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开始先来请教您两个问题,请问您觉得家里的孩子在抗挫和乐观方面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呢?而您平常又做了些什么帮助孩子培养乐观抗挫的能力呢?
有一次,一个妈妈和我们分享了她心里面在这方面的困惑。她非常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所以就一直鼓励和表扬孩子,然而她发现自己的孩子还是输不起,一碰到挫折就容易放弃,例如,如果孩子在学校参加赛跑,如果没有跑得很好,他下次就再也不愿意跑,怎么说他都不愿意再去参加和尝试这样的活动。妈妈很困惑的说:“但是我从来没有骂他,我一直都是鼓励他的,不管他考第一名还是考得很烂,我都会说‘宝贝,你是最棒的,在妈妈心目中你永远是最棒的。’”这个妈妈说她都是这样子去表扬、鼓励和肯定孩子,为什么他还是觉得自己很糟糕,不愿意做尝试呢?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怎么教孩子有这个乐观和抗挫的能力,乐观能力要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呢?其实要从小就开始培养起,6岁以前,爸爸妈妈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而要培养幼儿乐观能力有三个重要的基础:
一、掌控感乐观和悲观的人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在于这个掌控力。
悲观的人会认为:我做什么事都没有用,事情永远都会一踏糊涂,再怎么努力都是不会有结果,不会有希望的。这就是常常有悲观倾向,甚至是抑郁症人的思维逻辑。
相反,乐观的人则是觉得:我是有掌控能力的,只要我努力,结果就会大不同。那么,这种掌控感其实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培养了。
上个星期天,我在餐厅吃饭,隔壁一桌有个很小的宝宝就拿了一个小球,爸爸妈在吃饭,她在餐桌上把那个球咚一声往地上一丢。丢了以后,当然大人就尖叫说:“你怎么可以乱丢东西,可能会打到别人。”然后把球捡回来放在桌上,接下来,宝宝又把那个球拿起来,往地上又一丢,然后爸妈又“开始怎么回事”,宝宝很享受这个过程,不断不断的丢爸妈,就不占不断的抓狂。
各位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这是孩子在施展自己掌控力的一个很好经验,就是“你看我这么做,大人就会有不同的回应,我的行为影响了别人的行为”。另外当然也包括,“你看,我哭闹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过来关心我,所以我的行为也影响了他们对我的反应和事情的结果”。这些亲子互动,其实也是孩子获得掌控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历程。
在理解了掌控感的培养,对于他的乐观能力很重要之后,爸爸妈妈平常和孩子互动就可以多给他一些这样培养孩子掌控感的机会。例如,不管是吃饭或者是玩玩具,可以给他多一点的选择,不是只规定他就只能做这个,只能吃那个,而是可以多问他“这几个,你想学哪一个呢”,让他有自己选择的机会,会增加他的掌控感。
而要培养孩子的掌控感,当孩子做事情结果做的不好的时候,往往是特别重要的关键。前面提到的那个妈妈和我们分享他的育儿心情故事,她一直鼓励孩子,可是孩子还是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不可能变好的,所以其实他是缺乏掌控感。
二、积极情绪意思是说,还需要有能力能够让自己觉得开心。在这个部分,爸爸妈妈通常会采取的做法,就是不断地给孩子很多的欢声笑语,创造一个很开心的家庭氛围。这个做法好不好?当然不错,这个家庭都很开心的时候,孩子当然容易感受到比较多的积极情绪。
而同时,当孩子出现了负面情绪的时候,例如没做好一件事,这时候如果爸妈一看,很担心孩子远离了原来开心的这个情绪水平,所以立刻就会出手去鼓励,还是说“没关系的,你还是很棒的,你还需要继续开心的”。也就是说,不管还是表现的好或者是不好,爸妈的反应基本一样,就是继续鼓励、继续表扬,然后继续要孩子保持开心的状况。这样子的做法您觉得好吗?
其实,这样做法就有待商榷了,为什么呢?表扬鼓励孩子难道不好吗?希望他一直都开心难道不对吗?这里就要讲到两种不同的满意感:
第一种,叫做感觉满意,这是我觉得很满意;
第二种,是表现满意,我因为我的表现而觉得满意。
如果爸爸妈妈不管孩子做的好或不好,都表扬他,而且都告诉他,他是很棒了,他应该很开心。其实这个时候是大人要求孩子去做到感觉很满意,就是“我觉得我很棒”,但事实上,我并没有任何的成就感,“没有什么表现让我觉得我真的很棒,让我觉得真的很开心”。孩子会想,“我明明就把这事做砸的嘛,我明明刚刚表现就是一塌糊涂嘛,然后我还要觉得我很棒,我很开心”。事实上这样子的感受并没有办法真正培养孩子积极情绪的能力。
所以感觉满意不是真的满意,要孩子假装快乐,其实也不是真的快乐。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应该要做的事情是希望孩子能够产生表现满意感,意思是因为孩子的能力和表现,能让他自己觉得很开心。
而要特别说的是表扬孩子是要有方法的,如果还是做了好个不好都表扬了,其实孩子很容易有另外一种形态的习得性的无助。有一个非常非常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当年心理学家用动物做实验,这个动物不管做不做某样行为,都得到同样的惩罚,最后发现一个状况:动物趴在那一动都不动,什么行为都不愿意做了。因此,他们把这个状况称之为“习得性无助”。这是因为经验,发现自己再怎么做都没有用,结果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压根儿就不动了。而心理专家们发现很多有抑郁状况的人都有这样的心态,他们对于未来的状况是无能为力的。
如果孩子做的好或者是不好,得到的结果也一模一样,没有差别,都是爸爸妈妈的表扬和鼓励的话,其实孩子也会出现另外一种习得性无助就是,“那我也不知道我该做什么,我做了好或不好,都是结果,都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孩子反而会因此放弃继续努力的意愿,那么对于孩子的乐观积极的心态,其实是没有帮助的。因此爸妈该怎么做呢?有条件的、有节制的做表扬,其实是更好的做法。
用这样的方法,当孩子有不同表现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应该有所不同的反馈,才能够增强孩子的表现满意感,就是因为自己的表现而出现的满意和快乐的感受。
三、解释风格要培养孩子乐观能力,就要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这个部分是特别重要的。怎么样能够看得出来一个人是不是乐观呢?不知道您的回答是什么?可能有些人充满力量的自我呐喊的说:“我是最棒的,我会越来越好的,我的人生一片光明!”
这听起来这个还不错,但是乐观不是展现在一个人是不是有能力每天呐喊一些励志的话语,而是在于他怎么解释外面所发生的事情,这也就是所谓的解释风格。那什么是解释风格呢?解释风格所说的,就是我们每个人对于事情发生原因的一贯看法,心理学上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归因”。
那我们来回答刚才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乐观还是悲观的呢?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是乐观还是悲观的呢?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1.永久性
意思是当事情发生的时候,乐观和悲观的人去解释这个事情的对你影响有多永久。例如,如果发生了一件不太好的事情,让人失望的结果,那么乐观的孩子相信,坏事情的发生只是暂时的,但是悲观的孩子就会把它变成是一个永久性的灾难。
不知道您是否也听出来了,这个解释风格是把当下的不如意解释为永久的不会顺利,当然这样做解释就会心灰意冷,也就不会努力了。
所以,如果孩子在碰到挫折的时候,他常常说的话是“我永远”、“我从不”,用这样的话语来解释他的这次失败,他就比较属于是悲观型的人。但如果孩子描述失败的时候会说,“我最近数学不太好,最近我有点难过,是因为同学转学了”,那么把失败的原因限制在一定的范围里头,就是最近这一阵,未来可能会不一样的,这就代表孩子在这个部分有比较乐观的解释风格。
2.普遍性
这边所说的是乐观和悲观的人在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是如何来解释这个负面的效果有多普遍。例如,悲观的孩子在碰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把它认为,他这点不好,就会以偏概全会所以都不好。而乐观的孩子是怎么解释的呢?他认为数学没考好,但是语文、体育一样是班级里顶尖的,于是他们就会把它局限在这个单点上,而不会认为他是一个普遍性的失败。
说到这里,其实老爸老妈们会发现自己平常在和孩子互动,觉得很挫败的时候,您脑海中想出来的会是乐观还是悲观的解释方式呢?道理很相同。
所以其实爸爸妈妈有很多育儿上的问题,也考验着您自己是否是个乐观思维的人。因此,爸爸妈妈先调整自己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叫做积极乐观的全面化思维归因,这样的解释风格就会是属于对了永久化这一方面的积极解释方式,就是只有现在而不代表所有的失败,会是持续到永久的。
3.个人化
这个指的是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是习惯把所有的事情的责任归到自己身上,还是归到周遭环境以及别人身上呢?那么这一点乐观和悲观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如果发生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悲观的人习惯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例如,这是没做好,都怪我把事情搞砸了,你看我笨手笨脚,我又不够聪明,然后我也不讨人喜欢,所以这事没做好。各位想,如果都是这么自我责怪的话,其实那个压力感是很大的,当然对于自己的自尊以及对未来的期望都会有非常负面的影响。
而乐观的人在发现事情的发展不太理想的时候,则是会承担该有的责任,会觉得有一部分的确是自己没有做好,当时可以更努力的;然而也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我的运气可以更好一点,别人如果再多帮忙我一点的话,也许就可以做的更好。
我想特别说明的是,这么做倒不是鼓励孩子去推卸责任,而是当孩子很容易因为挫败而难受的时候,爸妈应该关注他的个人化的这个归因倾向是不是太浓,是不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出现这样状况的时候,爸爸妈妈当然应该要鼓励他,多做一些客观的评价。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主要内容,我们了解了乐观和悲观的孩子面对事情的时候,会有了不同的反应以及需要的能力之后,下一篇内容就仔细和各位聊聊爸爸妈妈到底可以做些什么来培养出真正乐观的孩子。
乐观有多重要?乐观是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幸福力之一。所以培养孩子乐观能力,其实就在培养孩子幸福的能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