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会有什么特殊的呢?值得被作为青少年必读书目?今天拿出来读了五分之一,一边读一边想,忽然发现,其实,这更适合家长去读呢。
傅雷给傅聪的信中说,“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哪个人教育一个年轻的艺术学生,除了艺术以外,再加上这么多的道德?”
傅聪从小学琴,被发现有天赋,而父亲傅雷也有艺术上的修养和留学的经历,在各个方面都可以给儿子提出各种见解和建议。包括在学琴上的各个阶段的感受,上台演出前如何缓解紧张情绪,通过儿子信中描述的情况,清晰准确地找出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这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家庭教育,而中国即便到现在,也很少有家庭能够做到这样,除了围绕学琴以外,还能够谈艺术,谈诗词,傅聪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熏陶是一般大多数家庭所无法给予孩子的。不过,这一点也并不勉强,我想说的是傅雷在其他方面所做到的,也是父母能够学习的。
《傅雷家书》封面
一、傅雷夫妇对孩子一切向前的态度:愿意追上你的脚步傅雷说“我相信我一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于惹你厌烦。”傅雷本身也是艺术家,会去听演奏会,与儿子探讨演奏会的效果如何,听到儿子谈论一些名家的观点,也会沾沾自喜于与自己的观点相似。
傅雷始终也在学习,也在进步,他并没有只围绕着儿子一个人。他的能力能够做到围绕儿子的生活提供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而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父母或许做不到。那面对这种情况,是不是就只是眼巴巴地望着他们的背影呢?
傅雷
很多父母非常渴望多了解孩子一点,当学会使用微信的时候多么开心,当知道如何查看孩子的朋友圈的时候又是多么激动,可是没过多久,又有多少孩子把父母给屏蔽了呢?
傅雷知道“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的,不愿意回顾的”,所以他尽管怀念小时候的傅聪,也没有多提,他是了解孩子的想法的,并且明确表示自己是不会落伍的。我其实很好奇当一个父母有这样的表达,再加上传统父母都会有的啰嗦的关心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孩子还是会觉得啰嗦吗?还会把父母给屏蔽吗?同样的,想来倘若傅雷与儿子有朋友圈的话,傅雷又会对待傅聪的生活日常呢?
傅聪和母亲
二、对于孩子不吝啬情感表达:悔恨(反思精神),爱傅聪小时候被父亲严厉批评,离家出走在父亲朋友间呆了一个月之久,这件事让傅雷非常悔恨,在傅聪需要长久离家去国外学习钢琴的时候,傅雷写信非常诚恳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的悔恨。傅雷直言“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我要怎样的拥抱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傅雷称做爸爸这件事也是一件艺术,可是现在还有很多人只认为做父亲只是挣钱而已,没时间带孩子更是万能借口。但是父亲定然也是爱孩子的,那为什么不表达出来让孩子直接地感受到,却只把照顾孩子这件事推给母亲呢?
做父母这件事也不容易,有时候做错了事,会说“我也是第一次做父亲,你就不能理解体谅一下吗?”其实,理解体谅的前提是道歉,是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的改变。
傅聪和父亲在书房
想到一个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的一个咨询案例,儿子大学考试有十门挂科,父母在旁边说什么都没用了,只好带过来做心理咨询,咨询师说,我当初挂三门都想自杀了,你挂十门是挺严重的了,你能告诉我是怎么挺过来的吗?儿子说,是靠自己的难兄难弟。父亲立马在旁边凶,那些都是什么朋友……咨询师又问: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给了你什么影响?儿子不说话,咨询师给他选项来选,一是有帮助,二是没帮助,但也没让你难受,三是不仅没帮助,反而让你更难受。毫无疑问,儿子选第三个。这时候,父亲不说话了。
第一次咨询结束,等到第二次这位父亲和咨询师聊天时就好多了,他表示这样反思亲情一定有很多好处。两次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这算好的结果了。关键是这位父亲同时还是一位教授,他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自然更强。而一般的父母就不那么容易了。
拍摄书中内容
最让我感触的是,傅雷说“你若缺少勇气的时候,尽管来信告诉我,我可以替你打气;倘若你心绪不好,也老老实实和我谈谈,我可以安慰安慰你,代你解决一些或大或小的烦恼。”
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候太多了,谁不希望背后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可以靠着,可以疗伤。只是我总是没有,大四考研失败的时候,父母发短信来跟我说同村的姐姐考上研究生还拿到2万奖学金,辞职一时半会找不到工作的时候,一个打电话,潜台词就是说得赶紧找工作,不要一直呆家里吃喝,一个在谈及这事的时候直言小点声,感觉没工作真是丢人的事儿啊!
人生的每一个关口,如果有倚靠,有鼓励,未来你很大程度上会走得更远。但是当身边处处压迫,处处紧张的时候,人很快就会自己溃败的。
拍摄书中内容
三、对孩子在做人方面的平时教导傅雷了解孩子,在平时教导中,会注意写信问候,礼貌等问题,并且说明这是做人的问题。我想起小时候的事,村子里的人都会说我不爱叫人。进而说我不爱说话。其实,我只是不知道该叫什么称呼。因为不知道,所以见到人的时候,也很尴尬。即便我和我妈一起走,她一见面就和别人说话,等过一会,对方说这小孩怎么到现在也没叫我,我妈就跟着说我叫人呀,可从没人告诉我该叫什么。
这听起来是很小的事情,但是时间久了,人们的评价会变得多样,一开始只是不叫人,后来会说她不好相处,也没什么好脸色。
有时候,事后我会问一句,这个人该叫什么,有时候也不管了,但我爸妈从没有主动教过我该如何称呼人,这必须记住,这也是做人的一个组成部分。
除却傅雷自身的在艺术和文化方面的积累,我更佩服这些方面,因为其实他也是一个期待能够多多地收到儿子来信的普通父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