的华裔服装设计师——吴季刚,他从小便特别喜欢各种漂亮的玩偶,而这样的兴趣爱好可想而知会遭受到许多人的嘲笑和排挤。他也因此一度自卑与痛苦。
但是他的母亲没有否定他,而是细心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她发现孩子特别喜欢玩偶身上的服饰,也发现了孩子对制作服饰的天赋。也因此造就了一个著名的世界级服装设计师。
不得不说,吴季刚的成功与他母亲的"感同身受"有很大关系。在别人无法理解的时候,他的母亲深入孩子的内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孩子的想法,并完全接纳孩子的特别。
感同身受的最终体现便是接纳与体谅。每个孩子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也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有些与众不同是可以被大众接受的,而有些则很难被接纳。作为孩子的家长,要做到对孩子"感同身受",就要有"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的准备。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也因此每个人都有感受到孤独的时候。而作为家长,我们是孩子的"港湾",因此我们对待孩子,要尽可能地做到"感同身受",让孩子在茫茫人海中,能够拥有"支持"、"理解"的声音。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