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现如今,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倒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却不得不引起家长们的重视,那就是孩子自我克制的能力严重缺乏,尤其是在玩手机游戏上,更是显露无遗。
之前有新闻报道的,一个9岁男孩,平均每天玩10小时的手机,导致最后眼睛视力功能严重被损伤,最后成了“斗鸡眼”,据医生所说,这种情况主要是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导致的,由于情况比较严重,后期可能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尽管如此,当这个父亲对孩子说:“医生说这段时间要戒手机,你能戒得掉吗?”,没想到,这孩子想都没想就从嘴巴里蹦出了三个字:“戒不掉”.
无独有偶,一个17岁的少年,在网吧上网玩游戏被父亲抓个正着之后,尽管父母并没有对他进行训斥与责骂,但是,他还是在留下一封信之后,毅然的选择了离家出走,他在这封信上说:
“对不起,妈妈,真的对不起!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对你说,我很想控制我自己(不玩游戏),但是我(根本)控制不了我自己……”
可见,孩子们的自我克制力的情况,已经亮起了红灯。面对手机(网络)游戏的诱惑,“无法自控”的思维正在侵蚀着我们孩子的大脑——
轻者影响孩子的睡眠以及学习成绩,重者将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例如:近视眼、颈椎病等);甚至还会对孩子的性格起到摧毁性的破坏作用——彻底消磨孩子的意志力,扭曲孩子的自我认知。
为什么孩子自我克制的能力如此薄弱呢?如何才能够增强孩子的自制力,以抵御手机游戏的诱惑呢?
02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导致孩子严重缺乏控制力的因素有哪些?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 父母焦躁的情绪:凡事强调“快”大多数父母,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下,从小到大,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快一点,再快一点。比如成绩进步得快一点,作业完成得快一点,就连吃饭也要求孩子快一点,不要磨磨蹭蹭的;
长期以往,必然导致孩子在大脑思维中,潜移默化地根植了“快一点”的自我反应(神经)回路,什么意思呢?就是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第一反应就是:最快的速度得到,一分钟都不想再等(比如孩子在超市看中了某个玩具,立马哭闹吵着要买。)
而凡事强调快,势必导致孩子的习惯性行为,跑到了理性思维的前面——孩子成为了被习惯绑架的“俘虏”;没有理性思维所支撑的行为(例如玩手机游戏),就是孩子“无法自控”的真正原因所在了。
不少家长,在多次要求孩子不准玩手机(本身要求就不太合理),但是孩子仍旧“违规”后,父母常常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老是说不听呢?你真的是烂泥扶不上墙,真的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这无形当中是在暗示孩子: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我压根就没办法改变或纠正自己的这种不良行为了,我就是一个自制力极度缺乏的人……
当孩子钻进了这种错误的自我认知“陷阱”后,面对手机游戏的诱惑,他就会自动进入“无法自控”的行为轨道,并且给自己找了一个不可辩驳的理由——我就是这样的人(缺乏自制力),没救了,破罐子破摔吧。
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来提升孩子的自制力呢?世界潜能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在其著作中写道:
“只要中止我们旧有的消极行为和情绪,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焕然一新。”
为什么很多孩子一旦玩起手机来,就像走火入魔似的,根本停不下来?有的孩子甚至在临睡前躺在床上(哪怕是在极度的困乏状态下),依旧要坚持玩手机,刷视频,打游戏,有时候甚至搞到凌晨三四点,仍然收不了手,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心理学家经过大量实验证明,人是习惯性的动物,特别是对于一些非常简单且重复性非常强的动作,我们容易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就像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所说:“感觉单一,人必痴迷。”
举个例子,比如说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吃爆米花的这个动作,就是属于简单、重复且感觉单一的动作——基本上不需要思考,闭上眼睛都能够操作;
所以,尽管爆米花不见得有多么的美味,但是却着实让不少看电影的观众,从拿起第一颗爆米花扔进嘴里的时候,就注定停不下来了。
而孩子沉迷于玩手机也是一样的道理,不管是刷视频,刷朋友圈,还是玩游戏,孩子(或父母)均是在两个大拇指之间来回的操作(简单+重复+感觉单一),所以导致孩子形成了极为强大的大脑神经回路,正如旧金山加州大学的梅赞尼教授的科学研究证明:
“当我们越习惯于某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模式就越强大。”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教会孩子,有效中断这种旧有的消极行为模式呢?
03
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蒂芬.吉利根在《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中写道:
“当一个人专注自己内心思想的时候,此类动作就会减少。”
而这一理论反过来理解以及应用同样非常奏效,也就是说,当我们有意识地减少身上的动作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聚焦于自我内在的感受,从而有效中断旧有的消极行为模式。
比如说,很多孩子,尽管也意识到了玩手机游戏是对身心有害,而且是极为不好的行为,但是却仍旧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其主要原因之一则在于,孩子的“动作”太多了;比如经常时不时摆弄手机,或者点开手机查看,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因此,引导孩子戒掉手机游戏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减少“掏出手机”或“点开手机”的动作,只要这些动作减少了,孩子的旧有的消极行为模式就会逐渐被削弱,而内心的理性思维就会逐渐的增强。
(二)对旧有模式(思维)不做出任何反应实际上,大多数孩子之所以认为自己无法戒掉手机游戏,其实是掉进了情绪反应的思维误区。换句话说就是,孩子错误的认为,一旦自己有了想要玩手机游戏的想法,紧接着就必须掏出手机;
而这种“想玩手机”的想法,是孩子们(认为)无法控制的,所以他们就想当然的得出了结论:玩手机游戏的行为也是无法控制的。
要知道,这个逻辑最大的错误在于,哪怕我们无法控制自己(想玩手机)的思维,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控制自己(不掏手机)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选择不对旧有的消极模式做出行为上的反应。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不少强奸犯之所以走向犯罪的道路,其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们错误的认为:我有了“龌龊”的想法,我就必须做出与之相吻合的“龌龊”行为;
而当他们真正向受害人伸出罪恶的“咸猪手”的时候,再想要收手,几乎变得不太可能了。这就好比,当孩子已经把手机掏出来之后,再想克制自己不要去玩游戏,那简直是难上加难。
因此,最有效的改变(提升自我克制力),实际上就是发生在对旧有模式(思维)做出反应之前——一开始就不要有所行动,才是提升自制力最有效且省力的方法。
(三)给自己一个出其不意的“打扰”正如潜能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在书中所说:
“打破一个人旧有行为模式的最好办法便是出其不意,给他们一个完全没有经历过的状况。”
我们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在跟朋友聊天聊得非常投入的时候,突然被某个人打断了;而当我们处理完这个突发事件之后,再回过头来跟朋友继续聊时,我们却发现,自己早已经忘记了刚才聊了些什么了(旧有模式被打断);
有意思的是,不只是我们,就连对方(聊天对象)也一时间无法想起刚才所谈的话题,哪怕想起来了,也是在反复思量之后才慢慢回忆起来的。
因此,出其不意的“打扰”,对于中断我们旧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神奇的功效。正如心理学家梅尔兹所说:
“人的一切感受都基于我们内心所关注的图像、声音和感觉,如果我们能改变其中一项因素,那么感受就能够获得改变。对此反复加以调整,先前的情绪就很难再出现了。”
那么,如何把这种技巧,运用到提升自我克制力以及戒掉手机游戏上呢?
我们可以在旧有行为模式“发作”的时候,及时给自己一个突如其来“打扰”——给自己一个之前不曾经历的状况。比如突然原地做十下“深蹲”,或者双手做出“手枪”的姿势,对着前方扫射,又或者突然高歌一曲《忐忑》……
总之,此刻你所做的行为,最好是突发奇想的,并且是你未曾经历的。如此这般,我们便能够有效的中断旧有的行为模式,从而把沉迷手机游戏的行为,扼杀在萌芽阶段。
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以上方法技巧所针对的对象,是那些已经意识到沉迷手机游戏的危害,并且发自内心想要戒掉手机游戏,却苦于找不到方法的父母和孩子;
而对于那些,仍然沉迷其中、固执己见,且拒绝和父母沟通,拒绝接受父母正面影响的孩子,则需要我们的家长先耐心的赢得孩子的信任,并与孩子建立良性的沟通以及良好的亲子关系,逐步让孩子意识到沉迷手机游戏的危害之后,再结合以上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孩子提升自制力,以摆脱对手机游戏的精神依赖。
关注我@廖老思父母加油栈,教你轻松帮孩子戒掉手机游戏,5000个成功“戒瘾”案例,提炼最实用、有效的方案技巧给你。点击下面的【精品课】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凭专栏购买截图发私信,可以领取廖老思亲自整理的《常见育儿问题解决方案》哦!
"标签: