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前几天北辰妈一家人出了一趟远门,到大山里避暑,期间拉着北辰爸一起去漂流。北辰妈快速涂好防晒,想着也给北辰爸涂上,却遭到他义正言辞的拒绝:"你见过哪个男生涂防晒霜的?你见过哪个男生夏天撑伞的?"
于是,在暴晒了两小时后,北辰爸华丽地被晒黑了一个度,脸上还晒伤了,跟北辰妈相比,仿佛就是黑白配。
不由得想起之前的一则新闻,日本环境省特意举办宣传活动,鼓励男士打遮阳伞来防止高温中暑。当时这个话题还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男生撑伞不会太娘了吗?"但其实,对于男性还是女性来说,撑伞、涂防晒霜只是一种需求,而不是一种区分性别的象征。
再说到8个多月的小北辰,晚上的时候他因为到了陌生坏境总是睡不着而嚎啕大哭,这时北辰爸就摆出严父模样,凶巴巴地对小北辰说:"不准哭,你是个男孩子,再哭揍你!"
北辰妈在一旁无奈道:"他现在才8个月,连自己是个男孩子都不知道,况且谁规定男孩子就不准哭呢?"
北辰爸一根直男死脑筋地坚持:"男孩子就要坚强,一点小事就哭,以后好好收拾他!"
哎,北辰妈愁思不断,似乎我们从小便被"女孩子要温柔优雅、男孩子要坚强勇敢,有泪不轻弹"等等的思想所包围,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性别观念。试着描摹出你脑海中男孩和女孩的形象:
女孩,总是留着柔软的长发、穿着裙子,和洋娃娃作伴,喜欢类似于粉红的暖色系,向往于化妆、逛街。
而男孩,则是留着干净利落的短发,身上衣服无非是T恤、裤子,喜欢像蓝色这样的冷色系,他们会模仿奥特曼、超级英雄,参加具有竞争性的运动队,有的还喜欢打架,不爱哭。
于是,父母们在不经意间对儿子与女儿的养育态度也不一样,举个例子:
在综艺《我们是真正的朋友》里,大S跟带着儿子的丈夫通电话,由于得知最近台湾地震,大S关心地询问儿子"地震时怕不怕?",大S的儿子诚实地回答:"怕!"然后一旁的爷爷奶奶补充道:"他还有哭哦!"
汪小菲听到后,当即开始斥责儿子:"什么?你有哭?你一个男孩子地震有什么好哭的?"
大S连忙制止老公:"汪小菲,你闭嘴!"然后温言细语地去安抚受惊的儿子。
很早之前,汪小菲就在节目里说过,自己对儿子和女儿,他的情感和期望是不一样的。
如果女儿在地上摔了一个跟头,他会特别难过伤心;
但是儿子如果摔倒还哭了,他就会特别生气。
因为他认为,是男孩,没什么好哭的,男孩要有男孩的样子。
如此一来,父母的教育方式、社会舆论的压力,让很多孩子都在无形中,被传统的刻板性别印象所束缚,成为了羞于注重外表、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以及内心放纵不羁爱自由,却不得不穿着裙子假装文静可爱的邻家女孩。
可孩子的内心依然存在着对自己最深的渴望与期待,男孩亦有百转柔肠,女孩也可肆意爽朗;"男孩就要有男孩的样子,女孩就要有女孩的样子。"世俗的眼光,让孩子们在寻找真我的过程中陷入了无限的焦虑与压抑,甚至认为自己的某些行为是不正常的。
我国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曾说过:"最优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体的,她们往往集两性优点于一身。"那么,优秀的孩子也可以是"雌雄同体"、刚柔并济的。
重新唤起双性化教育,应当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 什么是双性化教育双性化教育最早的应用源于德国的Gender neutral child raising(不分性别儿童养育),即不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社会上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所拘束,父母不渗透自己的性别偏好,给孩子尽量维持一个中性性别的环境。
自2008年起,崇尚性别平等的瑞典,政府投入了1200万欧元致力于消除学校与幼儿园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人们能够看到在玩具宣传册上,身穿蜘蛛侠服装的男孩子也可推着粉色的婴儿车,可爱的金发小女孩则是穿着酷帅的牛仔服开着越野车。
在人偶玩具的宣传照上,一个小男孩更是承担起照顾娃娃的职责,喂奶、哄娃都不在话下,这个"小奶爸"的形象挑战了一直以来都是妈妈负责照顾孩子的传统角色。
顺带提一句,在这种浓厚的双性化教育氛围下,瑞典社会给予爸爸们远超国际水平的育儿假期,就是为了呼吁更多的爸爸卸下男人的性别包袱和面子,与妈妈共同承担育儿与料理家庭的责任。
三、 双性化教育的好处有哪些?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的一系列对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在社会适应性,未来成就等方面要好于单一性别化的孩子。
另外其他心理学家也发现:双性化的儿童拥有更高的自尊水平,并具有很好的社会适应性。(Taylor,Hall);同时拥有男女性优点的孩子能体验更多心理的优势,能够感受更多的快乐,拥有更积极的品质(Woodhill,Samuels)。
相反,在绝对的单性化教育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气质),其传统性别特征下的缺陷也可能会放大。比如,许多女孩也许会养成谨小慎微、敏感软弱等某些"理所当然"的属于女性的性格缺陷;男孩也可能因为长期消极情绪未得到正常抒发,或是通过暴力等方式派遣,进而变得刚愎自用、难解人意、冷酷冷漠、野蛮专制等。
试想想,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学校里那些受老师青睐、受同学喜爱或者是担任班干部的孩子们,他们一般都不会是只有一种性别印象特别强烈的个性,而是一个拥有双性化特质的孩子,既勇敢自信,刻苦坚忍又能善解人意、温和耐心。
突然想起,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讲过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最初,人是球形的,一半是男,一半是女,男女背靠背连在一起。这样的球形人智慧非凡,体力超群,宙斯担心完美的球形人冒犯神灵,便令诸神把他劈成两半。于是,人类不再无缺,离开了女人,男人犹如心中只有猛虎,刚强鲁莽,丢失了似水柔情;少了男人支撑的女人,心中只有蔷薇,虽婀娜婉转,却欠了一份韧性。
也许,"人本来是雌雄同体的,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缺失的那一半。"更准确的来说,我们寻找的是另一半的特质。
四、如何给予孩子一个双性化的教育环境?从宝宝出生以后,爸爸妈妈便通过宝宝的衣着、环境布置、取名等,把小baby的性别区分开来。到了宝宝两三岁的时候,他们已经会学会观察父母不同的服装和行为,对男性和女性的外表和性别角色开始有所认识。
到了幼儿园的年纪,宝宝们接受父母们针对男女性别所购买的不同玩具和衣服;甚至是察觉到父母们对男生顽皮和淘气性格的容忍态度,以及对女生乖巧甜美的夸奖态度等都是孩子对性别角色一次次加深,使其行为向对应的性别角色转化。
所以要想给予孩子一个双性化的教育环境,我们家长必须从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中逐步摒弃男孩、女孩的刻板印象,并且时刻给予孩子们一个双性化的心理暗示,用开放的心态看待孩子,顺其自然,真正平等地对待他们,让孩子拥有更开放自由的性别观念,以及真正积极的双性化特质。
1. 比如给宝宝挑选衣服时,女宝宝别只是选择粉色、红色等"女孩色",男宝宝也不局限于蓝色、绿色等"男孩色";黄色、灰色等中性颜色也可以让宝宝尝试;
2. 给宝宝挑选玩具时,父母女宝宝除了洋娃娃、过家家等"女孩玩具",也可给宝宝提供小火车、飞机、超人等"男孩玩具"。当然对于爱玩"过家家"男宝也不应该指斥;
3. 在性格培养方面,父母尽量少对孩子们说一些:"你是男孩子,就要XX;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的样子"之类性别区分强烈的话。允许男女孩子自然而然的接触,在交流中向异性学习,对性格也要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
4. 在能力培养方面,父母要相信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所有孩子感兴趣的都值得让孩子去尝试。哪怕女孩子喜欢踢足球,父母千万不要说什么足球是男孩子踢的,女孩子就该学弹琴之类的话;若是男生喜欢画画、设计等偏向于文静的爱好,那也不必勉强孩子非得去追寻一些"男子汉"式的兴趣。
如果家有女儿,你不妨这么对她说:
·女孩善良柔软,但也并不是弱者,传说中的花木兰既有着替父从军,万里赴戎机的勇气,待脱下战袍时,也怀着"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少女心思。
·粉红的芭比娃娃虽然可爱,但火车、拖拉机、汽车也特别酷炫。
·除了喜欢跳舞弹琴,你也可以喜欢蓝球、拳击、跑步。
·当科学家并不是男生的专利,女生也可以像居里夫人、屠呦呦一般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女孩子不一定要是文科好,数学、工程、科学、计算机,你一样可以学得很棒。
·不要让任何人对你说"女孩子应该……",哪怕是你自己
·女孩子不意味着顺从和懦弱,你有对任何人说不的权利!
·还有一点,男孩子也不都是大笨蛋,他们身上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如果家有儿子,你不妨这么对他说:
·很多人只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却不知道下一句是"只是未到伤心处",哭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把内心的压抑、悲伤表达出来,你会感受到更轻松,真实的表达情感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益处。
·会做家务的男人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奶爸也是个褒义词,你未来可以当一个全职爸爸。
·使用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你也可以喜欢粉红色和可爱的毛绒玩具、洋娃娃。
· 当自己身体不适时千万别强撑,该休息就休息,该看医生就看医生,不要因为他人一句"男孩要坚强"就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
· 学会尊重与自己相背离的意见
· 有时候,别小看女孩子,看似瘦弱单薄的她们也可以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写在最后,所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每个人的性别都是天生注定,但对于孩子而言,性别也只是性别而已,不是他们人生的一种限制。祝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刚柔并济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