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讲的是陪读爸爸马皓文,在教育儿子马飞学习,这一路上的心得体会。其实也是导演邓超躲在银幕后,掏心掏肺向观众真诚吐槽,自己最讨厌的庸俗家长都长什么样。
在陪读这件事上,我们的朋友圈里最经常出没”伤不起型”家长,主要表现为“孩子的作业我也不懂”、“没精力辅导孩子”、或者压根就对孩子失去耐心彻底放。
在《银河补习班》里,你会听到很多家长各种责骂孩子不争气的画外音,只有邓超不止一次通过他所饰演的工程师马皓文对儿子马飞发声:
“你这个想法太棒了!”
“就等着你这么说!”
“你是最聪明的,儿子,仅次于我。”
鲨君对马皓文的做法深以为然。
鼓励孩子,任何适合都不应该放弃孩子,这才是家庭教育首先要翻开的第一页。也就是说要对孩子有信心。而作为家长,最好的方式应该是把陪读当做一个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好机会。所有的陪读家长都应该为重新获得这样的学习机会感谢孩子,而不应当只把陪读当成是自己单方面的付出,还调侃自己伤不起。然而在《银河补习班》之外,我们所看到的陪读又是什么样子的?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
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呜嗷乱叫。
真是让人血压升高,让邻居不能睡觉。
为什么我们当家长的不能花时间反省下自己,却只顾着在朋友圈曝光孩子的迟钝?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不能心平气和地辅导孩子。可能是你的知识储备不过关,对课本内容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导出不通畅,想得明白,说不清楚,所以遇到孩子追根究底的疑问,才会恼羞成怒?
你有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某些知识对于成年人是常识和基础,但对于孩子却是初次学习,你用自己多年的常识积累去对比孩子第一次学习的陌生感,是不是不公平?是不是你本身对陪读的意义就认知不清?
所以,如果身为家长的你,真的想心平气和、又可以有进步有收获地陪孩子学习读书,鯊君真心建议你去学习下邓超在《银河补习班》里所展示的一位陪读爸爸最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这类家长明显长期生活在权威压迫下,对权威的力量习惯性地服从、顺服,电影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任素汐饰演的妈妈。
教务主任说儿子成绩垫底,她就对儿子说,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脸是能靠进年级前十的脸吗!
教务主任说儿子“煤球再怎么洗,永远变不成钻石”,她就火上浇油地手指着儿子补充:你也就那样了,以后就在校门口摆摊儿卖煎饼吧!
除此之外,这类家长还往往执念于一套社会普遍标准下的庸俗成功学,像马飞的妈妈,一句“上学就是为了考清华北大,考不上就回家捡破烂”就被成天挂在她嘴上。但是,学习难道不应该是该贯穿一生的习惯和兴趣?学习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教会孩子在无论怎样的处境里都能过得充实幸福?学习本身难道不是让孩子学会思考,而不是去被动学习?
邓超在《银河补习班》对这类家长贡献了一个教科书式的片段。就是在看过自己儿子被打零分的作文后,爸爸马皓文勇闯教导主任办公室,愣是让在座的老师们为儿子马文这篇天马行空、想像力十足的作文给重新评了分。鯊君对这种为孩子,为公正,敢于挑战权威,敢与天下为敌的父母,让鯊君从心底里为他们翘起大拇指。
要说影片中最自大的家长代表,无疑就是教导处的闫主任。
一篇偏离标准答案的作文只能打零分;
一道题的答案选项只有abcd,你有超出这四个的其他选项就说明你脑子有问题;
期末冲刺阶段全体学生必须住宿,不能有任何一例请假早退;
好的学生我装裱好照片高高挂起,差的学生我连校门都不让你进......
这类盲目自大的家长,说他们可恨倒不如说他们可怜,经验主义把他们的脑袋浇筑成了水泥疙瘩,他们刀枪不入,孩子的发声和回馈他们丝毫听不进去,孩子的道路一定都得遵循他的经验他的指导才有可能成功。
正因为太固执己见,所以他们才固步自封。以闫主任为代表的这类家长,他的孩子很容易一旦爆发,就在叛逆中死亡,或者一直假装温顺,从而变得越来越虚伪圆滑。而闫主任是永远活在自己的水泥小方块中,没办法了解到他孩子们的真实一面的。
从《银河补习班》对这三类“伤不起型”、“人云亦云型”、“刀枪不入型”的家长批判,我们大致可以观察出邓超是一位对教育下一代有着自己思考和想法的家长。他能分辨得清什么是庸俗落后的教育,什么是让人一生受益的教育,他愿意鼓励孩子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应该也不会是家庭教育里的甩手掌柜。
但鲨君接下来还是要再吐槽一下《银河补习班》表现出来的教育观念。
《银河补习班》中鯊君最不同意的观点,就是把快乐学习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不断强调把学习变得新鲜有趣是多么重要,只求升学率的学校教育是多么功利。对这种相对粗浅的认识,我要反驳:
1、从现实角度考量,鲨君认为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尤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它带来的一定是教育的公平!如果没有高考,大学以怎样的标准选拔人才?如果真的靠推荐上大学,这里面的权钱交易行为难道就不会比高考制度执行时更加频繁?如果没有高考,素质教育仅仅靠品德好,身体好就可以去上大学,那么怎么保证你十二年来你是否学到了知识,怎么保证你可以到大学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更深的教育?鲨君一直认为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并不能以一概全地去全盘否认它,如果有朝一日真的把高考取消,那这一天也就标榜着教育资源的天平开始倾斜,之后谁也别再做梦什么寒门出贵子了。
2、不要去否认学习的过程就是枯燥、孤独。在《银河补习班》里,我觉得一个处理得最不真实的方面就是邓超夸大了父子俩学习过程中的兴奋与开心,该买电脑买电脑,该看航展看航展,该翘课翘课,该睡觉睡觉,只把一分钟不到的镜头留给深夜烛光下埋头写字的爸爸。
许多欧美电影里的教师形象,他们年轻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天天带给学生惊喜,也倍受学生喜爱,这让太多受此文化熏陶,没有教学经验的家长对“快乐教学”产生出曲解,他们认为:
教室内不摆放课桌椅,孩子们席地而坐就是“自由”;
不逼孩子学他不想学的东西,就叫做“为孩子着想”;
老师们不一本正经地参照课本。学写字的时候让孩子们红笔写、蓝笔写、彩笔写完再倒立着写。读书的时候让孩子们躺着读、趴着读、然后再边学狗叫边大声读,这样子,每天变着花样和孩子们一同玩耍游戏,就叫做“快乐教学”......
可事实上,迟早得接受的真相却是——要想获得真正自由学习的快乐,我们的精神必先得经历一系列繁琐、枯燥、严谨、专注、类似苦修的考验。
对字词句的持续练习也好、对加减乘除的重复训练也好、对笔触色彩的琢磨尝试也好、在黑白琴键上的弛而不息也罢,作为学生,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位能够帮助我们看清实际状况、解惑答疑、勉励自己前行的导师,而绝不仅仅是玩伴。
导演《银河补习班》的邓超显然就被这类文化影响过,这才导致影片过份夸大“快乐学习”而忽略掉日常训练、题海战术带来的对学习的实质性帮助,缺乏从量变到质变的学习过程,使得片中有关学习的描述严重失真。
另外,还有一些小的质疑:
比如影片中的爸爸刻意在儿子面前隐藏自己的各种情绪,这份不真实的父爱真的值得提倡吗?当我们在孩子面前隐忍假装,孩子就真的看不出来吗?
比如马皓文对儿子马文明显的溺爱,让儿子撇下老父亲被小流氓群殴,而他却依然没心没肺地去学校读书,回家后也只字不提自己的不仗义?等等。
鲨君认为,从电影角度来看,《银河补习班》是邓超的一次成功,在《分手大师》、《恶棍天使》的烂片双连击后,邓超终于收起他企图用哗众取宠的表演收割票房的意图,开始分享自己的真情实感,他开始意识到唯有向观众真诚地剖开自己才有可能收获到同样有诚意的电影回馈。在这点上,邓超向一位好导演,终于迈出了他踏实的第一步。
但是,从一位导演,或者说一位“银河”般伟大的父亲所需的格局上看,邓超依旧有差距。接着上边提到过的,邓超也许对教育有自己思考和想法。他能分辨什么是庸俗落后的教育,什么是让人一生受益的教育,他愿意鼓励孩子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不会是家庭教育里的甩手掌柜。但通过《银河补习班》,我们同样不难发现,邓超和我们身边千百万个擅长溺爱孩子的家长并没什么两样。
他们很可能因为无法真正了解学习苦闷的真谛,而不能与当前的学校教育模式和解,无法支持孩子经受辛苦学习的磨砺;
他们很可能自己鲜少经历从苦闷学习到获得成绩的过程,从而片面推崇所谓“开心教育”、“素质教育”,在影片里闹出小男主马飞不做作业也能年级前十的荒诞笑话;
他们也有可能因为独自阻拦欺负儿子的小流氓,在孩子面前刻意树立情绪稳定,鲜少失控的父亲形象,而让孩子失去了独立面对困难和坦然接受人性阴暗面的能力。
不得不说,邓超无论在教育格局还是导演格局上,他的此“银河”和鲨君眼中的彼“银河”,差距依然巨大。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请关注头条号“电影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